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评价经高频超声测量的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epicardialadiposetissue,EAT)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92例接受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的患者,根据结果分为非冠心病(coronaryarterydisease,CAD)组25例和CAD组67例,CAD组依据病变程度分为轻、中、重三亚组;经超声测量EAT和IMT,对各组之间的EAT值和颈动脉IMT进行比较,将EAT和颈动脉IMT与CA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AD组与非CAD组比较,EAT和颈动脉IMT值明显升高[(6.54±1.21)mmvs.(4.98±1.33)mm,P〈0.05;(1.02±0.20)mmvs.(0.83±0.18)mm,P〈0.05];CAD三亚组之间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EAT和颈动脉IMT值逐渐升高。直线相关分析显示EAT(r=0.624,P〈0.001)及颈动脉IMT(r=0.392,P〈0.001)与冠状动脉面积狭窄率呈直线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EAT和颈动脉IMT均是CAD的独立危险因子,P值分别是0.028和0.032(P〈0.05)。以EAT值≥5.16mm诊断CAD,诊断敏感性83.6%,特异性68.0%,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82.2%(P=0.001);以颈动脉IMT≥0.87mm预测CAD的敏感性77.6%,特异性64.0%,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76.6%(P=0.001)。结论经超声测量EAT和颈动脉IMT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简便、可靠和实用的评价指标,可作为CAD患者无创的协同诊断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放射状体外冲击波1对肱骨内上髁炎的治疗作用。方法62位肱骨内上髁炎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以肱骨内上髁疼痛点为中心,行体外冲击波疗法;对照组予1.地塞米松+利多卡因局部封闭;2.肘关节局部制动+口服止痛药物;3.针灸、推拿;4.手术治疗。分别观察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3周和8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VisualAnalogueScale)。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周,3周,两组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第8周、16周,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体外冲击波是治疗肱骨内上髁炎的一种有效且远期效果较好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静脉尿路造影(IVU)定位行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超声难以定位的输尿管阴性结石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IVU定位行ESWL的4例的输尿管阴性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右侧输尿管结石3例,左侧输尿管结石1例,结石最大径0.7cm~1.5cm。结果4例患者结石排净率100%(4/4),其中2例经1次ESWL后结石排净,1例经2次ESWL后结石排净,1例经2次ESWL后复查彩超及CT示残留结石直径<4mm,为无临床意义的残留结石(CIRF)。碎石后3例出现肉眼血尿,1例出现发热,1例出现肾绞痛,均经对症治疗后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超声难以定位的输尿管阴性结石,X线下IVU定位行ESWL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且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改进及增加体外碎石机及其电容的使用方法,明显提高碎石疗效;提高电容的耐用与功效;减少材耗、提高效率。方法将总的电容量增大;选低功率慢频碎石;电容上口正立不倒放;接地良好;大反射杯电容总量宜少;小反射杯电容总量宜多。触发铜球间隙缩窄;接地线粗大;用双套电容箱轮换碎石;保持室内恒温;低压慢频后渐升压;常清洁电容箱内部;防漏水;异响时立即停机拆箱。用新电容同时换掉所有旧电容。不同容量的电容混用等;电极铜插孔用弹簧圈固定紧;防止和减少漏电;减少能量耗损。专用的防漏水厚胶圈;水囊高度充水。擦净反射杯内;三通管分开污浊水;用清洁水碎石。输尿管上段结石俯卧式定位。碎后输液排石机及按摩器排石;常调焦;一次上机用三支新电极冲击;紧压固定病人;多角度或重点冲击结石;随机各选300名泌尿系结石患者分别作为对照组和观查组,观察两组疗效及电容耐用区别。结果观察组两次碎石结石排净率96%;电容冲击次数1.5万次;对照组碎后结石排净率88%;电容冲击1万次;经统计学处理,P值≤0.01,具显著意义。结论该法可明显提高疗效增加电容耐用时间;有较好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经皮肺活检术。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归纳总结。结论电视透视和CT引导是经皮肺穿刺活检的常用导向方法。
简介:摘要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于肺部占位性病变定性(尤其恶性肿瘤)诊断起到决定性作用,是临床上对肺组织进行病理活检取材的最常用方法,常用方法是在CT及B超引导下进行穿刺,其简单易行安全可靠。CT无论在影像学诊断以及在穿刺活检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彩超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在肺外周型病变有优势,对于距胸壁较近病灶,超声可获得与CT相似的横断面层像,彩色B超能对整个过程作全程监控,并清晰显示病灶内血管分布,结合CT图像资料对预知风险及并发症有着重要参考价值。一般选用16G穿刺针,成功率高,并发症低。肺穿刺活检是一种有创检查,常见的并发症是气胸和针道出血。病变与胸膜的距离和病变的大小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另外胸膜穿刺次数与气胸发生率正相关。为减少穿刺次数,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同轴套管型自动活检枪,采用同轴套管型自动活检枪进行穿刺活检,在套管针进行一次穿刺后,活检枪在套管内反复取材,既满足多次活检增加取材成功率,又减少了穿刺的次数,降低了气胸的发生率。目前采用活检针退出过程中向针道中注入生理盐水及采用穿刺位点位于下部的姿势进行穿刺可减少气胸的发生。对于囊性病变或空洞性病变及存在血管炎的患者更应警惕,只要进针避开大血管,进针和拔针时让患者暂时停止呼吸,避免划破胸膜,就不会发生气胸及意外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