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3 个结果
  • 简介:骨结合种植体可为冠、修复体、义齿基牙和可摘义龄提供可靠的修复支持。近年来种植体的广泛应用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并发症,最近报告了一种发生于骨结合种植体根尖周围区的病变,为逆行种植体周围炎。本文的系列病例报告对逆行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和治疗进行了描述,这些患病种植体所替代的牙齿都曾有牙髓治疗和根尖手术失败的病史。

  • 标签: 牙髓治疗 根尖手术 失败部位 治疗 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
  • 简介:目的:尽管计算机导板引导不翻瓣种植体植入的方法拥有巨大优势,但种植体植入无牙颌牙弓的位点偏离原计划位置的风险可能会明显提高。这项研究评估了计算机导板引导下不翻瓣种植手术方法的可靠与准确。材料和方法:通过锥体束CT扫描患者术前和术后的颌骨.来比较术前计算机设计的种植体计划植入的位置与实际植入位置的差异。一个非常合适的全口义齿或匹配良好的修复体将被使用或转换成放射模板。在扫描之前,要先进行美学和功能学方面的临床检查。种植体拟植入的位点实际上是由与牙槽骨结构和预期牙齿位置相关的种植体植入规划软件决定的。当种植体植入以后.重新进行锥体束CT扫描。随后.软件会将种植体计划植入和实际植入的图像融合.并且从位置和坐标轴两方面进行比较。通过Kolmogorov—Smirnov检验来评价数据分布的正态。通过基于上、下颌独立样本的f检验来对不同分组的平均值进行比较。显著水平固定在5%。结果:运用立体打印外科导板引导方法.将62颗种植体植入14名无牙颌患者颌骨内。由于导板的使用,未观察到种植体植入损伤到任何重要的解剖结构。与计划植入的种植体相比,已经植入的种植体表现出其颈部.中部和尖部区域的平均值与标准差的线性测量在上颌分别为2.17(±087)mm、232(±152)mm、286(±217)mm,在下颌分别为142(±0.76)mm、142(±O76)mm、1.42(±O76)mm。上、下颌的角度偏差分别为193(±O.17)。和185(±0.75)°。上、下颌角度偏差之间的差异不大.但线性偏差在上、下颔之间却有显著的差异。结论:计算机导板引导下不翻瓣手术将会成为无牙颌牙弓重建修复的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准确性 牙弓萎缩 计算机导板引导下手术 模拟植入规划
  • 简介:目的:文献中已经提出了许多关于牙龈退缩分度的方法.但是这些分度方法都未见有经过有效的统计学的分析和验证。因此,这些分度方法在不同临床医师中应用时.是否都同样有效还不详。本研究旨在研究一种新的牙龈退缩分度方法在检查者自身和检查者问的一致.并评估其在不同临床医师中的一致。材料和方法:通过以下3个方面评估提出的这一新的分度方法:牙龈角化组织量(〈2mm或≥2mm).是否存在牙颈部的非龋性病变以及是否存在邻面附着丧失。采用盲法分析3位检查者的KaPPa统计值(一致检验)。结果:使用该新分度方法对120例牙龈退缩患者进行评估,牙龈角化组织变量的检查者自身一致值为074~096.非龋牙颈部缺损变量的检查者自身一致值为067~094,邻面附着丧失变量的检查者自身一致值为0.70~092。牙龈角化组织变量的检查者问一致值为070~085.非龋牙颈部缺损变量的检查者自身一致值为054~059,邻面附着丧失变量的检查者自身一致值为054~077。结论:基于本研究结果和人群,新提出的分度方法在调查者中的一致为中度到高度。因此.该方法可以判定牙龈退缩的严重程度。

  • 标签: 一致性检验 牙龈退缩 检查者 分度 非龋性牙颈部缺损 附着丧失
  • 简介:目的:研究上颌骨增量术后应用悬吊内外缝合法(SEI)对于降低边缘黏膜瓣及提高创口初期愈合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选取20例上颌部分牙缺失行种植治疗的患者,需要提前或同期进行骨增量术(GBR或自体块骨移植)。利用精确度在1g以内的动力计测量瓣的张力.测量张力时需要使前庭沟游离瓣与腭侧非游离瓣对合。分为2组:减张切13后测量瓣的张力(缝合前;T1).SEI后(T2)。最终采用水平褥式缝合和间断缝合调整瓣边缘。术后1、2、4、16周观察创13愈合情况.根据创13开裂或龈缘坏死情况分为“初期封闭”或“效果欠佳”。结果:T1组平均瓣张力为32.9+7.7g.SEI缝合后.平均瓣张力降低至4.1+1.5g。边缘瓣张力与初期张力比降低了87.6%。所有患者愈合情况有所差异.未见创口开裂或龈缘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SEI缝合降低了龈缘张力,在达到创13愈合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创13被动关闭的病例中(张力〈5g),骨增量的类型对创口愈合的质量没有影响。

  • 标签: 骨增量 内缝合 初期创口关闭 创口开裂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二硅酸锂双层瓷试件剖面影像学形貌与相应显微CT扫描成像和三维重建结果,分析显微CT与三维重建技术用于无损探测二硅酸锂双层瓷材料内部缺陷的可靠。方法制作双层二硅酸锂双层瓷矩形试件,进行显微CT扫描;扫描后沿垂直于试件长轴将试件平均切成6段,对每段剖面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并获取5个剖面图像。根据剖面位置确定显微CT扫描断层图像,并将显微镜图像与显微CT图像进行灰度差值匹配比对,分析显微CT对全瓷材料内部缺陷探测的可靠与精确。对CT扫描结果进行三维重建,比较二硅酸锂双层瓷试件内部缺陷的二维形貌与三维形貌的差异。结果显微镜图像与显微CT图像的平均相似度为(83±7.9)%;缺陷的二维剖面形貌与三维形貌存在较大差异。结论显微CT能够可靠地无损探测二硅酸锂双层瓷材料的内部缺陷结构,但对尺寸接近探测分辨率的孔洞成像较模糊。三维重建分析较二维形貌观察能更全面地反映缺陷的形貌。

  • 标签: 牙瓷料 缺陷 可靠性分析 显微CT 三维重建
  • 简介:目的评价改良型软压膜式口腔矫治器治疗阻塞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OSAH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口腔科经改良型软压膜式口腔矫治器治疗的OSAHS患者12例,观察戴用矫治器前、后的临床表现,并将其戴用矫治器前、后的多导睡眠仪(PSG)监测数据及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OSAHS患者戴用改良型软压膜式口腔矫治器3个月至1年后,呼吸紊乱指数(AHI)、呼吸暂停指数(AI)、低通气指数(HI)均较戴用前明显降低,而血氧饱和度(SaO2)则有明显升高;X线头影测量显示治疗后的上气道宽度增加;达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结论改良型软压膜式口腔矫治器治疗OSAHS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以无创伤、可逆、经济实用、戴用舒适感较强、便于携带而日益受到重视。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改良型软压膜式口腔矫治器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比较3种不同程度萎缩无牙颌下颌骨骨折的不同内固定方式及其效果。方法:构建不同程度的萎缩无牙颌下颌骨体部骨折治疗模型,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比较相同应力条件下骨折段位移的改变以及钛板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下颌骨Ⅲ度萎缩,采用1块2.0mm4孔钛板在下颌骨上缘进行固定,其骨折处移位较其余6种工况明显增大;相同萎缩程度的下颌骨,采用重建板固定比采用其他内固定方式骨折断端位移明显减少。Ⅲ度萎缩的下颌骨采用小型钛板固定,钛板所受应力分别接近及超过钛板的屈服极限。结论:对于Ⅰ度萎缩的无牙颌下颌骨骨折病例,下颌骨外侧双板固定以及下颌骨下缘重建板固定均能取得较为满意的固定稳定性,对于Ⅱ及Ⅲ度萎缩的无牙颌下颌骨骨折病例,下颌骨下缘重建板固定可以获得更好的固位稳定性。

  • 标签: 老年人 下颌骨骨折 生物力学分析 有限元分析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一种创新的直接法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提高丙烯酸树脂暂时修复体的精确。把常规托盘做修改使患者能够完全咬合,在牙体预备前用这种改良的开放托盘制取精确的过渡印模;在牙体预备之后,将盛有丙烯酸树脂的过渡印模放回到患者口内,通过咬合使其进入已标记的印模材位置。这种压力过渡印模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提高暂时修复体精度的简便易行的方法。

  • 标签: 直接压力 暂时性修复方法 全口咬合 开放托盘技术
  • 简介:目的:经过5年随访研究证实.在后牙缺失种植修复的应用中,氧化锆基台与钛基台的成功率相似。材料和方法:采用两段式种植方案。最终修复体戴入后.对每位患者进行了为期5年的随访观察.每年通过临床及影像学参数来进行评估,记录修复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通过数据分析(Wilcoxonsignedranktest)来观察比较种植体支持的修复体与对侧同名牙之间在生物学及影像学参数之间的差异。描述·数据用于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基准到最后一次随访)临床及影像参数的变化。结果:85名患者均存在单颗后牙缺失.植入85颗种植体,其中38颗氧化锆基台和47颗钛基台,分别安装38个全瓷冠及47个金属烤瓷冠。其中4名患者中途退出试验。81颗种植体分别支持44颗钛基台、37颗氧化锆基台.完成了为期5年的随访观察。均未发现种植体失败,骨组织改建失败及基台失败。因此.5年随访的所有基台及修复体的成功率为100%。并且通过对比种植牙与对侧天然牙.发现钛基台及氧化锆基台之间在生物学及影像学参数指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在随访记录中还发现,钛基台与氧化锆基台不会引起明显的边缘骨吸收。结论:通过中期随访研究发现,氧化锆基台在单颗后牙缺失中的应用类似于钛基台。但仍需要长期的观察研究来证实。

  • 标签: 氧化锆基台 钛基台 单牙缺失固定修复 存活率
  • 简介:目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拔除,可能导致邻近的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面的牙周并发症。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采用3种不同的全厚瓣行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对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愈合的影响。材料和方法:选择45例双侧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志愿者纳人研究。每个患者被随机分到以下3组。A组经Thibauld和Parant改良的袋状瓣.B组经Laskin设计的三角瓣.C组经Laskin改良的袋状瓣。通过临床测量评估患者术后3、6、12、24个月的下颌第二磨牙的牙周健康状况。结果:21d后,术后并发症(水肿、干槽症)与翻瓣的设计无相关关系。但是术后24个月后,B组与其他组相比,牙周探诊深度的降低及临床附着水平的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不同的翻瓣设计行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对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周健康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由于翻瓣.在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后.下颌第二磨牙的牙周健康状况降低。采用何种翻瓣设计行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可能与手术医师的使用习惯和偏好有关。

  • 标签: 并发症 翻瓣设计 阻生牙 牙周探诊深度 第三磨牙手术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二硅酸锂双层瓷试件剖面影像学形貌与相应显微CT扫描成像和三维重建结果,分析显微CT与三维重建技术用于无损探测二硅酸锂双层瓷材料内部缺陷的可靠。方法制作双层二硅酸锂双层瓷矩形试件,进行显微CT扫描;扫描后沿垂直于试件长轴将试件平均切成6段,对每段剖面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并获取5个剖面图像。根据剖面位置确定显微CT扫描断层图像,并将显微镜图像与显微CT图像进行灰度差值匹配比对,分析显微CT对全瓷材料内部缺陷探测的可靠与精确。对CT扫描结果进行三维重建,比较二硅酸锂双层瓷试件内部缺陷的二维形貌与三维形貌的差异。结果显微镜图像与显微CT图像的平均相似度为(83±7.9)%;缺陷的二维剖面形貌与三维形貌存在较大差异。结论显微CT能够可靠地无损探测二硅酸锂双层瓷材料的内部缺陷结构,但对尺寸接近探测分辨率的孔洞成像较模糊。三维重建分析较二维形貌观察能更全面地反映缺陷的形貌。

  • 标签: 牙瓷料 缺陷 可靠性分析 显微CT 三维重建
  • 简介:目的评价氧化锆预成桩和树脂核或瓷核修复无髓患牙数年后的情况。材料和方法用氧化锆预成桩对87例患者,共145颗经完善根管治疗后的患牙进行全冠修复前的桩核修复:87颗患牙采用直接法堆塑树脂核,58颗患牙采用间接法作Empress铸瓷核。对其中52例(79颗患牙)采用树脂核修复的患者(平均使用57.7个月)以及19例(34颗患牙)采用瓷核修复的患者(平均使用46.3个月)成功进行了复查。结果两组患牙的牙周探诊深度均维持在正常范围,多数患牙的美观程度也很高。采用直接法树脂核修复的79颗患牙未发现失败的情况:采用间接法瓷核修复的患牙有3颗分别在修复42、43和55个月后因为脱位而失败。对失访病例进行最好情况为全部成功,最坏情况为全部失败的假定后,直接法的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1%,而间接法组分别为95%和53%。结论氧化锆预成桩和树脂核直接修复的临床成功率显示这个方法是有前途的;而氧化锆预成桩和瓷核的修复方法其失败率明显高,且有相当高的失访率,无法得出类似结论。

  • 标签: 桩核修复 功率显示 树脂核 氧化锆 患牙 临床
  • 简介:目的:研究金瓷冠和氧化锆基全瓷冠的边缘和内部适合。材料和方法:制作40个标准化的钢制后牙代型,随机分为4组(n=10)①金瓷组:②NobelProcera氧化锆组:③Lava氧化锆组:④VITAIn-CeramYZ组.并在其上制作后牙全冠。所有牙冠均用玻璃离子水门汀粘固于代型上,并沿颊舌向截断。使用扫描电镜测量间隙大小.并使用WiIcoxon秩和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α=0.05)分析。结果:金瓷组和所有氧化锆组之间在边缘适合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01).轴壁的适合没有差异(P=0.057)。各组之间牙尖和殆面窝的适合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P=0.0012.P=0.0062).在各截面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全部氧化锆组的边缘适合均小于金瓷组。Procera氧化锆组的间隙最小。

  • 标签: 边缘适合性 CAD/CAM系统 氧化锆 金瓷冠 Kruskal-Wallis检验 全瓷冠
  • 简介:目的:评价选择激光熔化成型技术制备Ti6Al4V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应用选择激光熔化成型技术制备Ti6Al4V合金及纯钛材料。培养比格犬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其接种于两种材料上,计算细胞在两种材料上的相对增殖率及存活率,并根据细胞相对增殖率对细胞毒性进行分级,并计算细胞早晚期凋亡率及总凋亡率。结果:经过72h的复合培养,纯钛的细胞相对增殖率(97.26±3.78)%优于Ti6Al4V合金(91.77±2.65)%,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的毒性分级均为1级,表明两种材料均无细胞毒性;两组间的细胞存活率无统计学差异。各组材料与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48h后,早期细胞凋亡率、晚期细胞凋亡率及总凋亡率Ti6Al4V试件组、纯钛试件组均高于DME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i6Al4V试件组与纯钛试件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钛材料对细胞均无细胞毒性,都表现了较好的细胞存活率,两种材料间未见对细胞凋亡的差异,相容良好。

  • 标签: 选择性激光熔化技术 TI6AL4V 生物学行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目的采用单光子发射型(single-photoEmissionCT,SPECT)CT/CT同机融合骨显像技术对成人骨下颌偏斜患者与正常人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的生长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选取成人骨下颌偏斜患者20例和正常成人志愿者15例,进行SPECT/CT同机融合骨扫描检查,以分析比较下颌偏斜患者与正常人两侧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骨血流和骨代谢的差异性.结果成人骨下颌偏斜患者下颌骨不同部位的骨血流和骨代谢存在特定性差异,正常人下颌骨不同部位的骨血流和骨代谢存在特定性差异;正常人下颌骨不同部位左右两侧放射计数值比值均接近于1,对称较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骨下颌偏斜患者放射强度均为对侧高于偏斜侧;髁状突差异最大(P<0.01),其次为下颌角(P<0.01),下颌升支中份差异最小(P<0.05);不同部位两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PECT/CT同机融合骨显像在精确解剖定位的基础上,能更加准确显示颞下颌关节的功能变化.

  • 标签: 下颌偏斜 颞下颌关节 髁状突 单光子发射型CT/CT
  • 简介:目的:评估及比较部分覆盖与全腭板覆盖的上颌微型种植体支持式覆盖总义齿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水平。方法与材料:将19位上颔固位不良的无牙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第1组(n=10)接受上颌全腭板覆盖总义齿修复.第2组(n=9)接受上颌部分腭板覆盖总义齿修复。通过非埋入式不翻瓣手术方法共植入114颗微种植体(每位患者6颗).并进行即刻加载的上颌覆盖总义齿修复。每位患者分别在义齿修复初期.修复后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进行评估。通过影像学检查测定垂直及水平骨吸收情况。运用动度测量仪测定种植体动度(Periotest动度值),并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标尺了解患者的满意度。结果:2年后.第1组和第2组垂直骨吸收量分别为538mm和6.29mm,水平骨吸收量分别为152mm和193mm,两组患者的骨吸收大多数出现在覆盖义齿修复6个月后。记录显示第2组患者垂直骨吸收程度明显高于第1组,并且动度值在任何观察期均高于第1组。第1组与第2组微型种植体存活率分别为784%和538%。所有患者都满意上颌覆盖义齿的固位咀嚼能力。结论:由于边缘骨过多吸收及高于预期的微型种植体失败率,所以不建议采用非夹板连接的孤立型微型种植体支持式覆盖总义齿联合部分腭板来修复无牙上颌。

  • 标签: 骨缺失 即刻加载 上颌 微型种植体 覆盖义齿
  • 简介:目的:为了减少拔牙后牙槽骨吸收,进行拔牙位点保存和骨增量已成为标准的拔牙后治疗方案。该病例系列单独使用矿化异体移植物和联合0.3mg/ml的重组人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rhPDGF-BB)对拔牙窝进行处理,比较术后4个月再生骨组织学和组织形态计量结果的差异。材料与方法:拔牙位点分为单独使用矿化异体移植物(对照组)和联合使用rhPDGF-BB(实验组)两组进行处理.包括完整拔牙窝和颊侧骨壁缺损拔牙窝,经过4个月的愈合期后.进行环钻活检及种植体植入。观察再生骨组织学和组织形态计量结果的不同。结果:术后4个月,剩余矿化异体移植材料的平均百分比,实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同时,有髓骨平均百分比的差异显示相对于对照组(325.%),实验组明显有更多的骨形成(41.8%)。结论:在骨移植过程中.添加生长因子可能会加速骨再生.并使早期成功植入种植体成为可能。

  • 标签: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异体移植材料 病例系列 联合重组 骨增量 拔牙后
  • 简介:目的:本前瞻研究是为了确定应用于萎缩上颌后牙区的多孔状短种植体的5年存活率。必要情况下植入种植体需结合上颌窦底内提升术.术中常常添加无机牛骨粉。材料和方法:在87例牙列缺损患者中植入110颗多孔状短种植体并随访5年。使用的种植体包括两种长度(5mm和7mm)和两种直径(4.1mm和5mm).根据患者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进行选择。在47个植牙部位实施了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其中8例直接提升窦底黏膜.39例提升同时加入异体移植骨).未负载的愈合期为6个月。总共63颗种植体用单冠修复.47颗相邻种植体联冠修复。观察指标是有无修复体和种植体失败,任何并发症和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结果:种植体修复后5年内无患者退出研究。11颗种植体失败:2颗发生于种植体未负载时,9颗发生在修复体负载后。11例患者(占12.6%)都失败了1颗种植体。6名患者(占6.9%)发生了修复体失败(种植体单冠修复)。1例手术并发症(膜穿孔)发生,但种植体正常植入。愈合期间无并发症发生。3名患者种植体负载后发生严重种植体周围炎而不得不拔除种植体。2颗基台松动和1颗烤瓷冠崩瓷。随访期末的种植体存活率是90%,修复重建的成功率是93.1%。平均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为1.4mm。结论:上颌后牙区使用多孔状短种植体治疗5年的研究报告显示具有可接受的临床结果.但仍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来证实这些结果。

  • 标签: 去蛋白牛骨 种植修复 上颌窦底提升 上颌后牙 短种植体
  • 简介:目的:为了减少拔牙后牙槽骨吸收,进行拔牙位点保存和骨增量已成为标准的拔牙后治疗方案。该病例系列单独使用矿化异体移植物和联合03mg/ml的重组人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B(rhPDGF—BB)对拔牙窝进行处理,比较术后4个月再生骨组织学和组织形态计量结果的差异。材料与方法:拔牙位点分为单独使用矿化异体移植物(对照组)和联合使用rhPDGF—BB(实验组)两组进行处理,包括完整拔牙窝和颊侧骨壁缺损拔牙窝.经过4个月的愈合期后.进行环钻活检及种植体植入。观察再生骨组织学和组织形态计量结果的不同。结果:术后4个月.剩余矿化异体移植材料的平均百分比,实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同时.有髓骨平均百分比的差异显示相对于对照组(325%),实验组明显有更多的骨形成(41.8%)。结论:在骨移植过程中,添加生长因子可能会加速骨再生.并使早期成功植入种植体成为可能。

  • 标签: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异体移植材料 病例系列 联合重组 骨增量 拔牙后
  • 简介:目的:通过为期2年的前瞻多中心研究,旨在评估牙槽嵴垂直骨增量术(verticalridgeaugmentation.VRA)后14周种植体修复负载后的成功率。材料和方法:在三家私人诊所选择20名患者,在拟种植区域实施VRA。富合镁的纳米羟基磷灰石(Mg-eHAP)作为唯一的骨充填材料,其表面覆盖钛加强型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膜(Gore—Tex).同时植入共计42枚粗糙表面的种植体。为了优化美学效果.以高2mm的愈合基台取代覆盖螺帽。3个月后行二期手术,术后2周.采用平台转换技术戴入最终修复体。修复负载后的第12个月、24个月测量牙槽嵴垂直骨增量、种植修复的成功率、并发症及X线种植体边缘骨水平变化。并应用共振频率分析技术测量种植体植入期(TO期)、最终修复体戴入期(T1期)和修复后24个月(T2期)三个时间点的种植体稳定性指数(implantstabiIityquotient.ISQ)。结果:整个研究过程全部患者无一人退出.植入的种植体均较稳固,修复体无一例失败。初期临床评估牙槽嵴垂直骨高度吸收平均为41mm,1例出现后期膜暴露。20例患者中有19例的全部植入骨获得骨再生,平均骨增高量为5.6mm。X线显示修复24个月后种植体间的平均骨再生量为1.0mm(s=0.48mm),与修复12个月后的骨增量比较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显示随时间的推移种植体周围有明显骨丧失,修复时种植体周围骨丧失平均0.3mm,修复1年后骨丧失为0.90mm.2年后达到098mm。而ISQ值却随时间的推移明显上升,在种植体植入时ISQ均值为493.最终修复后是639,修复负重2年达到73.6。结论:本临床研究表明牙槽嵴垂直骨增量术中应用钛加强型膨体聚四氟乙烯膜结合纳米镁羟基磷灰石能够保证表面粗糙种植体的种植成功率.甚至在其早期负重病例中也能获得成功。

  • 标签: 屏障膜 粗糙表面种植体 纳米晶体羟基磷灰石 平台转换 牙槽嵴垂直骨增量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