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瘘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患者6 h内采取不同卧位对生命体征和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重症医学中心肠瘘全麻术后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等待患者麻醉清醒后拔除气管插管,正常经鼻自主呼吸后进行卧位更换。将患者随机分为5组,每组30例。A组为平卧位;B组为床头抬高15°卧位;C组为床头抬高30°卧位;D组为床头抬高45°卧位;E组为床头抬高15~45°卧位,开始将床头摇至15°,2 h后将床头摇至30°,再2 h后将床头摇至45°。5组患者卧位固定后,在患者主诉不适时或体位自行改变。比较5组卧位坚持时间、不舒症状和腹部切口疼痛程度。结果肠瘘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患者6 h内15°卧位与30°卧位坚持时间较长,分别为(72.27±12.41)min和(69.37±9.10)min,5种不同卧位坚持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组患者腰部疼痛人数较少,切口无痛患者较多,5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瘘术后拔除气管插管经鼻正常自主呼吸患者,术后6 h内采取15°、30°卧位可延长患者坚持卧位时间,减少腹部切口疼痛、腰部酸痛发生率,且减少头晕、恶心呕吐发生概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块型乳腺导管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合理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女性乳腺导管癌患者177例。评价指标包括临床(年龄、肿瘤T分期、WHO分级)、病理分子分型、MRI特点(大小、位置、ADC值、动态增强曲线)等参数,并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A组),阴性组(B组)。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Pearson-卡方检验进行比较,检验水准:P<0.05。结果与阴性组比较,阳性组T分期更高(χ2=45.14,P=0.000)、病理学分级高(χ2=138.67,P=0.000)、位置以外上象限为主,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块大小、ADC值、年龄、动态增强曲线、病理分子分型等方面,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块型乳腺导管癌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T分期、病理学分级、肿块在乳腺的位置有关(χ2=17.66,P=0.004),且肿瘤T分期≥2、WHO分级≥Ⅱb级、肿块位于中央区及全乳癌者是乳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鼠肾脏衰老过程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的差异表达情况,探索肾脏衰老的机制。方法随机选取3、12和24月龄C57BL/6雄性小鼠各5只(体重均为25 g左右),采用PAS、Masson、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方法检测小鼠肾脏病理及细胞衰老情况。高通量测序得到3组小鼠组间差异表达的lncRNA及其表达丰度值,绘制热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差异表达的lncRNA。构建竞争性内源性RNA(competitive endogenous RNA,ceRNA)网络(包含lncRNA、miRNA和mRNA),GO、KEGG富集分析预测差异表达lncRNA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结果肾脏病理染色结果显示,随着小鼠月龄增加,肾小球系膜基质增多,基底膜增厚,肾小球硬化逐渐加重;肾脏纤维化逐渐加重;SA-β-gal染色阳性区域逐渐增加。测序结果显示,3组小鼠间差异表达的lncRNA共938个已知的lncRNA和542个未知的lncRNA。其中,与3月龄小鼠相比,12月龄小鼠有33个lncRNA表达上调,43个lncRNA表达下调;与3月龄小鼠相比,24月龄小鼠有130个lncRNA表达上调,91个lncRNA表达下调;与12月龄小鼠相比,24月龄小鼠有36个lncRNA表达上调,22个lncRNA表达下调。qRT-PCR验证的差异表达倍数较大、表达量较高的10个lncRNA与测序结果一致。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3组差异表达的lncRNA靶基因多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也可能通过与蛋白结合来发挥作用,还可能参与各种蛋白磷酸化、细胞周期、转录、转录调节等过程。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3组差异表达lncRNA的靶基因富集明显的通路是与肾脏衰老密切相关的Rap1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结论不同月龄小鼠肾脏lncRNA表达存在显著差异,lncRNA的差异表达可能参与肾脏衰老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了学龄前期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训练的有效方法,从而对孤独症儿童的情况进行有效地改善,促进孤独症儿童更好地融入到知识学习及发展中,促进孤独症儿童的更好地发展及进步。方法:在研究过程中,采取了对比研究分析的方法,选择符合本次研究需要的学龄前期孤独症儿童共计60例,并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60例孤独症儿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儿童数量为30例,两组儿童的一般资料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采取了社交技能训练和常规的引导方法,之后对比疗效。结果:通过对学龄前期孤独症儿童进行社交技能训练,有效地改善了孤独症儿童的社交障碍,有助于引导孤独症儿童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环境中,促进孤独症儿童更好地学习及发展。结论:在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引导时,要注重让幼儿参与到集体环境中,对儿童社交技能进行有效地训练,从而促进幼儿更好地学习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