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平均寿命得到显著地提高,我国人口寿命已从建国初期的近40岁增加到70多岁,大型城市,如上海,人口平均寿命已达80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迅速增加,我国已进入了老年社会。相应地,与老龄相关的脑卒中、心血管疾病也就日益增多,

  • 标签: 心房颤动患者 脑卒中 人口平均寿命 预防 心血管疾病 人口寿命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所致缺血性脑卒中造成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逐年升高,抗凝是心房颤动相关卒中预防治疗的核心策略。目前我国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抗凝治疗率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率低、药物治疗不规范、服药及随访依从性差等。有研究报道抗凝管理服务可显著改善抗凝治疗效果和依从性,并降低与抗凝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住院率和急诊就诊率。本文就国内外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我国分级诊疗制度下抗凝管理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心房颤动 抗凝管理服务 患者教育
  • 简介: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多见于老年人。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发现基因组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房颤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现就与房颤发生有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心房颤动 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与持续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入选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住院诊治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01例,年龄60~90岁。其中阵发性房颤102例,持续性房颤99例。入选同期体检中心的健康老年人(对照组)100例。收集入选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采用Hotelling’s TRACE多因素分析比较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患者临床指标的差异。相关因素比较、单因素分析及可疑危险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持续性房颤组患者年龄(70.2±6.5)岁,男性73例(73.7%),女性26例(26.3%);阵发性房颤组年龄(65.3±5.2)岁,男性61例(59.8%),女性41例(4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9,χ2=4.39,均P<0.05)。多因素Hotelling’s Trace检验显示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患者临床辅助检查指标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6,P<0.01);持续性房颤组患者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左心房前后径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均P<0.05),阵发性房颤组患者血总胆固醇、血小板计数、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持续性房颤组(均P<0.05)。高血压史(OR=8.92,95%CI:4.18~19.05)和吸烟史(OR=4.47,95%CI:1.86~10.71)是持续性房颤的危险因素,阵发性房颤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史(OR=9.11,95%CI:4.21~19.69)、吸烟史(OR=3.56,95%CI:1.44~8.81)及饮酒史(OR=9.32,95%CI:2.49~34.96)。结论将高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戒烟和戒酒可降低房颤的发病率;高浓度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高敏C反应蛋白、尿酸水平及左心房前后径的增大可能促进了房颤的持续。

  • 标签: 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
  • 简介: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总体人群中AF发生率为1%~2%,而在年龄超过80岁老年人中,其发病率高达5%~15%[1]。AF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其导致卒中风险是窦性心律患者的5倍[2]。

  • 标签: 心源性卒中 心房颤动 筛查 预防 优化 独立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和心力衰竭(心衰)是两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房颤和心衰的危险因素变得更加普遍,以及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两者的发病率继续呈上升趋势,并常常共存和相互影响,加速疾病进展,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运动耐量,增加脑卒中风险、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本综述围绕房颤合并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讨论,为房颤合并心衰的相关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理论参考依据。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共存 机制
  • 简介:心房颤动(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在过去的十年中,导管消融已经成为症状性AF的标准疗法。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随访,导管消融治疗AF的疗效显著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有荟萃分析显示,AF消融术成功率为49%-86%,成功率因随访时间及患者基线特征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 标签: 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 复发 消融
  • 简介:摘要射频消融术是心房颤动治疗的重大飞跃,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在疾病治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房颤射频消融术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本文就其在复发影响因素做一综述。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导管 射频消融术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动态心电图特征。方法对2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和18例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测定和计算期前收缩偶联间期和房性期前收缩指数。结果阵发性心房颤动共发作185次,其中148次由房性期前收缩诱发(80%)。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与未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比较,偶联间期较短,期前收缩指数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发作前1h房性期前收缩和短阵房性心动过速频率增加。30.5%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时出现明显的长短周期现象。结论房性期前收缩是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主要因素,长短周期现象是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重要电生理机制。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房性期前收缩 阵发性心房颤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规心电图对心房颤动筛查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选择2020年01月~2022年12月于我院行常规心电图检查者为研究对象,共16425例。按照12导联心电图检查方法,在受检者静息状态进行心电图检查。探讨比较不同年龄层、不同性别的研究对象心房颤动检出率情况,并探讨性别、年龄与心房颤动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①不同年龄层的检出率分别为青年人0.491%、中年人1.604%、老年人5.638%,随着年龄的增加,处于不同年龄层的群体心房颤动检出率不断升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年龄层男性、女性心房颤动检出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从总检出率情况来看,男性为277/519(53.37%)、女性为242/519(46.63%),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③ 根据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年龄与男性为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常规心电图可作为临床筛查心房颤动患者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简单便捷、易于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社区护理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例为分析对象,遵循随机均等原则完成对患者的分组设计并提供不同护理方式,其中接受常规射频消融术护理配合患者设为对照组(n=46),接受一体化护理干预配合患者设为观察组(n=46),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标签: 社区护理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步长稳心颗粒与胺碘酮联合应用对老年患者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应用胺碘酮口服治疗治疗组32例应用胺碘酮+步长稳心颗粒口服治疗,观察两组的复律成功率及治疗后12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并测量复律成功即刻和复律后12个月的左心房直径。结果治疗组复律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7.7%;41.4%)(P<0.05),治疗9个月后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于治疗后12个月左心房直径(cm)显著小于对照组(3.53±0.17;3.72±0.25)(P<0.05)。结论步长稳心颗粒能有效改善胺碘酮对老年患者持续性房颤的转复律及窦性心律维持率,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 标签: 步长稳心颗粒 心房颤动 胺碘酮
  • 简介:目的观察胺碘酮、普罗帕酮、索他洛尔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82例年龄85岁及以上高龄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39例)、普罗帕酮组(21例)和索他洛尔(22例)组,分别选用胺碘酮、普罗帕酮、索他洛尔进行复律治疗.结果3组患者服药后48h内有效率分别为96%、35%、1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年随访有效率分别为86%、25%、1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6%、1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胺碘酮严重不良反应多见.结论3种药物中胺碘酮治疗高龄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最佳,但不良反应明显,其他两种药物有一定疗效,但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 标签: 心房颤动 普罗帕酮 胺碘酮 索他洛尔
  • 简介:目的评价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57例风湿性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23例,年龄39~65岁,平均年龄47.6岁(标准差16.7岁),轻度二尖瓣狭窄4例,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2例,二尖瓣置换术后17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后34例(其中8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左心房内径(45.6±7.1)mm,阵发性房颤3例,持续性房颤54例,房颤病程(2.1±1.7)年。术前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排除左心房血栓。采用CARTO三维系统引导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术.附加二尖瓣峡部、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及左心房碎裂电位消融以改良基质。术后定期随访Holter、ECG及UCG。结果5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消融术。操作时间(184±26)min,X线透视时间(25±14)min。环肺静脉消融使左肺静脉电隔离49例(86.0%)、右肺静脉电隔离52例(91.2%)。其余病例结合肺静脉节段性消融实现电隔离。持续性房颤消融恢复窦性心律9例,其中3例环肺静脉消融终止,6例碎裂电位消融终止;持续性房颤转为不典型房扑4例,消融未能终止,转为典型房扑2例,三尖瓣峡部消融恢复窦性心律。消融结束未恢复窦性心律者,均行直流电复律成功转复。术后1个月1例阵发性房颤和10例持续性房颤因复发再次消融。随访时间(7±4)个月,45例(78.9%)患者维持窦性心律。无明显并发症。结论CARTO系统引导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结合基质改良治疗瓣膜性心脏病合并的房颤在有经验的治疗中心安全有效。

  • 标签: 肺静脉 消融术 风湿性瓣膜病 心房颤动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AF)是缺血性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显著增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口服抗凝药(OAC)是预防血栓栓塞的主要手段,但是有些患者存在极高出血风险或OAC禁忌证。众多研究证实,对OAC耐受性差或存在禁忌证的AF患者,左心耳封堵术(LAAO)可作为替代OAC的非药物疗法,效果不劣于OAC治疗。近年来LAAO发展迅速,然而,LAAO后抗栓策略尚无统一标准,器械相关血栓(DRT)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复习最新相关文献,对LAAO术后抗栓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 抗栓治疗
  • 简介:摘要转子作为近年来关于心房颤动房颤)研究的热门话题,被认为是纤维性颤动的驱动灶。光遗传学是一种结合离子通道和光的有利特性,允许以非电压门控方式来定量调节细胞电生理的新技术。本文对光遗传学和转子的相关特性进行综述,意在通过两者的联系探讨光遗传学消除转子治疗房颤的可行性。

  • 标签: 心房颤动 转子 光遗传学 视紫红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不同抗栓方案的治疗现状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永康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3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无抗栓组(32例)、利伐沙班组(41例)、华法林组(42例)、阿司匹林组(21例)。在治疗原发病和合并症的同时,无抗栓组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利伐沙班组给予利伐沙班10 mg/d治疗;华法林组给予华法林2.5 mg/d治疗;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0.1 g/d治疗;观察比较各组1年内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再入院率等。结果各组患者年龄、房颤类型及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各组患者性别、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合并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1年内,无抗栓组、利伐沙班组、华法林组、阿司匹林组总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1.87%(7/32)、7.32%(3/41)、2.38%(1/42)、19.05%(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8,P < 0.05),各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75%(6/32)、29.27%(12/41)、4.76%(2/42)、4.76%(6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7,P < 0.05);1年内,< 65岁、65~75岁、> 75岁各年龄段患者总血栓栓塞事件、总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全因死亡、再入院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76、7.56,均P < 0.05)。结论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早期抗栓治疗非常重要,治疗方案应遵循个体化,患者年龄增加死亡风险增大。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脏瓣膜疾病 血栓形成倾向 血液凝固因子抑制剂 华法林 阿司匹林 预后 治疗方案 个体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使用稳心颗粒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情况。方法:选取 2015年 6月~ 2017年 6月就诊于本院的心房颤动患者共 9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治疗,比较总体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心电图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检测计算所有患者心脏指数、心输出量、心搏指数、每搏出量和射血分数并与治疗前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治疗前( P< 0.05);经治疗患者左房 LA和 LVE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 P< 0.05); 90例患者服用药物治疗后,其中 86例成功转复,转复成功率为 95.56%;转复时间在 8~ 15d,平均( 9.96±2.02) d。结论:使用稳心颗粒治疗心房颤动效果显著,能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高,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心房颤动 稳心颗粒 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