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总结10例接受经腋窝入路免充气腔镜甲状旁腺切除术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1)术前护理:术前给予心理护理,缓解负性情绪;优化身体,进行适应性训练;完善术前准备;(2)术后护理:术后加强并发症的管理;做好饮食指导,加强营养支持;指导患者术后活动,预防静脉血栓发生;指导患者颈部功能锻炼,加快患者康复。经过全面的治疗护理,10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并且在随访的半年内也保持着良好的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唇、腭侧联合入路牙槽突裂植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效果。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牙槽突裂植骨120例患者(在2017年6月26日至2018年6月26日期间选取),采用计算机分组模式,两组均进行唇、腭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随后观察组进行围手术期间护理指导,有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有60例,同时对比两组疼痛感、肿胀率、感染率、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对护理服务满意度(96.67%)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率(1.67%)、肿胀率(1.67%)、疼痛感(3.33%)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在实施唇、腭侧联合入路治疗牙槽突裂植骨患者中,可获取满意效果,增加满意度,降低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额底纵裂入路手术治疗鞍上第三脑室底垂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鞍上第三脑室底垂体瘤患者54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观察组采用额底纵裂入路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入路方式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28例患者有效率为89.3%,对照组为73.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7.22±2.21)d,观察组为(10.56±2.40)d,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对照组不良发应发生率为19.2%;观察组为3.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额底纵裂入路手术治疗鞍上第三脑室底垂体瘤疗效显著,患者住院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保留腓骨的前外侧入路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TTCA)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23例采用保留腓骨的前外侧入路行TTCA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28~72岁(平均54.4岁);创伤性关节炎11例,Charcot关节病2例,神经源性马蹄内翻足6例,创伤性马蹄内翻足2例,大骨节病2例。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足部功能指数(FFI)、后足力线角度(HA)、后足力线距离(HD)、后足力线比率(HR),记录末次随访时负重侧位胫足角、患者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2~48个月(平均24.7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AOFAS的踝-后足评分[(78.2 ± 9.2)分]、VAS评分[2.0(0.5, 2.0)分]、FFI为[19.0(10.5, 35.0)]、HA(2.7° ± 5.8°)、HD[(0.1 ± 0.8) cm]、HR[44.2(36.4, 59.2)%]均较术前[(43.4 ± 12.7)分、4.0(4.0, 6.0)分、98.0(60.0, 127.0)、22.0° ± 14.3°、(2.2 ± 1.6) cm、86.0(66.3, 100.0)%]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负重侧位胫足角为89.0°(87.1°,90.4°)。Likert手术满意度:非常满意17例,满意4例,一般2例,满意率为91.3%(21/23)。发生感染1例,不愈合1例。结论保留腓骨的前外侧入路对需要行TTCA的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中短期疗效,对踝与后足内翻及足马蹄畸形的矫正能力强。
简介:[摘 要] 目的 分析内外侧双切口入路对同时累及内外后侧的SchatzkerV型胫骨平台闭合性骨折患者Rasmussen放射学评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本院19例行内固定术治疗的SchatzkerV型胫骨平台闭合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前外侧和后内侧切口的手术入路方式。评估患者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时胫骨平台后倾角和内翻角及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运动情况,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术后即刻与术后6个月时胫骨平台后倾角和内翻角及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情况的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患者术后12个月时平均Lysholm评分为90~100分,平均(96.58±2.59)分;术后12个月时平均HSS评分(92.14±3.99)分,优良率为100%。随访期间,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复位丢失、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不良情况。结论 对同时累及内、后内、外侧的SchatzkerV型胫骨平台闭合性骨折患者而言,采取前外侧和后内侧双切口的入路方式可取得满意的复位和固定效果,且手术操作便捷,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踝及三踝骨折治疗阶段,采用后外侧入入疗法的应用效果。方法:样本限定为本院于2022年1月到2022年11月期间,接诊并收治的60例双踝及三踝骨折患者,基于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评价后外侧入路干预方案的应用效果。结果:双踝及三踝骨折治疗阶段,采用后外侧入路法,能进一步保证医疗干预效率的有效提升,显著促进预后骨折康复效率与伤口愈合效率(P<0.05);后外侧入路干预疗法,在双踝及三踝骨折中能有效强化医疗干预治疗,促进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有效恢复提升生理康复效率(P<0.05)。结论:为进一步保证后双踝及三踝骨折干预的临床疗效,医疗干预方案中,选择后外侧入路干预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医疗干预效率,促进患者预后关节功能提升,显著改善预后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踝关节骨折行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样本采集2021年01月至2022年06月期间于本院诊治的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对照二组,对照组行外踝外侧入路手术,观察组行后外侧入路手术,对照两组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信息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踝关节活动度中伸展、屈曲、旋转、内翻、外翻角度与AOFA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行后外侧入路手术较传统入路方案的踝关节功能恢复结果更佳,且手术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经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70例纳入至本次研究中,将其根据不同入路方式完成平均分组,分别是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后正中入路椎弓根,研究组患者则接受椎旁肌间隙入路,对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状况进行对比。结果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以及术后引流量方面,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25.71%和5.71%,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过程中,经肌间隙入路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后正中入路治疗效果,不仅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也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治疗中值得不断采纳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