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无创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9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全部患者均接受无创通气治疗,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临床相关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上机治疗2h、撤机后患者RR、PaO2较通气前明显改善(P<0.05);72例(80.00%)患者痊愈出院,6例(6.67%)改为气管插管通气治疗,12例死亡,死亡率为13.33%。结论针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通气治疗,可明显改善呼吸衰竭症状,减少死亡风险,加快患者康复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护理。方法25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强营养和支持,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及呼吸机通气。结果18例积极配合治疗患儿治愈出院,5例好转出院,2例放弃治疗,护理有效率92%。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儿给予皮肤护理,保暖及保湿,营养支持与喂养,医院感染预防,PS及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护理、疼痛的护理、病情监测等,患儿的结局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氨溴索注射液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为NRDS提供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106例NRDS患儿被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综合治疗手段,治疗组加用氨溴索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的呼吸窘迫缓解时间、气管插管率、缺氧并发症和2w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结果。结果治疗组的呼吸窘迫缓解时间、气管插管率、缺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9±1.2)d、26.8%、28.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0.614,χ2=19.265、9.503,均P<0.05);治疗组的2w后NBNA结果为(38.2±2.3),显著高于对照组(t=0.487,P<0.05)。治疗组治疗2w后的显效率64.3%,总有效率91.1%;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1.230、5.346,均P<0.05)。结论氨溴索注射液可有效治疗NRDS,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进行诊断治疗疗效的体会和感悟。方法采用对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与分析的方法,将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年收治的病例123例早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分为两组,并且将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SIMV)分为A组,共33例,肺表面活性药物联合鼻塞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NSIMV)分为B组,共90例,最终分析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A组有效率为84.85%,B组有效率为95.56%,B(95.56%)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A(84.85%)组,两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表面活性药物联合鼻塞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率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的有效率高。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INSURE技术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7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和治疗组19例,对照组早产儿给予单纯性nCPAP治疗,治疗组早产儿应用INSURE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气分析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气分析PO2、PO2/FiO2、PCO2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5.26%明显低于对照组33.33%,且其死亡率5.26%也明显低于对照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应用INSURE能有助于稳定动脉血气,减轻气道阻力,缓解肺水肿,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产新生儿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5例早产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给予经鼻气道持续正压通气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治疗,并给予相关护理措施,包括保暖、呼吸监护、病情观察、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分析患儿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效果。结果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28.37±6.71)天,平均住院费用为(2.75±0.53)万元;55例患儿中,治愈47例,治愈率为85.45%,死亡例数为8例,其中3例为肺部感染,1例肺部出血,2例急性肾衰竭,2例放弃治疗,死亡率为14.54%。结论在早产新生儿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给予全面护理,加强保暖、气道护理等,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降低死亡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CPAP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14年2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84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CPAP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护理)各42例,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97.62%>83.33%)相对更高(P<0.05),而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4.76%<19.04%)相对更低(P<0.05),呼吸机使用时间(58.24±6.19)h<(79.15±8.81)h、氧疗时间(88.52±9.26)h<(116.52±10.85)h及住院时间(15.93±3.42)d<(22.02±4.69)d相对更短(P<0.05)。结论CPAP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治疗期间给予其优质的护理服务,对于维护新生儿的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AP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5月-2016年8月间收治的SAP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98例,随机将所选病患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各49例。实验组为综合护理,对照组为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呼吸机通气时间。结果①护理满意度。实验组为97.96%,对照组为85.71%,两组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②实验组的呼吸机通气以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小,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能提高SAP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缩短呼吸机通气与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早产儿的常见病,评估肺通气有助于诊断该病,并有助于指导和监测治疗。我们旨在确定和分析可用于评估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通气的工具。方法利用OVID-Medline、PubMed、Embase和Scopus数据库,对2004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26日期间发表的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整合分析。结果共检索到53篇相关文献进行整合分析。用于评估肺通气的主要手段包括:呼吸功能监测、二氧化碳检测、胸片、肺部超声、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和呼吸诱导性容积描记术。该文讨论了使用这些评估手段的证据及它们的优缺点,并探讨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肺通气评估的应用前景。结论目前有几种评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通气的手段颇具应用前景,但都有其局限性。这些手段仍需改进以方便和准确地评估肺通气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对早产儿、足月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能早期识别,提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水平。方法通过回顾分析我院78例确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合并症、治疗及转归。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经恰当治疗,疗效较好,慢性肺部疾病发生率低,严重并发症少。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新生足月儿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为早产儿(胎龄<37周),50例为足月儿(胎龄≥37周),观察和分析两组患者病因、治疗、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两者患儿发病原因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过程中,早产儿组使用NC-PAP和PS比例较高,足月儿组机械通气时间与PS使用时间均高于早产儿组;足月儿治愈好转率高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肺出血、肺气漏发生率差异显著。结论两组患儿在病因、治疗、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临床医师应加大对足月儿和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关知识的认识,及时诊断和治疗,从而有效降低病死率。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超声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4月-2021年10月本院6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所欲患儿均接受超声检查与X线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准确率、特异度和灵敏度方面,超声检查分别是95.00%、71.43%、98.11%,X线检查是80.00%、53.85%、87.23%,超声检查的准确率及灵敏度比X线检查高(P>0.05);两种检查方法特异度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诊断过程中,超声检查应用效果明显,不仅可以反映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同时可促进诊断准确率的提高,值得临床采纳、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对于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5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在对所有患儿实施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观察组患儿实施常规对症治疗,而对照组患儿则采用常规对症治疗配合机械通气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92.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1%,P<0.05;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14.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P<0.05。结论 在对新生儿NRDS的治疗中,采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