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7例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观察组)和65例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对照组)aSAH患者临床资料。记录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再出血、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差异,并比较术前及术后3d炎性反应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流动力学指标大脑中动脉(MCA)收缩缝流速(Vp)、平均血流速度(Vm)、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时,两组炎性反应(血清MMP-9、TNF-α)、血流动力学指标(MCAVp、Vm)均较术前升高(P<0.05),且对照组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3d时,两组血清TGF-β1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对aSAH患者疗效更佳,可降低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并改善其血流动力学,但也能增加TGF-β1水平,且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无明显差异,临床应重视aSAH患者术后并发症,避免急剧患者脑损伤情况。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开颅动脉瘤夹闭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病原学分析和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 2018年 10月~ 2019年 12月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 45例患者为回顾分析对象, 根据脑脊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进行病原学分析, 给予患者采用腰大池持续外引流联合全身及鞘内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统计治疗效果和患者治愈时间。结果 本次回顾研究共进行脑脊液细菌培养 106次, 阳性率为 45.3%;经治疗 45例患者中, 有 42例治愈, 治愈率为 93.3%, 平均治愈时间为( 14.65±1.69) d;有 1例因脑干梗死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2例因颅内感染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颅内动脉瘤患者经开颅夹闭术后出现颅内感染选用易于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 根据药敏试验做为指导, 并辅以持续腰大池引流及鞘内注射等治疗手段, 治疗效果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 间接脑血管重建手术应用于烟雾病相关性颅内动脉瘤中的效果。 方法: 选取 2018 年 12 月~ 2019 年 12 月我院接收的 70 例 烟雾病相关性颅内动脉瘤患者,将其纳入到本次研究对象中。采用奇偶数平均分配方式,奇数患者设对照组, 35 例;偶数患者设为观察组, 35 例。 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观察组采用 间接脑血管重建手术。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无统计意义( P > 0.05 );两组治疗后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对比差异显著( P < 0.05 );两组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 P < 0.05 )。 结论: 间接脑血管重建手术可提高烟雾病相关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生活能力,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价值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我院在2013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10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本次研究的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了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患者的性别、年龄、Fisher分级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次数作为分组依据,分析不同组别发生脑血管痉挛的情况。结果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在年龄组中,<50岁的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的情况为77.3%;在Fisher分级组中,≥Ⅱ级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的情况为68.2%;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次数组中,≥2次的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的情况为72.7%,其发生率均远高于同组别(P<0.05)。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情况与患者的年龄、Fisher分级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次数具有相关性,其中年龄<50岁、Fisher分级≥Ⅱ级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次数≥2次是患者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年龄<50岁、Fisher分级≥Ⅱ级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次数≥2次均属于颅内动脉瘤患者在夹闭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因而,在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时需要准确评估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的风险因素,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在围术期的监测和护理进一步加强,有效避免患者在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情况。
简介: 摘要:目的 探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后急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方法 随机选取 2018年 1月~ 2019年 12月于本院就诊的 7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后急性脑积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数字表法将参与本次研究的 7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实验组,每组各 38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临床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效果。结果 统计学分析两组护理质量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死亡率,实验组表现出明显优异性( P<0.05)。结论 严密观测病情发展并进行脑室引流的优质护理是提高患者预后质量以及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动脉瘤;蛛网膜下隙出血;急性脑积水;临床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nursing strategy of patients with acute hydrocephalus afte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Method 76 patients with acute hydrocephalus afte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December 2019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and 76 pati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digital table, 38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linical routine care, whil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given high-quality care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care The quality and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nursing quality score, life quality score and mortality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ognosis and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to ob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ease and carry out high quality nursing of ventricular drainage.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 2015年 1月~ 2016年 6月期间在我院行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共 75例,术中形成血栓事件 8例,血栓发生率 10.6%。分析术中血栓事件形成的原因及处理措施,结果以及预后。应用 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导致血栓形成和手术者操作技巧及手法、 LVIS支架打开情况、载瘤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支架覆盖区域血管弯曲程度,支架末端所处血管弯曲情况,及动脉瘤本身条件等等有关,发生术中血栓事件,必须迅速果断采取合理的处理方法,对动脉瘤进行致密填塞同时避免血栓继续形成,并且溶解已经形成血栓。多数术中血栓形成患者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
简介:目的总结经皮穿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pEVAR)中应用PercloseProGlide血管缝合器的经验,并评估该缝合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自2012年12月至2013年7月完成的57例pEVAR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57例患者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手术即刻技术成功率为100%(57/57),手术平均时间(93.5±17.8)min。ProGlide共缝合106处股动脉入路,其中缝合20F~22F血管鞘36例次,18F以下血管鞘70例次。血管缝合器一次成功率88.7%(94/106),二次成功率91.5%(97/106)。缝合失败导致穿刺点出血5例,其中2例行手术探查止血,3例局部压迫并加压包扎止血;入路动脉闭塞4例,均行手术探查并重新缝合。术后蓝趾综合征(垃圾脚)6例,发生率5.7%(6/106)。围手术期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pEVAR术中使用PercloseProGlide缝合器安全有效,加强术者经验并挑选合适患者有助于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开颅夹闭术与栓塞治疗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rScO2(局部脑氧饱和度)的影响情况。方法:纳入时间为2019年03月-2020年05月,纳入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研究分组通过抽签方式进行,红色签为Control组42例(治疗用开颅夹闭术),蓝色签为Observation组42例(栓塞治疗干预)。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rScO2情况。结果:Control组患者术后2、3d时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针对细节护理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患者疼痛及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方法:使用随机筛选的方法,对2020年12月到2021年12月进入我院进行颅内动脉瘤治疗的60例病人作为研究样本,按照病人和病人家属的意愿分成常规组和研究组,常规组病人实施常规护理操作,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取细节护理,并对两组病人的术后疼痛评分和睡眠质量进行对比。结果:在手术治疗结束之后的第1天,第3天和第7天,研究组病人的疼痛评分都明显低于常规组病人。从睡眠质量评分进行分析,护理7天之后,研究组病人的相关指标占有更大的优势。结论: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病人开展临床护理操作时,优先选择细节护理干预操作,可以更好的缓解病人存在的疼痛症状以及促进病人的睡眠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对颅内动脉瘤的患者通过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探讨此方法的治疗预防效果。方法:在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被我院神经外科蛛网膜下腔动脉瘤出血患者中随机选择8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40例。对于预防治疗方法的分配上,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情况。结果:通过实践研究数据表明,观察组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12.50%显著低于对照组97.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进行颅内动脉瘤手术的患者通过预见性护理方法进行预防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概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期间于我院确诊的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入选研究,分别给予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以手术后探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率、瘤体直径及检出瘤体数量。结果: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率(97.22%)高于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83.33%),P<0.05。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检出瘤体直径大于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P<0.05。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检出瘤体数量多于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P<0.05。结论: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人性化护理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围手术期的价值。方法:抽选80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病人,于本院2021.01——2022.03期间开展相关调查者,收集参与就诊资料。按照数字签分组法将对象平均分为两组,即为常规组、实验组,每组40名均接受围手术期护理。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予以人性化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焦虑(HAMA)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半小时体征指数。结果:术前两组对比HAMA评分无差异,P>0.05。术后,相较常规组,实验组HAMA评分更低,P<0.05。相较常规组,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半小时体征指数更低,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围手术期间,施行人性化护理干预可有效稳定患者状态,建议普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人性化护理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 本次将我院于2022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70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按随机盲选法分成两组,对照组35例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35例给予人性化护理方法,进一步对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1)在平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71%,与对照组的22.86%比较明显更低(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患者围手术期采取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显著,所以值得推广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