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多发性骨髓(multiplemyeloma,MM)细胞的增殖及凋亡受骨髓造血微环境的调节.Notch信号是骨髓中细胞细胞之间通讯的主要信号通路之一,它对多发性骨髓细胞的调节作用目前并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阐明Notch信号对多发性骨髓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利用RT-PCR分析多发性骨髓细胞Notch信号分子的表达和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方法将Notch-1胞内区(IntracellulardomainofNotch,ICN)转入多发性骨髓细胞株,以建立激活Notch信号的多发性骨髓细胞系;采用台盼蓝拒染和TUNEL方法测定骨髓细胞的死亡.结果表明:RT-PCR检测显示多发性骨髓细胞表达Notch-1及相关分子,逆转录病毒可以介导外源Notch-ICN在骨髓细胞中表达,激活Notch信号可以抑制二甲基鞘氨醇(N,N-dimethylsphingosine,DMS)诱导的多发性骨髓细胞的凋亡.结论:Notch信号对多发性骨髓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这可能为多发性骨髓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NOTCH信号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淋巴浆细胞淋巴/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LPL/WM)骨髓细胞形态学主要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 2011一 2017年确诊 LPL患者 15例的骨髓增生程度,淋巴样浆细胞 (LPC)比例及分布,浆细胞比例,骨髓活检免疫标记,免疫球蛋白等指标。结果 LPL骨髓有核细胞增生较活跃占 66.6% (10/ 15),极度活跃 13.3% (2/ 15);淋巴样浆细胞可见集簇分布患者占 86.7% (13/ 15),骨髓浆细胞占肿瘤细胞比例平均为 9%; IgM免疫球蛋白升高占 93%( 14/15)。结论 LPL/WM是一种少见的惰性淋巴系统肿瘤, LPL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有独特的特征,系统掌握 LPL临床、骨髓形态学特征可以快速、准确诊断。

  • 标签: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 骨髓形态学 免疫球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切除膀胱嗜铬细胞的方法和体会。方法分析6例经腹腔镜切除膀胱嗜铬细胞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探讨有关膀胱嗜铬细胞的诊断与治疗。结果6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术前确诊5例。行膀胱部分切除6例,随访1~2年,血压正常,无肿瘤复发。结论膀胱嗜铬细胞的典型症状是排尿时或排尿后血压升高、头痛、头晕、心悸出汗等。B超、CT、MRI对诊断均有较高价值。腹腔镜下切除是当今最先进、最有效、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术后监测尿儿茶酚胺含量,可以了解是否治愈。

  • 标签: 腹腔镜 膀胱嗜铬细胞瘤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节细胞胶质的MR特征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节细胞胶质患者的MR图像。全部患者均行头部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有11例病变部位在大脑半球,其余6例位于脑干、小脑及丘脑。表现为囊性病变的有2例,囊实性病变的10例,病灶均为实性的5例。在MRI平扫中,囊性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实性部分表现为略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囊性病灶呈轻微强化或无强化表现,实性病灶呈无强化、轻微强化、明显强化三种情况。结论节细胞胶质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同时结合病人临床症状,可以大大提高该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 标签: 脑肿瘤,节细胞胶质瘤,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4-0139-011
  • 简介:目的探讨恶性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2例恶性非功能性胰岛细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例病人初次手术时发现脾脏转移,行胰尾及脾脏切除,5年后因结肠脾曲转移再次行左半结肠癌根治术,术后5年死亡;次例病人首次手术已发现腹腔广泛转移,行病灶局部切除术,术后10个月死亡.结论腹部B超、CT检查对定位诊断有帮助,最终诊断恶性胰岛细胞只有肿瘤转移才是唯一可靠的标准.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根治及联合化疗.

  • 标签: 胰岛细胞瘤 恶性 非功能性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颅内生殖细胞 MRI 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 2016 年 11 月 -2019 年 10 月我院收治的 44 例颅内生殖细胞患者,将手术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观察 MRI 影像表现及诊断准确率。 结果 44 例患者中,单发病灶 43 例,多发病灶 1 例,位于松果体区的共 28 例,位于鞍上的共 11 例,位于三脑室的共 4 例,位于鞍上及松果体区的共 1 例。在 45 个病灶中,呈不规则形态的共 31 例,呈圆形的共 14 例,肿瘤最大直径为 3.8×4.2cm ,肿瘤最小直径为 1.6×1.6cm 。 T1W1 序列相比于脑白质,等信号、稍低信号及低信号较为常见, T2W1 序列相比于脑灰质,低信号、等信号及稍高信号较为常见。 MRI 诊断准确率为 95.45% ( 42 例),手术病理诊断准确率为 100.00% ( 44 例),无显著差异( P>0.05 )。 结论 通过对颅内生殖细胞进行 MRI 扫描,可清晰的发现病灶位置、特点及形态,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诊断价值显著。

  • 标签: 诊断价值 MRI 颅内生殖细胞瘤 影像表现
  • 简介:【摘要】 目的 通过对视乳头黑色素细胞的发病特点、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提高对本的认识,为航卫保障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对1例于2015年10月诊断为视乳头黑色素细胞的病例进行综合性分析。 结果2015年至2021年对患者进行每年1次的随诊观察,期间患者未诉特殊不适,查体未见病变明显改变,综合评估后予以鉴定眼科体检合格,并建议继续随诊观察。结论视乳头黑色素细胞虽为良性肿瘤,性质较为稳定,但仍有恶变的可能性并可引起严重并发症,体检医师及航医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对本的认识和监控,确保飞行安全。

  • 标签: 视乳头黑色素细胞瘤 飞行员 飞行安全
  • 简介: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细胞(GIST)中p53基因表达与细胞增殖、凋亡及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检测86例GIST中p53基因表达,同时检测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抗人增殖细胞抗体Ki-67(Ki-67)反映细胞的增殖,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PI)反映细胞的凋亡,检测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反映血管形成。结果p53基因阳性表达47例(p53阳性表达组),阴性表达39例(p53阴性表达组)。p53阳性表达组的AgNORs、PCNA、Ki-67表达明显高于p53阴性表达组(P〈0.01);p53阳性表达组的API明显低于p53阴性表达组(P〈0.01);p53阳性表达组的MVD、VEGF表达明显高于p53阴性表达组(P〈0.01)。结论突变型p53基因能够促进GIST增殖、抑制凋亡、增加血管形成,与肿瘤的形成、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

  • 标签: 胃肠道 莱迪希细胞瘤 基因 P53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探讨艾滋相关淋巴(ARL)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0例ARL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10例ARL患者中9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中位年龄42岁。10例患者中6例患者在确诊AIDS并治疗后7-48个月内发生淋巴,1例患者确诊后未治疗且48个月后发生淋巴症状,3例患者在淋巴诊治过程中发现HIV感染。8例(8/10)患者有结外受累。就诊时CD4^+T细胞中位计数255(69-232)×10^6/L。6例行抗高效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患者的HIV病毒载量均低于测量下限,无抗病毒史患者HIVRNA拷贝数为0-45000拷贝/ml。起时伴发热患者4例(4/10),以局部肿块起者6例(6/10),2例(2/10)以咽痛、咽部溃疡起。10例病理类型中7例为B细胞来源,其中5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1例霍奇金淋巴,1例BurKitt淋巴;余3例为T细胞淋巴。9例患者同时接受化疗和HAART治疗,化疗后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患者CR率67%,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为1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21个月。结论:ARL临床表现多样,积极的HAART联合规范性化疗可能改善ARL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淋巴瘤 化疗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体外诱导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ADMSCs)向胰岛样细胞分化后作为种子细胞,以大鼠胰腺脱细胞基质作为生物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胰岛的可行性。【方法】利用吸脂术采集脂肪组织,分离、培养ADMSCs,流式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诱导剂诱导胰岛样细胞分化,双硫腙染色、RT-PCR法及ELISA法检测诱导分化和胰岛素分泌。应用反复冻融法联合核酸酶消化法制备脱细胞基质,将诱导分化的胰岛样细胞与脱细胞基质复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胰岛,荧光显微镜观察组织工程胰岛形态;通过检测基因组DNA含量变化分析组织工程胰岛细胞增殖情况。【结果】未经诱导的ADMSCs呈长梭形贴壁生长,细胞表面标志物CD73、CD90、CD105呈阳性表达,CD31、CD34、CD45呈阴性;诱导后细胞变圆并聚集成团,双硫腙染色细胞团呈橙红色;RT-PCR检测insulin基因呈阳性表达;细胞具有胰岛素分泌功能。胰岛样细胞种植于基质后,较均匀黏附于基质中,仍具有分泌胰岛的功能,但是细胞增殖能力降低。【结论】ADMSCs经诱导分化的胰岛样细胞在脱细胞基质上生长良好,可在体外初步构建组织工程胰岛。

  • 标签: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诱导分化 胰岛样细胞 大鼠胰腺脱细胞基质 组织工程胰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成人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接受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治疗32例患者,将这32例入院诊疗的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按奇数、偶数诊疗的先后顺序分组,一组使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标准方案(参照组,共有16例),而另一组使用强化方案治疗(研究组,共有16例).结果使用强化预处理方案治疗的研究组,其复发率、死亡率与参照组比较显著降低,而生存时间相较于参照组则显著要长,p<0.05.参照组与研究组两组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在ANC的重建时间、PLT重建时间、RRT的发生率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使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强化预处理方案治疗成人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比参照组的标准方案的临床效果好,能够有效减少白血的复发几率,帮助患者延长生存的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人;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治疗;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7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625-01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诱导急性髓细胞白血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雷公藤甲素对KG-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计算出IC50值,按照浓度梯度用雷公藤甲素处理KG-1细胞48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变化。Westernblot法检测Bcl-2、β-catenin、p-AKT和AKT等蛋白的变化。结果雷公藤甲素对KG-1细胞的增殖抑制呈剂量依赖性,IC50值约为4nmmol/L,其还可诱导KG-1细胞凋亡。雷公藤甲素能够下调Bcl-2、β-catenin,p-AKT等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雷公藤甲素诱导KG-1细胞的分子机制可能与Bcl-2、β-catenin、p-AKT的下调有关。

  • 标签: 雷公藤甲素 髓细胞白血病干细胞 凋亡
  • 简介:大剂量化疗、放疗后应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是治疗血液系统性肿瘤及某些实体的有效方法之一,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在临床应用日见广泛,其成功关键在于采集足够量的于细胞,进行有效地冷冻保存及复苏,回输后方能获得成功的造血功能重建.本站于2000年6月~12月对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了PBSCT治疗,疗效良好.报告如下.

  • 标签: 治疗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临床应用 肿瘤 回输
  • 简介:由1例非霍奇金淋巴患者的胸水标本通过液体培养法建立了1株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细胞系,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所建立的细胞系可以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持久增殖,倍增时间约为36小时,目前已传代120余次,生长良好,暂命名为SH-1.光镜下细胞形态与典型的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anaplasticlargecelllymphoma,ALCL)细胞的形态十分类似,电镜下可观察到胞浆内存在较多病毒颗粒.细胞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过氧化物酶POX阴性,糖原染色PAS阳性,酸性磷酸酶(ACP)呈强阳性;电镜下髓过氧化物酶(MPO)阴性,血小板过氧化物酶(PPO)阴性.EB病毒核心抗原-1(EBNA-1)呈阳性.细胞免疫表型为CD30+、CD45+、HLA-DR+,而EMA、CD34、CD38、CD2、CD3、CD4、CD7、CD8、CD10、CD15、CD19、CD20均呈阴性.染色体分析示SH-1细胞系核型为二倍体或四倍体核型,并具有明显的结构和数量异常,但未见典型t(2;5).结论:所建立的细胞系为CD30+ALCL细胞系.

  • 标签: CD30^+细胞 CD30^+间变性大细胞 淋巴瘤细胞系 非霍奇金淋巴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D164在胶质组织及细胞系中的相对表达水平,以及CD164对胶质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blot检测CD164在45例胶质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利用westernblot检测CD164在胶质细胞及人正常胶质细胞中的表达;构建沉默CD164的慢病毒载体,并将其感染至胶质细胞株U251,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westernblot法检测瞬转CD164shRNA后对CD164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CD164在胶质组织的表达较正常脑组织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P<0.001);与NHA细胞相比较,CD164在人胶质细胞系SF295、SHG-44、U87和U251细胞中的表达量明显增加,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性(P<0.001);U251细胞感染CD164shRNA后可抑制U251细胞侵袭。结论CD164在胶质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均显著上调,CD164与胶质细胞EMT明显相关。

  • 标签: 胶质瘤 CD164 EMT
  • 简介:胸内原发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极为罕见。本文报告1例发生于膈肌的巨大胸内恶性纤维组织细胞,并复习有关文献。1病例报告患者,男,68岁,1988年8月以来逐渐出现胸闷,1989年6月起加重,并出现干咳、气短。在当地医院摄胸片,发现左侧大量胸腔积液,先后4次抽出血性胸水,均未查见细胞。给予抗炎治疗症状无缓

  • 标签: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胸内 文献复习 胸腔积液 病例报告 纤维母细胞
  • 简介:摘要脑动脉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血管,其破裂出血常常导致病人致残、致死。虽然近年来显微外科手术和神经介入方法治疗脑动脉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依然有很大的手术危险性。本文通过综述近年来文献所报道的对脑动脉发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控制脑动脉生长的干预措施以减少脑动脉破裂出血造成的严重后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期为早预防、早治疗、提高治疗疗效等方面为临床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指导。

  • 标签: 脑动脉瘤 细胞凋亡 分子生物学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