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通过对临床诊断为心肌炎,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检查(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阳性的5例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心电图(ECG)及高频心电图(highfrequencyelectrocardiogramHFECG)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前ECG阴性,HFECG阳性,切迹数14~25个,治疗后ECG阴性,HFECG阴性切迹数5~7。提示HFECG诊断心肌炎的敏感性高于ECG,且可作为心肌炎动态变化的指标。
简介:目的探讨喂饲左旋精氨酸(L-Arg)对烫伤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不作烫伤和其他处理)、精氨酸组(30只,烫伤后2h喂饲70g/LL-Arg,1ml/次,2次/d)和普通喂养组(30只,烫伤后喂饲等量凉开水).检测正常对照组及两组烫伤大鼠伤后6、12、24、48、72h肠组织内皮素(ET)水平、一氧化氮(NO)含量、ET/NO比值以及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并取回肠组织标本作病理学观察.结果伤后6、12、24h,精氨酸组大鼠肠组织ET水平分别为(0.80±0.26)、(0.75±0.30)、(0.63±0.22)ng/g,低于普通喂养组(1.26±0.38)、(1.34±0.37)、(0.97±0.19)ng/g(P<0.05);其NO含量显著高于普通喂养组(P<0.01);ET/NO比值和血浆内毒素水平均低于普通喂养组(P<0.05或0.01).病理学观察显示,精氨酸组大鼠肠黏膜损伤情况明显轻于普通喂养组.结论喂饲L-Arg可减轻烫伤大鼠肠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利于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其机制为喂饲L-Arg后增加了肠黏膜局部NO的含量,有助于维持ET/NO比值的稳定.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黄芪对砒石染毒大鼠亚慢性期毒性作用的拮抗情况。方法将SPF级大鼠随机分成生理盐水对照组,砒石染毒组,砒石染毒组+两个不同剂黄芪提取物治疗组。治疗期间分别观察大鼠的生长发育情况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的变化。结果经用黄芪总提取物对砒石染毒大鼠治疗后,大鼠的一般情况改善,体重增加,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与阴性对照组及单纯染毒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黄芪总提取物具改善免疫功能,促进生长发育,改善机体的应激能力、增加机体对毒物的解毒能力,对砒石具有很大的减毒作用,值得进一步实践应用。
简介:目的观察肠道双歧杆菌在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中的变化和作用。方法制作严重烫伤大鼠模型。同时设假伤组,检测细菌和内毒素(LPS)移位及盲肠膜菌群变化,ELISA法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结果大鼠严重烫伤后脏器细菌移位明显增多(P<0.01);血LPS水平在致伤1,3,5d后分别为(0.236±0.148)Eu/ml,(0.197±0.156)Eu/ml,(0.104±0.090)Eu/ml,显著高于假伤组的(0.072±0.049)Eu/ml(P<0.05);盲肠膜菌群中双歧杆菌数剧减20-250倍,真菌数剧增至5-60倍,大肠杆菌数增加0.5-30倍,双歧杆菌与大肠杆菌比值由假伤组的25000:1降为伤后的4-800:1;血浆IL-6水平显著增高,经分层统计,与未发生肠道细菌移位大鼠相比,盲肠膜菌群移位大鼠的双歧杆菌量减少约120倍,真菌数增加约50倍,大肠杆菌数增加约30倍,盲肠膜菌群中双歧肝菌数量与血浆中IL-6,LPS浓度呈负相关(r1=-0.4817,r2=-0.4912,P<0.01),血IL-6和LPS浓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8258,P=0.0001)。结论严重烫伤可导致大鼠盲肠膜菌群紊乱,细菌和LPS移位增加;盲肠膜菌群中双歧杆菌的比例和数量的减少,可能促使了严重烫伤后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发生。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大鼠HPA轴激素水平。探讨游泳锻炼预防抑郁症的可能途径。方法:将选定的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运动组(E)、模型组(M)、运动应激组(ES)和运动应激运动组(ESE)。实验共14周,前10周,C组、M组正常饲养;E组、ES组、ESE组每周运动6次,前3周游泳时间从10min递增至60min,每周增加20min,并保持此运动时问7周;后4周,C组正常饲养,E组继续运动;M组、ES组和ESE组接受28天的慢性应激。期间ES组停止运动、ESE组继续运动。实验结束后,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和放免法检测动物HPA轴激素水平。结果:(1)M组大鼠体重增长显著降低、水平和垂直活动明显减少,食物和蔗糖溶液消耗量下降,M组动物肾上腺、海马组织和血浆中的皮质酮含量显著高于C组和E组;ES组和ESE组动物显著低于M组。(2)M组动物下丘脑组织中CRH、垂体组织和血浆中ACTH含量显著高于C组,ES组和ESE组则显著低于M组。结论:游泳锻炼在应激状态下可能是通过维持HPAA自身的负反馈功能和降低海马组织中皮质酮含量,防止海马受损,维持海马在应激状态下抑制HPAA的功能达到预防抑郁的效果。
简介:目的为探讨自体皮覆盖变性真皮修复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可行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大鼠背部造成直径3.5cm深Ⅱ度烧伤创面.伤后2-5d行创面浅层削痂保留变性真皮,同时在局部移植大张自体断层皮片.移植前和移植后不同时相点分别切取植皮区全层皮肤,光镜下观察其形态学及胶原纤维变化,并检测其生物力学改变.取移植大鼠同体背部正常皮肤作为对照指标.结果(1)保留的变性真皮为玻璃样变性.(2)大鼠自体皮移植术后7d,皮片与创面融合无法分离,光镜下可见真皮乳头及网状层.术后21d移植部位皮肤厚度、结构、形态与正常组织相似,有萎缩毛囊,胶原纤维条索密度逐渐增大接近融合.(3)鼠皮抗拉强度、最大应变值在术后逐渐增大,至60d时接近正常.结论将自体皮覆盖于变性真皮上用以修复深Ⅱ度烧伤创面,变性真皮能够逐渐复苏,使其结构、形态接近正常.
简介:目的研究rhEP0(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脑创伤后创伤灶周围细胞凋亡、炎症因子释放和炎症细胞浸润的影响。方法动物分为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rhEPO组。采用改进的Feeney氏法制作脑创伤模型。各组动物分别于脑创伤后12小时、48小时、5天进行运动神经功能评分.测定创伤灶周围凋亡细胞数、MCP-1阳性及CD68+细胞数。结果各时间点rhEPO组运动神经功能评分明显改善,创伤灶周围凋亡细胞数、MCP-1阳性和CD68+细胞数均比对照组减少。结论rhEPO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减少创伤灶周围细胞凋亡、减轻炎症反应。对刨伤性脑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简介:目的观察谷氨酸能神经系统对吗啡引起大鼠纹状体抗坏血酸(AA)释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AA在脑内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脑微透析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HPLC-ECD)检测.结果(1)吗啡(20mg·kg-1,ip)显著增加大鼠纹状体抗坏血酸释放(P<0.001);(2)MK-801(1.0mg·kg-1,ip)显著降低大鼠纹状体抗坏血酸的基础释放(P<0.001),同时MK-801可明显抑制吗啡引起的大鼠纹状体抗坏血酸释放(P<0.001),两因素方差分析表明:MK-801与吗啡对大鼠纹状体抗坏血酸的释放有交互作用(P<0.05);(3)大鼠去前额皮层后,吗啡对大鼠纹状体抗坏血酸释放的升高作用消失,两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去皮层与吗啡对大鼠纹状体抗坏血酸的释放有交互作用(P<0.001).结论吗啡引起的抗坏血酸释放与中枢谷氨酸能神经系统有关,皮层-纹状体谷氨酸能神经通路的完整性,是吗啡引起的大鼠纹状体抗坏血酸释放的必要条件.
简介:目的观察左旋(L)精氨酸对糖尿病大鼠烧伤创面修复过程中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没烫伤对照(A)组、糖尿病烫伤(B)组、甘氨酸对照(C)组和L-精氨酸干预(D)组,每组各25只.B、C、D组大鼠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模型,C、D组分别管饲甘氨酸和L-精氨酸200mg·kg-1·d-1.8周后取各组大鼠(每组5只)背部皮肤组织测定糖含量.之后各组大鼠给予20%TBSA深Ⅱ度烫伤,于伤后3、7、14、21d测量创面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采用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微血管密度(MVD);检测创面组织释放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含量.结果与B组相比,D组大鼠创面愈合率从伤后第7天起显著增加为[(44.10±3.50)%,P<0.05],创面MVD值在伤后各时相点均显著增加(P<0.05),创面组织中释放NO、VEGF和TGF-β1量增加,皮肤组织糖含量降低为(1.380±0.120)mg/g.结论L-精氨酸可通过增加NO、VEGF和TGF-β1的合成与释放,降低皮肤组织糖含量,增加糖尿病大鼠烧伤创面的血管形成,并促进创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