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剂量、双剂量血小板对健康献血者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应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在2.5版本操作软件的支持下采集血小板.单剂量组22例,设定采集量3.0×1011/L,双剂量组31例,设定采集量6.0×1011/L.分别观察献血者采前、采后及采集1个月后献血者的血小板计数值.结果单剂量组、双剂量组采集血小板量分别为(2.86±2.39)×1011/L、(5.75±4.46)×1011/L.单剂量组采集前血小板量[(211.64±21.27)×109/L]显著高于采集后[(135.73±20.94)×109/L](P<0.05);双剂量组采集前血小板量[(270.26±37.25)×109/L]亦显著高于采集后[(141.39±39.28)×109/L](P<0.05).单剂量组、双剂量组的献血者血小板计数较采集前分别下降35.0%±12.6%、47.9%±15.9%.采后1个月单剂量组献血者血小板回升为(215.86±24.56)×109/L,而双剂量组回升为[(260.32±38.71)×109/L],与采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单剂量组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健康和血小板制品质量无不良影响.建议双剂量组应提高献血者采前血小板底限值(>250×109/L),以减少采后血小板<100×109/L的献血者的概率,提高1个月后血小板恢复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焦作地区无偿献血者抗-HIV感染情况,为制定抗-HIV感染的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2015年无偿献血者抗-HIV检测情况及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性别的无偿献血者抗-HIV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2010~2015年共计222178例无偿献血者中,确认阳性28例,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HIV感染率为1.26/万;(2)不同年龄段间、不同文化程度间抗-HIV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3)男性献血者抗-HIV阳性率远远多于女性,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1)从源头做起,加强有关HIV传播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从根源上有效控制HIV感染的机率;(2)培养高素质的献血前咨询和健康检查人员,提高献血前咨询技巧和识别排除高危人群的能力;(3)加强实验室管理,选择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试剂和先进的检测技术,以有效保障血液质量和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对血站无偿献血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之间来血站无偿献血的志愿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初次献血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献血者55例,对照组无偿献血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献血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献血后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站无偿献血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初次无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并对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一般血站300例首次献血者进行本次医学探究,并随机将献血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献血者进行心理状况评估,比较两组献血者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对比分析两组献血者的SAS得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献血者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满意度为100%,对照组满意度为89.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数初次无偿献血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护理过程中进行针对性干预,能有效消除献血者的不良心理情绪,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提高了献血者的护理满意率,并愿意再次参加无偿献血。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无偿献血者的健康教育,使献血者心理状态得到放松能够了解献血的一般知识,达到能够主动、自觉、科学地配合医护人员,顺利完成献血过程,并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树立自信心,从而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方法我们对220例参与调查人员分两组健康教育干预组和健康教育非干预组进行研究,随机抽取每组110人。结果干预组有85﹪的人进行初次献血,15﹪的人进行再次献血,51﹪的人有陪同者。非干预组45﹪的人进行初次献血,5﹪的人进行再次献血,21﹪的人有陪同者。结论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对献血者实施健康教育,是切实以献血者为中心的具体体现,是提高服务质量,提高血站工作人员在献血者心目中的地位及信任度,改变工作人员形象的重要举措。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无偿献血者溶血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对溶血标本再次从血袋采血管中取样进行复检,并对首次与再次检测结果的差异进行对比。结果首检中的7例ALT不合格的溶血标本,通过再次从血袋采血管中取样进行检查,仍然有3例为不合格;首检中的8例HBsAg阳性溶血标本,通过再次从血袋采血管中取样进行复检,结果仍然有5例呈现阳性。首检中的1例TP阳性重度溶血标本,通过再次从血袋采血管中取样进行复检,结果显示阴性。结论标本溶血在ALT、HBsAg以及TP检测结果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对抗-HCV与抗-HIV存在较小的影响,需要对可能致使标本溶血的流程给予严格控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群流失原因,为构建稳定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提供参考。方法调查118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献血情况,对其中80名流失献血者以问卷形式进行电话回访,分析其年龄层次、性别及流失原因。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人员中男性65名,女性15名,男性多于女性(P<0.05);20~29岁流失18名(22.50%),30~39岁流失36名(45.00%),40~55岁流失26名(32.5%),随着年龄增加,流失人员比例有所增大;工作繁忙(45.00%)、因毕业或务工离开本市(16.25%)、身体素质变差(10.00%)是排名前三的流失原因。结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与性别、年龄层、工作性质及献血者的身体原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