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期间肌肉指数变化值预测胃癌根治术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3家医学中心收治的362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163例、青海大学附属医院141例、圣玛丽亚医院58例)行新辅助化疗联合胃癌根治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70例,女92例;中位年龄为61岁,年龄范围为26~79岁。362例病人中,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04例病人设为建模组;圣玛丽亚医院收治的58例病人设为验证组。观察指标:(1)建模组病人行新辅助化疗期间身体成分、肿瘤标志物及应激状态指标变化情况。(2)随访及生存情况。(3)影响建模组病人预后因素分析。(4)预后预测模型的构建与比较。(5)预后预测模型评价。采用门诊、电话、信件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4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时间,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建模组病人行新辅助化疗期间身体成分、肿瘤标志物及应激状态指标变化情况。建模组304例病人行新辅助化疗前皮下脂肪指数、内脏脂肪指数、肌肉指数、癌胚抗原(CEA)、CA19-9、体质量指数(BMI)、预后营养指数(PNI)、修正全身炎症评分(mSIS)分别为31.2 cm2/m2(0.6~96.0 cm2/m2),25.1 cm2/m2(0.1~86.3 cm2/m2),47.1 cm2/m2(27.6~76.6 cm2/m2),43.2 μg/L(0.2~1 000.0 μg/L),108.7 U/mL(0.6~1 000.0 U/mL),21.9 kg/m2(15.6~29.7 kg/m2),46.8(28.6~69.0),(1.0±0.8)分;行胃癌根治术前上述指标分别为32.5 cm2/m2(5.1~112.0 cm2/m2),25.4 cm2/m2(0.2~89.0 cm2/m2),47.0 cm2/m2(16.8~67.0 cm2/m2),17.0 μg/L(0.2~1 000.0 μg/L),43.9 U/mL(0.6~1 000.0 U/mL),21.6 kg/m2(31.1~29.0 kg/m2),47.7(30.0~84.0),(1.0±0.8)分;行新辅助化疗期间上述指标变化值分别为1.4 cm2/m2(-31.0~35.1 cm2/m2),0.2 cm2/m2(-23.5~32.6 cm2/m2),-0.1 cm2/m2(-18.2~15.9 cm2/m2),-26.2 μg/L(-933.5~89.9 μg/L),-64.9 U/mL(-992.1~178.6 U/mL),-0.3 kg/m2(-9.7~7.1 kg/m2),0.9(-27.1~38.2),(0.0±0.8)分。(2)随访及生存情况。建模组304例病人中,284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3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随访期间,130例病人因肿瘤复发转移死亡,9例病人因非肿瘤原因死亡,病人5年总体生存率为54.6%。验证组58例病人中,5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9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9个月;随访期间,21例病人死亡,病人5年总体生存率为63.8%。(3)影响建模组病人预后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病理学类型、术后病理学分期是影响建模组304例胃癌病人行胃癌根治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风险比=1.685,2.619,95%可信区间(CI)为1.139~2.493,1.941~3.533,P<0.05]和5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的相关因素(风险比=1.468,2.577,95%CI为1.000~2.154,1.919~3.46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病理学类型、术后病理学分期是建模组304例病人行胃癌根治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1.508,2.287,95%CI为1.013~2.245,1.691~3.093,P<0.05);术后病理学分期是建模组304例病人行胃癌根治术后5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2.317,95%CI为1.719~3.123,P<0.05)。(4)预后预测模型的构建与比较。304例建模组胃癌病人皮下脂肪指数变化值、内脏脂肪指数变化值、CEA变化值、CA19-9变化值、BMI变化值、PNI变化值、mSIS变化值预后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49(95%CI为0.504~0.593)、0.501(95%CI为0.456~0.546)、0.566(95%CI为0.521~0.610)、0.519(95%CI为0.474~0.563)、0.588(95%CI为0.545~0.632)、0.553(95%CI为0.509~0.597)、0.539(95%CI为0.495~0.584),与肌肉指数变化值预后预测模型AUC[0.661(95%CI为0.623~0.7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960,5.326,3.353,4.786,2.455,3.448,3.987,P<0.05)。肌肉指数变化值预后预测模型最佳截点值为0.7 cm2/m2,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建模组肌肉指数变化值<0.7 cm2/m2胃癌病人与肌肉指数变化值≥0.7 cm2/m2胃癌病人总体生存率和疾病无进展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27.510,21.830,P<0.05)。选取肌肉指数变化值、术后病理学类型、术后病理学分期为预后指标,在建模组病人中构建肌肉指数变化值+术后病理学类型+术后病理学分期列线图预后预测模型,其在建模组和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762(95%CI为0.708~0.815)和0.788(95%CI为0.661~0.885),术后病理学分期预后预测模型在建模组和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706(95%CI为0.648~0.765)和0.727(95%CI为0.594~0.835),列线图预后预测模型与术后病理学分期预后预测模型建模组和验证组AU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22,1.830,P<0.05)。(5)预后预测模型评价。肌肉指数变化值+术后病理学类型+术后病理学分期列线图预后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列线图风险评分0~6分为低风险,评分>6分且≤10分为中低风险,评分>10分且≤13分为中高风险,评分>13分为高危风险。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建模组及验证组低风险、中低风险、中高风险、高风险病人总体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75.276,14.989,P<0.05)。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在建模组和验证组中,肌肉指数变化值+术后病理学类型+术后病理学分期列线图预后预测模型预测性能优于术后病理学分期预后预测模型。结论新辅助化疗期间病人肌肉指数变化值可作为胃癌根治术后病人预后预测指标,肌肉指数变化值+术后病理学类型+术后病理学分期列线图风险评分可评估病人行胃癌根治术后生存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规律透析且病情稳定的441例非住院的MHD患者,使用多频生物电阻抗法测量患者的四肢骨骼肌质量,使用握力计测量握力评估患者的肌肉力量,测试4 m步速评估患者的活动能力,并收集相关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441例MHD患者中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发生率是16.55%(73/441),年龄>60岁的发生率为28.91%(61/21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213,95%CI 0.099~0.458,P<0.01)、Karnofsky活动指数(OR=9.661,95%CI 3.850~24.244,P<0.01)、主观全面营养评估(OR=0.491,95%CI 0.250~0.965,P=0.039)、血磷(OR=0.422,95%CI 0.204~0.875,P=0.020)、体质量指数(OR=0.754,95%CI 0.609~0.935,P=0.010)为MHD患者肌肉衰减综合征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年龄较大、体力活动减少、营养不良的MHD患者肌肉衰减综合征发生率较高,临床对于这类患者应早期采取干预措施,降低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阴囊中隔平滑肌肉膜组织瓣在尿道缺损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2科收治的各种原因导致尿道缺损的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成人50例,平均年龄21岁;未成年人32例,平均年龄8岁。其中先天性尿道下裂阴茎型28例,先天性尿道下裂阴茎阴囊型23例,外院修复失败31例。外院修复失败的31患者中,尿瘘21例(11例需要重建尿道,10例单纯行尿瘘修复术),尿道狭窄10例(均需要重建尿道)。对于需要重建尿道的患者和尿道下裂患者,采用分期口腔黏膜卷管重建尿道。于阴囊依据创面大小设计切取阴囊中隔平滑肌肉膜组织瓣,转移至阴茎腹侧覆盖创面。术后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阴囊中隔平滑肌肉膜组织瓣大小3.0 cm×1.2 cm~7.5 cm×3.0 cm。全部组织瓣成活良好。5例患者出现腹侧切口处尿瘘,其中3例尿瘘于1个月后自行愈合,2例接受了进一步的治疗。其余患者排尿良好。4例患者出现了供区血肿,后自行消退。术后效果评价:差3例,一般7例,良好72例。患者术后随访7个月至4年,所有患者均对外观满意。结论阴囊中隔平滑肌肉膜组织瓣有弹性良好的皮下肉膜、稳定丰富的血液供应,有一定收缩功能,转移方式灵活,在尿道缺损疾病修复重建方面有良好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规律透析且病情稳定的441例非住院的MHD患者,使用多频生物电阻抗法测量患者的四肢骨骼肌质量,使用握力计测量握力评估患者的肌肉力量,测试4 m步速评估患者的活动能力,并收集相关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441例MHD患者中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发生率是16.55%(73/441),年龄>60岁的发生率为28.91%(61/21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213,95%CI 0.099~0.458,P<0.01)、Karnofsky活动指数(OR=9.661,95%CI 3.850~24.244,P<0.01)、主观全面营养评估(OR=0.491,95%CI 0.250~0.965,P=0.039)、血磷(OR=0.422,95%CI 0.204~0.875,P=0.020)、体质量指数(OR=0.754,95%CI 0.609~0.935,P=0.010)为MHD患者肌肉衰减综合征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年龄较大、体力活动减少、营养不良的MHD患者肌肉衰减综合征发生率较高,临床对于这类患者应早期采取干预措施,降低肌肉衰减综合征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3月-2020年7月本院60例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右侧血栓、左侧血栓、双侧血栓分别有26例、22例、12例,占比分别是43.33%、36.67%与20.00%;60例患者经超声检查,管腔中均能够发现中等回声或者低回声,管腔宽度增加。探头加压放松期间,血流型号十分充盈,大部分是细条状。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能够将血栓所处部位清楚的显示出来,从而更好的判断疾病。
简介:摘要:目的:ESWT辅助核心肌群训练在骨骼-肌肉疾病疼痛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行手术治疗的肌腱病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病人术后均予以传统康复护理,观察组在传统康复护理基础上给予核心肌群训练,均持续8周。比较两组病人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80.00%,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ODI、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老年住院患者,以衰弱程度与肌肉减少症严重程度作为相关性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方法:研究期:2019年1月-2021年1月,纳入100名观察对象,所有观察对象均为老年住院患者,结合患者的一般情况与临床资料进行综合评估。其中衰弱评估以表型定义与衰弱指数(FI)进行评估,肌肉减少症以亚洲肌肉减少症工作组标准(AWGS)判断,针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100名老年住院患者中,经衰弱分析,出现衰弱患者13例,衰弱前期患者63例,无衰弱患者24例;随着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程度的增加,在患者肌力表现中,出现四肢骨骼肌量、全身骨骼肌量、ASMI、握力、步速下降情况越严重。结论: 在衰弱条目分析中,老年住院患者握力、步速下降情况较为常见,衰弱与肌肉量及功能的多项指标呈现相关性,衰弱程度越严重,即表示老年住院患者肌肉减少症状越严重。
简介:摘要 女性在现代社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她们的身心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深入发展,针灸治疗产后SD的疗效已逐渐得到认可。随着对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治疗中,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可以缩短病程,取得更大的临床效果。骨盆底肌肉训练结合生物反馈疗法可以增强女性的骨盆底肌肉收缩力,促进骨盆底血液循环,并减少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
简介:摘要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又称产瘫)是一种在分娩过程中胎儿臂丛神经因受到头肩分离暴力作用而发生的牵拉性损伤,分为颈5-颈6损伤的Erb型、颈5-颈6-颈7损伤的扩展Erb型,颈5-胸1损伤的全臂丛型。体重≥4 kg、肩难产和产钳或吸引器助产等是产瘫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剖宫产是保护因素。神经电生理检查可用于产瘫的定性诊断——1月龄时运动单位电位可引出提示损伤神经根的预后良好。脊髓CT造影、MR脊髓成像和高分辨率MR成像的敏感度分别为0.73、0.68和0.75,特异性分别为0.96、0.97和0.83。约20%产瘫需要神经手术探查。手术指征为3月龄时无屈肘动作改善。创伤性神经瘤应切除并重建臂丛。上中干臂丛神经重建的最终疗效评定为术后4年,全臂丛为术后8年。肩关节功能评价采用Mallet评分,肘关节采用Gilbert评分,手功能采用Raimondi分级。
简介:摘要报告3例下腰椎神经根脊神经节细胞瘤伴脊柱不稳或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例。第1例患者因腰骶部疼痛不适10余天就诊。术前诊断为L5S1椎间不稳、L5双侧峡部裂、L5S1左侧椎间孔占位性病变待查术中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5S1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第2例患者因左腰腿部疼痛不适1个月就诊。术前诊断为L4-5椎间不稳、L4-5椎间盘突出症。术中探查发现L5左侧神经根肿物,手术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4,5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第3例患者因右侧腰腿部酸痛不适4 d就诊。术前诊断为L3-4、L4-5、L5S1椎间盘突出。术中探查发现S1右侧神经根肿物,呈浸润性生长,且被神经纤维紧密包围,部分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4-5、L5S1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节细胞神经瘤。3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脊神经节细胞瘤主要起源于原始神经脊细胞移行分化形成的交感神经节细胞,亦可起源于交感神经及外周神经,多见于腹膜后和纵隔内,腰骶神经根节细胞神经瘤较少见,临床上与椎间盘突出症很相近,鉴别困难,常在术中发现,术前能够明确诊断的较少。手术切除是治疗节细胞神经瘤的主要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对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临床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神经外科患者,本次实验在2019年4月初开始实施,正式结束时间为2020年10月,实验对象共计100人。本次实验所选患者均接受神经内镜治疗,接受单纯神经内镜手术、内镜辅助的显微神经手术、内镜控制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人数分别为35人、63人及2人,对所选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以此分析神经内镜在颅内疾病患者治疗中的作用。结果:对本次实验进行系统的分析,接受单纯神经内镜手术的患者与接受内镜控制术和内镜辅助术的患者治疗有效率数据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p<0.05);对本次实验进行全面的分析,接受单纯神经内镜手术的患者与接受内镜控制术和内镜辅助术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出现概率数据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p<0.05)。结论: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临床治疗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能够有效优化手术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应用。方法:随机抽签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0例,平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接受口服药物加牵引热敷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颈椎旁神经阻滞。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后的颈椎疼痛评分及颈椎前屈活动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75.00%)(P<0.05);VAS评分低于对照组,颈椎前屈活动度高于对照组(
简介:【摘 要】:目的:星状神经节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头面颈肩背部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头面颈肩背部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94例,根据患者抽签分为实验组(n=47)和对照组(n=47)。对照组采用抗病毒丶止痛丶营养神经丶电针丶TDP照射等综合治疗。实验组采取抗病毒丶止痛、营养神经加星状神经节联合局部神经阻滞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疼痛(VAS)、焦虑(SAS)及抑郁(SDS)评分。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高于对照组的85.1%(P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IS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从建库至2018年1月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版软件对最终纳入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随机对照试验6个,研究对象共98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重复经颅磁刺激在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MD=-0.74,95% CI(-2.41,0.93),P=0.39]。结论尚无足够证据支持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改善作用,其长期效应同样尚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