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玻璃切除联合内注药在晶状植入术后眼内炎中的临床治疗效果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间收治的晶状植入术后眼内炎患者20例,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为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内注药开展治疗,观察组实施玻璃切除联合腔内注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炎症消退时间等存在明显差异,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在为晶状植入术后眼内炎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采用玻璃切除联合腔内注药开展治疗,能够有效的提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与炎症消退时间,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 标签: 玻璃体切除术 腔内注药 晶状体植入术 眼内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TECNIS散光矫正型(Toric)人工晶状(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方法抽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周口市眼科医院收治的90例(98眼)角膜散光≥0.75 D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甲组(45例51眼)、乙组(45例47眼),两组均行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甲、乙组分别植入TECNIS非球面多焦点Toric IOL ZMA000、TECNIS非球面单焦点IOL,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裸眼远视力(UDVA)、裸眼近视力(UNVA)、最佳矫正近视力(BCNVA)、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残余散光度,术后3个月不同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CS)及视觉质量指标客观散射指数(OSI)、斯特利尔比值(SR)、调制传递函数(MTF)截止空间频率的变化,统计术后3个月脱镜率及视觉干扰情况。结果甲组术后1周、3个月UNVA、BCNVA优于乙组(P<0.05);甲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残余散光度低于乙组(P<0.05);甲组18 c/d空间频率下CS高于乙组(P<0.05);甲组术后3个月OSI、SR、MTF截止空间频率均高于乙组(P<0.05);甲组术后3个月脱镜率高于乙组(P<0.05),两组视觉干扰分级比较,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TECNIS非球面多焦点Toric IOL ZMA000植入可促进白内障患者远近视力改善,优化全程视力,减少残余散光,且术后早期视觉质量高,CS好,脱镜率高。

  • 标签: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非球面 多焦点 单焦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植入术(IOL)术后并发干眼症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实施超声乳化联合IOL术后并发干眼症的50例白内障患者纳入发生组,另抽取同期实施超声乳化联合IOL术后未并发干眼症的50例白内障患者纳入未发生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研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联合IOL术后并发干眼症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生组糖尿病、睑板腺功能障碍、术前C反应蛋白(CRP)水平、手术切口位置、结膜松弛分级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睑板腺功能障碍、术前CRP水平高、透明角膜切口、3级结膜松弛是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联合IOL术后并发干眼症的影响因素(OR>1,P<0.05)。经临床干预、治疗1个月后,发生组治愈23例(46.00%),显效18例(36.00%),有效9例(18.00%)。结论糖尿病、睑板腺功能障碍、术前CRP水平高、透明角膜切口、3级结膜松弛是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联合IOL术后并发干眼症的影响因素,且术后并发干眼症患者经临床治疗后症状均可改善。

  • 标签: 白内障 超声乳化手术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干眼症 糖尿病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玻璃酸钠滴眼液对干眼患者及无干眼者生物测量参数及人工晶状度数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8月1日至2019年3月1日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眼科门诊就诊患者140例(140眼),根据干眼检测指标分为中重度干眼组、轻度干眼组和无干眼组,其中中重度干眼组40例,轻度干眼组50例,无干眼组50例,均取其右眼数据。所有患者行IOLMaster 700生物测量后,滴入1滴0.1%的玻璃酸钠滴眼液,分别于5 min、10 min及15 min后再次行IOLMaster 700生物测量,比较3组滴入玻璃酸钠滴眼液前后不同时间点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曲率(K)、散光度数(K2-K1)及散光轴位的差异,并分别计算人工晶状(IOL)度数,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点药前,与无干眼组相比较,中重度干眼组CCT较小(P=0.030),K1、K2较大(P=0.048、0.041),IOL度数较小(P=0.018);轻度干眼组K1、K2较大(P=0.022、0.011),IOL度数无明显差异。中重度干眼组在滴入1滴玻璃酸钠滴眼液后5 min,CCT及IOL度数有增大的趋势(t=28.244,P<0.001;t=2.623,P=0.012),K1、K2有减小的趋势(t=-0.621,P=0.538;t=-2.462,P=0.018),IOL度数增加0.5 D的眼数占总眼数的18%;10 min后,与点药前比,CCT及IOL度数有增大的趋势(t=7.334,P<0.001;t=4.425,P<0.001),K1、K2有减小的趋势(t=-4.876,P<0.001;t=-4.179,P<0.001),22.5%的IOL度数增大0.5 D或1.0 D。15 min后,IOLMaster测量参数均回到干预前水平。轻度干眼组在滴药后5 min及10 min,与点药前比较除CCT增大(t=9.286,P<0.001;t=7.516,P<0.001),余生物测量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点药后15 min,所有生物测量参数较点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干眼组在滴后5 min及10 min,CCT有增大趋势(t=11.618,P<0.001;t=16.785,P<0.001),IOL度数有减小的趋势(t=-2.641,P=0.011;t=-1.429,P=0.159),IOL度数最大减小0.5 D;15 min后,所有生物测量参数较点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时间点中重度干眼组角膜前表面散光轴位变化较其他2组大,滴后5 min,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20,P=0.043)。结论:玻璃酸钠滴眼液的使用可能改变生物测量的数据,尤其对于合并有中重度干眼的患者。滴入玻璃酸钠滴眼液后短时间内,角膜曲率及散光轴位发生变化,中重度干眼患者IOL预测值增大、无干眼患者IOL预测值减小。

  • 标签: 干眼 人工泪液 白内障 IOLMaster 人工晶状体度数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双眼三焦点IOL植入术与单焦点IOL植入术后佩戴渐变多焦点眼镜的视觉质量及满意度。方法随机对照研究。纳入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白内障超声乳化IOL植入术60例(120只眼),随机分为两组:植入三焦点IOL者,30例(60只眼)为三焦组;植入单焦点IOL者,30例(60只眼),术后3个月佩戴渐变多焦眼镜,为渐变组。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视觉质量及满意度。结果术后3个月,三焦组裸眼中距离视力(UCIVA)、裸眼近视力(UCNVA)、最佳矫正近视力(BCNVA)均明显优于渐变组(t=8.432, 9.391, 3.712;均P<0.001);术后6个月,三焦组UCIVA、UCNVA均明显优于渐变组(t=8.621,8.406;均P<0.001)。总体满意度三焦组明显高于渐变组(χ2=4.031,P=0.041)。结论两者均能提供良好的远、中、近视力。而三焦点IOL能满足患者的脱镜需求,满意度更高。

  • 标签: 晶状体,人工 晶状体植入,眼内 视力,远,中,近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晶状前后囊切开术治疗超声乳化人工晶状植入联合玻璃切除硅油填充术后囊袋收缩综合征(CCS)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2月至2020年12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植入联合玻璃切除及硅油填充术4 500例(4 500眼)术后发生的囊袋收缩综合征12例(12眼)的临床资料,治疗采用23 G玻璃切除器头进行前囊后囊咬切及硅油取出术。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视力、CCS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CCS发生率为0.27%(12/4 500),均发生在术后2~3个月。术中前囊及后囊切开成功率为100%,未发生由于实施前囊及后囊切开而导致的前囊或后囊开口撕裂等并发症。12例视力均得到提高。随访期末,无CCS复发或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结论晶状前后囊切开术治疗囊袋收缩综合征的效果良好。

  • 标签: 综合征,收缩,囊袋 切开术,前囊,后囊 超声乳化术 植入术,晶状体,人工 玻璃体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治疗晶状溶解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2012年2月~2014年2月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IOL)植入术治疗晶体溶解性青光眼实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无后囊膜破裂、玻璃脱出、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等并发症。术后10例患者眼压恢复至正常,为8~20mmHg,平均14.3mmHg。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晶体溶解性青光眼安全、有效,是基层医院治疗晶体溶解性青光眼较好的选择。

  • 标签:
  • 简介:摘要自人工晶状(IOL)问世以来,IOL屈光度数测算的精确性问题备受关注。随着眼科生物测量设备的不断发展及IOL屈光度数计算公式的多元化,IOL屈光度数测算的精确性越来越高,IOL的功能不断完善,屈光性白内障摘除手术的理念深入人心。然而,临床也存在一种现象,即过于追求白内障摘除手术后屈光度数的正视化,因而导致患者出现视觉不适。本文通过分析何种情况下预留屈光度数应为正视、近视状态、远视状态,指出白内障摘除手术IOL预留屈光度数应进行个体化选择。(中华眼科杂志,2020,56:333-336)

  • 标签: 白内障摘除术 晶体,人工 正视眼 屈光,眼
  • 简介: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联合晶状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中晚期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诊断中晚期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86例(94眼)随机分成2组。A组48例(52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联合晶状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38例(42眼)行传统小梁切除术,对其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情况进行观察及处理。结果术后第1天浅前房发生率A组为3.85%,明显低于B组30.95%(P〈0.05)。随访12个月,A组功能性滤泡占84.62%,较B组功能性滤泡66.67%为多(P〈0.05)。以不用降眼压药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为手术成功标准。A组手术成功率92.31%,较B组69.05%为高(P〈0.05),矫正视力〉0.05的眼数A组为65.38%,明显好于B组30.95%(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联合晶状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中晚期闭角型青光眼实用有效的手术方法,较传统的小梁切除术相比,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 标签: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晶状体 闭角型青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EGR1)对小鼠白内障术后晶状上皮细胞(LECs)炎症反应以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的早期调控作用。方法:实验研究。选取10~16周龄EGR1敲除小鼠(EGR1-/-)和野生型小鼠(WT)行白内障手术造模,于造模后0 h,3 h,24 h,48 h,72 h,4 d和5 d处死相应小鼠并取眼球做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晶状囊袋中EGR1蛋白、CD11b、LCN2、CXCL1和αSMA的表达情况,Image J定量荧光强度。EGR1-/-小鼠和WT小鼠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WT小鼠白内障术后LECs中EGR1蛋白表达上调、炎症反应指标CD11b、LCN2、CXCL1表达升高。EGR1-/-小鼠白内障术后LECs中EGR1蛋白表达无变化,CD11b、LCN2、CXCL1表达量明显小于WT小鼠(均P<0.01)。此外,EGR1-/-小鼠白内障术后EMT特征性标记物αSMA的表达量、囊袋内有形细胞数量亦明显小于WT小鼠(72 h、4 d和5 d,均P<0.05)。结论:白内障手术可早期激活LECs中的EGR1,激活的EGR1参与调控LECs的炎症反应和EMT,敲除EGR1可以减轻上述炎症反应和EMT。

  • 标签: 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 晶状体上皮细胞 炎症 上皮-间质转化 基因敲除 小鼠
  • 简介:目的探讨水合氯醛在患儿人工晶状测量检查中的护理措施。方法给104例准备行人工晶状测量的不合作息儿,口服水合氯醛,并观察其制动情况。结果104例不合作的患儿给予口服水合氯醛后均入睡,制动有效率100%。结论正确应用水合氯醛是患儿人工晶状测量检查顺利完成的保证;做好检查前后的护理对检查的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人工晶状体测量 先天性白内障 水合氯醛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植入术的优质护理配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白内障患者90例,参照数字表法,随机划分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45例,两组患者都实施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植入术的治疗方法,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优质护理,对比两组的临床价值。结果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结合白内障患者的病情,采取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植入术配合优质护理措施,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白内障超声乳化 人工晶状体植入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层医院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原因及预防。方法对568例568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出现后囊膜破裂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568只眼中有26只眼后囊膜破裂,4只眼是撕囊不慎引起,术中5只眼由于水分离时注入水过多、过猛致后囊膜破裂,7只眼由于雕刻太深,致后囊膜破裂,5只眼由于超声能量太大致后囊膜破裂,3只眼超声乳化碎核时致后囊膜破裂,有2只眼在注吸皮质时,负压过高致后囊膜破裂。结论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原因,为减少后囊膜破裂提出了有效预防措施。

  • 标签: 白内障手术后囊膜破裂原因预防
  • 简介:目的探讨表面麻醉下对白内障患者施行巩膜隧道小切口+人工晶状植入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表面麻醉下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植入共50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及3个月进行视力和角膜散光情况检测。结果所有术眼均在表面麻醉下顺利完成。术后1天、1周、1个月和3个月视力≥0.5者分别为67.4%、95.0%、95.3%,93.9%,术后1周角膜曲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结论表面麻醉下对白内障患者施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植入术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并可使术后视力早期恢复。

  • 标签: 表面麻醉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白内障摘除 术后 巩膜隧道小切口 术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非球面散光型和非球面型人工晶状(IOL)植入术后效果。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在抚顺市眼病医院白内障科就诊的术前角膜散光为1.25 D以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06例(172眼)。根据自愿原则,其中50例(80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植入Acrysof IQ Toric IOL(SN6AT)作为Toric组,56例(92眼)患者植入AcrySof IQ IOL(SN60WF)作为对照组。术前对照组和Toric组散光分别为(2.14±0.95)D、(2.08±0.74)D。术后6个月评估2组患者的裸眼远视力(UDVA)、矫正远视力(CDVA)、脱镜率、残余眼散光和轴位旋转、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视觉满意度问卷调查等。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9例失访,失访率为8.5%,最终纳入对照组为51例(84眼),Toric组为46例(73眼)。术后6个月对照组和Toric组的UDVA(logMAR)分别为0.22±0.14和0.15±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P<0.001);CDVA(logMAR)分别为0.11±0.09和0.09±0.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oric组看远脱镜率为78%(21/27),对照组为27%(9/3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5,P<0.001)。Toric组残余眼散光为(0.77±0.39)D,对照组为(1.99±1.12)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6,P<0.001);Toric组的轴位旋转4.6°±5.7°。Toric组低阶像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57,P=0.006)。2组术后明视、暗视、暗视眩光情况下对比敏感度、视觉满意度调查问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非球面型IOL相比,非球面散光型可有效、安全地矫正白内障患者的术前角膜散光,稳定性好,大大提高术后脱镜率,且低阶像差更低。

  • 标签: 白内障 非球面散光人工晶状体 视觉质量 脱镜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晶状脱位继发青光眼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晶状脱位继发青光眼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围术期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7%,且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围术期护理能够有效减少晶状脱位继发青光眼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围术期护理 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 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白内障冷冻囊内摘除术后二期人工晶状植入疗效.方法对134例134眼白内障冷冻囊内摘除术后元晶状眼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植入组共70眼;第二组为后房型人工晶状缝线固定组共66眼.结果两组病例术后矫正视力均达到术前矫正视力或超过,矫正视力0.5以上超过60%,两组病例视力差异元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白内障囊内摘除术无晶状眼两种类型人工晶状二期植入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白内障冷冻摘除术 无晶状体眼 矫正方法 并发症 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
  • 简介:目的:改良法建立大鼠后发性白内障动物模型并观察LEC在PCO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SD大鼠50只在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后行晶状囊外摘除术(ECLE),娩核后使用无菌空气恢复前房。分别于术后0,3,7,14及28d对术眼进行裂隙灯检查并处死动物,摘除眼球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检测LEC的α-SMA表达。结果:100%术眼后囊膜存在,84%的鼠眼可用于检测。术后0h于前囊下和赤道部的内表面观察到LEC。PCO在术后3d出现,出现囊膜皱缩,整个晶体囊膜出现纺锤形细胞。术后7d时后囊膜明显混浊,见较多纺锤形细胞分布。所有动物于术后14d出现明显后囊膜皱缩,可见新生晶体纤维。术后28d见明显后囊膜增厚,新生晶体纤维填充囊袋,后囊膜未见细胞。LEC形态及分布恢复到术后0h状态。免疫组化检测见术后3d时α-SMA阳性表达。结论:改良法成功建立大鼠PCO模型,LEC在PCO形成中出现形态和分布上的动态变化。其将为在分子水平上探索PCO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提供合适研究载体。

  • 标签: 后囊膜混浊 大鼠 晶状体上皮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度近视患者中央孔型有晶状眼后房型人工晶状(ICL V4c)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高度近视25例(48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ICL V4c植入术。术后随访6个月,分析术后视觉质量。结果患者术后各时点BCVA(logMAR)、UCVA(logMAR)均优于术前(F=236.779,1 106.872;P=0.000,0.000);手术前后总高阶像差、彗差、三叶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102,1.973,0.998;P=0.105,0.121,0.391);术后3个月、6个月球差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各空间频率下的调值传递函数(MTF)值及斯特列尔比(SR)均明显提高(P<0.05);术后各时间点平均缺损(MD)及模式标准差(PSD)升高(F=42.656,50.155;P=0.000,0.000);术后2周及6个月时视功能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无青光眼或白内障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高度近视患者ICL V4c植入术后可改善患者主客观视觉质量。

  • 标签: 植入术,晶状体,人工,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中央孔型 质量,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