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国俗语义是指在概念意义的基础上附加有民族的历史文化色彩,是民族性的体现。空间方位概念是在人类与外界互动中的最直接的身体体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空间方位词表达了最基本的空间概念。但英汉空间方位在长期的使用中都被赋予了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拥有了自身的国俗语义。空间方位的国俗语义的产生既与该民族的文化有关,又受到人的认知模式的影响。在对空间方位国俗语义的理解过程中隐喻及概念整合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

  • 标签: 空间方位词 国俗语义 文化 隐喻 概念整合
  • 简介:容器方位由于自身的特点很少与动词性成分组合,但是还有许多动词性成分可以与“里、中”组合,这种组合更多的是一种语用现象;同为容器方位的“内、外”却不与动词性成分组合,解释这些现象需要从认知心理的角度入手。

  • 标签: 动词性成分 容器方位词 隐喻 组合
  • 简介:不对称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汉语空间方位'上/下'的不对称表现尤为明显。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对'上/下'的方位隐喻映射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确立认知模式得出结论: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影响是造成其不对称的重要原因。

  • 标签: 方位词 隐喻 不对称 认知合理性
  • 简介:方位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存在,发展到中古汉语时期,使用更加普遍和广泛。中古时期的汉语方位系统.相较于上古汉语方位,在语义表达和语法功能上都巳趋于完备;相较于现代汉语方位,在用法和功能上也有较大差异。中古诗歌是中古汉语的重要语料.以汉魏六朝诗歌作为切入点,考察汉语方位的使用概况,探讨其句法功能,对研究汉语方位系统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汉魏六朝诗歌 方位词 方位词组 句法功能
  • 简介:汉语方位"下"是下部空间关系构式的重要组成成分,"下"的构式义荷载于空间关系构式中。"下"的空间关系构式分为两种类型,即实体空间关系构式和隐喻空间关系构式。在实体空间关系构式中,方位"下"表达接触、离析、静态和动态的空间概念。在隐喻空间关系构式中,"下"的意义建构包含了认知主体的概念隐喻识解。在"下"的六种隐喻义中,环境场合义和比较义是在空间关系的基础上直接泛化而成;条件情况义、主导义、原因义和情状义是在空间关系演化成的时间关系基础上泛化而成。

  • 标签: 空间关系构式 方位词 认知模型图 概念隐喻
  • 简介:显赫范畴是语言库藏类型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既适用于语音层面,也适用于词汇层面。文章通过将《広辞苑》《现代汉语大词典》、语料库中方位"左""右"相关的复合与显赫范畴理论相结合,探究显赫范畴在日语词汇中的词性转换、词义扩张的适用情况。

  • 标签: 方位复合词 显赫范畴 词性转换 词义扩张
  • 简介:摘要:传统上的隐喻研究,是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把隐喻当作修辞研究,直到20世纪80年代Lakoff和Johnson以全新的视角看待隐喻,把隐喻看作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思维方式。本文以汪曾祺的文章《我的父亲》为文本分析对象,以认知语言学的空间隐喻的视角分析小说中的方位,文章主要从空间方位本身表达空间概念和隐喻义延申到时间概念和人的情感概念这三个方面对文中出现的方位展开论述。

  • 标签: 汪曾祺,我的父亲,空间隐喻,方位词
  • 简介:单音方位进入“不A不B”结构时有一定限制,要受到严格的空间条件制约。由方位构成的“不A不B”结构表“中间状态”义,这是由“不…不…”这一平衡结构影响所致。同时,受该结构影响,方位在其中也削弱了空间义的表达,更多表现为引申义。方位独特的空间特征也使得“不A不B”结构在否定形式上区别其他词类,呈现出双重对应的特点。

  • 标签: 单音方位词 “不A不B” “中间状态” 空间系统
  • 简介: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空间关系介词,我们知道在“在+名词+方位”这个框式介词中方位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一是介词的缺漏与误用,二是方位的缺漏与误用。

  • 标签: 框式介词 介词短语 误用 教学策略
  • 简介:"在+名+方位"结构有多元意义,多元意义的产生过程遵循了隐喻的规律,即从具体的空间处所义到抽象目标域的映射。文章从隐喻的角度分析了这一现象,通过描绘"在+名+方位"的结构意象图式,力求对这一结构多元义的产生做出合理解释。

  • 标签: 隐喻 “在+名+方位词” 意象图式
  • 简介:"时点性参照点+双向复合性方位"是汉语方位短语中富有特色的一类短语形式,以该形式在古今汉语中的具体表现为依据,本文对其特点从语法功能、语义内容以及形义关系上分别做了概括,并对其特点中同形异义、异形同义形成的原因及相关的语言规范问题做了探讨和说明.

  • 标签: 时点 方位词 前后 左右
  • 简介:摘要人类认知系统的形成就是对自身所处空间环境中的位置开始的。虽然中英文对“上、下、左、右”方位的客观体验是一致的,但是它们在方位表达上仍有差异。英语方位表达词语的分类比汉语细致,可以区分“是否接触”、“是否垂直”、“静态或动态”等意义;但汉语方位表达的内涵和外延都比英语丰富。汉语方位除了有复杂的语法属性和表义功能外,还体现了汉民族的风土人情、历史传承、思维习惯等文化特性,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方位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方位文化的问题。对外汉语词汇在其基本意的基础上负载一定的社会文化信息,而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理论系统的一个基本范畴,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能把词语的不同义项之间的隐喻关系理顺清楚,那么就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学习者的汉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汉语交际能力。

  • 标签: 方位词 隐喻 对外汉语教学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西游记》中方位“东”辨析入手,探讨周秦两汉至明朝,这一历时时期“东”这一方位的发展演变过程。并从“东”的本义出发,追溯来源,浅析其衍生出的文化语义。

  • 标签: 方位词 溯源 语义 《西游记》
  • 简介: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许多人为了加深对中国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往来与融合。但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汉语并不是母语,学起来就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汉语中的方位词概念,虽然看上去方位词数量不是特别多,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造成误会。因此本文将对现代汉语方位进行研究,以便更好的开展二语教学。

  • 标签: 汉语方位词 二语教学 汉语学习 语言学
  • 简介:汉语方位“上”“下”的用法灵活丰富并表现出不对称性,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二者的语义构成不同,而语义的差别则反映了汉族人对空间领域认知的某些特点。本文力图揭示“上”“下”各种用法及不对称性的表现中所蕴藏着的某种认知规律,从而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 标签: 认知 对外汉语教学
  • 简介:当位于“来”之后表达时段概念的名词短语的句法位置发生变化后,方位“来”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于是逐渐向事态助词演变。事态助词“来”在南北朝时期、最晚到隋代已经正式确立。唐代以后,动态助词“来”也开始大量出现,在某些语境中它也可以转化为事态助词“来”,这加速了事态助词“来”的语法化进程。

  • 标签: “来” 方位词 事态助词
  • 简介:据分析,随着我国商品市场的繁荣,日用工业品愈发追求尽瞢尽美的外貌,商品包装走势趋向"七化"。艺术化千姿百态的造型,靓雅俏丽的扮相,玲珑精巧的缀饰,以美得宠,以新取悦,颇引顾客一见钟情。例如:"力士"香皂冠以影星金斯基玉照,令人赏心悦目。情趣化含绵绵情意,寓盈盈乐趣,融一丝幽默,附一点灵犀。例如以"红豆"作衣衫标志,韵味殊深。

  • 标签: 商品包装 艺术化 日用工业品 商品市场 顾客 外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