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显微手术切除垂体瘤术后窒息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垂体瘤且行经蝶显微手术切除的患者176例作为研究样本,统计患者的基本信息、手术信息,统计分析影响患者术后窒息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能造成显微手术切除垂体瘤术后窒息的影响因素有患者年龄、体重BMI指标、合并睡眠打鼾症、合并肺部疾病、术后发生误吸、术后发生舌后坠、术后咽部水肿(P

  • 标签: 经蝶入路显微手术 垂体瘤 术后窒息 影响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乳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我院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患者92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6例)和观察组(n=46例)。对照组采用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胸乳腔镜治疗,经过治疗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 标签: 经胸乳入路腔镜 开放手术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胸乳腔镜与开放手术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10月本院62例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开放手术)与观察组(胸乳腔镜手术),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方面,观察组比对照组少,而手术时间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胸乳腔镜手术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开放手术优,不仅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整体治疗时间,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采纳。

  • 标签: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 开放手术 经胸乳入路腔镜手术
  • 简介:摘要:总结10例接受腋窝免充气腔镜甲状旁腺切除术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1)术前护理:术前给予心理护理,缓解负性情绪;优化身体,进行适应性训练;完善术前准备;(2)术后护理:术后加强并发症的管理;做好饮食指导,加强营养支持;指导患者术后活动,预防静脉血栓发生;指导患者颈部功能锻炼,加快患者康复。经过全面的治疗护理,10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并且在随访的半年内也保持着良好的状态。

  • 标签: 腋窝入路 腔镜甲状旁腺切除术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腋窝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术的护理配合。方法:选取我院于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40例行经腋窝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术患者实施相应护理,分为A组和B组,每组20例,A组实施围术期护理,而B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B组低(P<0.05),A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对于腋窝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术的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可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恢复负担,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标签: 腔镜 甲状腺肿瘤切除术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唇、腭侧联合牙槽突植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效果。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牙槽突植骨120例患者(在2017年6月26日至2018年6月26日期间选取),采用计算机分组模式,两组均进行唇、腭侧联合手术治疗,随后观察组进行围手术期间护理指导,有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有60例,同时对比两组疼痛感、肿胀率、感染率、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对护理服务满意度(96.67%)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率(1.67%)、肿胀率(1.67%)、疼痛感(3.33%)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在实施唇、腭侧联合治疗牙槽突植骨患者中,可获取满意效果,增加满意度,降低并发症。

  • 标签: 腭侧联合入路 牙槽突裂植骨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额底纵手术治疗鞍上第三脑室底垂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鞍上第三脑室底垂体瘤患者54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观察组采用额底纵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28例患者有效率为89.3%,对照组为73.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7.22±2.21)d,观察组为(10.56±2.40)d,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对照组不良发应发生率为19.2%;观察组为3.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额底纵手术治疗鞍上第三脑室底垂体瘤疗效显著,患者住院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额底纵裂入路手术 鞍上第三脑室底垂体瘤 临床疗效
  • 简介:侵犯海绵窦的垂体瘤尤其是Knosp分级3级以上的侵袭性垂体瘤仍是垂体瘤手术治疗中的难点,手术全切率较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神经内镜出现后,由于神经内镜独特的成像原理,极大地改善了术区的视野和暴露,使一些原来在显微镜下较难切除的侵犯海绵窦的侵袭性垂体瘤的切除成为可能。《内镜鼻蝶扩大治疗不同Knosp分级垂体瘤疗效》探讨了内镜鼻蝶手术治疗不同Knosp分级的92例垂体瘤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垂体瘤切除术 经鼻蝶入路 神经内镜 手术治疗 疗效分析 侵袭性垂体瘤
  • 简介:两篇文章分别从功能性垂体瘤和突向鞍上及侵犯海绵窦的垂体瘤的角度探讨了神经内镜手术的应用;结果均表明神经内镜在手术中的应用可提高肿瘤全切率,缓解临床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垂体瘤是鞍区常见肿瘤,大约占脑原发性肿瘤的10%~15%。目前针对垂体瘤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切除和放疗等。溴隐亭、卡麦角林等药物治疗泌乳素腺瘤的效果已得到临床的公认,成为治疗的首选。对于其他垂体瘤,手术切除依然是首选方案。

  • 标签: 垂体瘤切除术 经鼻蝶入路 神经内镜 手术治疗 疗效分析 原发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改良小切口后外侧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小切口后外侧全髋置换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切口后外侧全髋置换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切口的长度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少以及术后止痛药用量少(P<0.05);两组手术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小切口后外侧全髋置换术具有对关节组织和神经的创伤小、出血少、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建议在临床进一步应用。

  • 标签: 术髋关节置换术 小切口 临床疗效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保留腓骨的前外侧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TTCA)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23例采用保留腓骨的前外侧行TTCA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28~72岁(平均54.4岁);创伤性关节炎11例,Charcot关节病2例,神经源性马蹄内翻足6例,创伤性马蹄内翻足2例,大骨节病2例。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足部功能指数(FFI)、后足力线角度(HA)、后足力线距离(HD)、后足力线比率(HR),记录末次随访时负重侧位胫足角、患者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2~48个月(平均24.7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AOFAS的踝-后足评分[(78.2 ± 9.2)分]、VAS评分[2.0(0.5, 2.0)分]、FFI为[19.0(10.5, 35.0)]、HA(2.7° ± 5.8°)、HD[(0.1 ± 0.8) cm]、HR[44.2(36.4, 59.2)%]均较术前[(43.4 ± 12.7)分、4.0(4.0, 6.0)分、98.0(60.0, 127.0)、22.0° ± 14.3°、(2.2 ± 1.6) cm、86.0(66.3, 100.0)%]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负重侧位胫足角为89.0°(87.1°,90.4°)。Likert手术满意度:非常满意17例,满意4例,一般2例,满意率为91.3%(21/23)。发生感染1例,不愈合1例。结论保留腓骨的前外侧对需要行TTCA的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中短期疗效,对踝与后足内翻及足马蹄畸形的矫正能力强。

  • 标签: 关节炎 腓骨 关节融合术 胫距跟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实验来分析采用改良手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分析最近几年采用改良手术钢板治疗的40例胧骨干中下段骨折的患者,分析其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0.5—3年随访,36例骨折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4个月,骨折不愈合4例、无一例出现手术导致的挠神经损伤、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优25例,良7例,可4例,差4例,优良率82.5%。结论采用改良手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疗效良好,可避免医源性桡神经损伤。

  • 标签: 上臂前外侧 入路钢板 肱骨中下段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俯卧位踝关节后外侧、内侧联合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三踝骨折患者92例,随机分两组,46例患者实施传统手术治疗为对照组,46例患者实施俯卧位踝关节后外侧、内侧联合治疗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伤口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优良率、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俯卧位踝关节后外侧、内侧联合是治疗三踝骨折的有效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

  • 标签: 俯卧位 踝关节 三踝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一种安全、创伤小的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方法观察后外侧微创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出血量等指标,并与传统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相比较。结果后外侧微创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康复快等优点。结论后外侧微创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较传统术式更安全。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老年人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关节成形术 置换
  • 简介:[摘 要] 目的 分析内外侧双切口对同时累及内外后侧的SchatzkerV型胫骨平台闭合性骨折患者Rasmussen放射学评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本院19例行内固定术治疗的SchatzkerV型胫骨平台闭合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前外侧和后内侧切口的手术方式。评估患者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时胫骨平台后倾角和内翻角及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运动情况,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术后即刻与术后6个月时胫骨平台后倾角和内翻角及Rasmussen放射学评分情况的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患者术后12个月时平均Lysholm评分为90~100分,平均(96.58±2.59)分;术后12个月时平均HSS评分(92.14±3.99)分,优良率为100%。随访期间,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复位丢失、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不良情况。结论 对同时累及内、后内、外侧的SchatzkerV型胫骨平台闭合性骨折患者而言,采取前外侧和后内侧双切口的方式可取得满意的复位和固定效果,且手术操作便捷,安全性高。

  • 标签: [] 胫骨平台骨折 后倾角 内翻角 膝关节 Rasmussen放射学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踝及三踝骨折治疗阶段,采用后外侧疗法的应用效果。方法:样本限定为本院于2022年1月到2022年11月期间,接诊并收治的60例双踝及三踝骨折患者,基于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评价后外侧干预方案的应用效果。结果:双踝及三踝骨折治疗阶段,采用后外侧法,能进一步保证医疗干预效率的有效提升,显著促进预后骨折康复效率与伤口愈合效率(P<0.05);后外侧干预疗法,在双踝及三踝骨折中能有效强化医疗干预治疗,促进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有效恢复提升生理康复效率(P<0.05)。结论:为进一步保证后双踝及三踝骨折干预的临床疗效,医疗干预方案中,选择后外侧干预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医疗干预效率,促进患者预后关节功能提升,显著改善预后生活质量。

  • 标签: 后外侧入路 双踝及三踝骨折治疗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踝关节骨折行后外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样本采集2021年01月至2022年06月期间于本院诊治的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对照二组,对照组行外踝外侧手术,观察组行后外侧手术,对照两组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信息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踝关节活动度中伸展、屈曲、旋转、内翻、外翻角度与AOFA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行后外侧手术较传统方案的踝关节功能恢复结果更佳,且手术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踝关节骨折 后外侧入路 外踝外侧入路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为了对比颈白线切口与颈前带状肌纵切口等手术在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5例患者进行实验,其中实验组50例患者采用颈前带状肌纵切口切开行甲状腺手术,对照组45采用颈白线切口切开行甲状腺手术。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暴露效果,确定最佳的甲状腺手术方法。实验组患者暴露效果优于对照组,其两组患者病理状况基本相同,分析有统计学意义,颈白线切口手术法要优于颈前带状肌纵切口法。

  • 标签: 颈白线切口 颈前带状肌纵切口 甲状腺手术 应用方法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2-0124-02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肌间隙与后正中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70例纳入至本次研究中,将其根据不同方式完成平均分组,分别是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后正中椎弓根,研究组患者则接受椎旁肌间隙,对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状况进行对比。结果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以及术后引流量方面,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25.71%和5.71%,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过程中,肌间隙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后正中治疗效果,不仅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也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治疗中值得不断采纳和推广。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后正中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 肌间隙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