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四、初到陕北:阅读与总结经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环境逐渐稳定起来,毛泽东的阅读条件随之改善,以异乎寻常的热情和精力,读书和倡导读书。1936年9月,毛泽东和周恩来、博古致电红军西方野战军领导人彭德怀、刘晓和陕甘宁省委书记李富春等,表示:“(一)同意富春办法,组织流动图书馆。(二)明日即开始寄第一次书十本,先交富春,停三天,转寄彭刘,停一星期。(三)各同志务须按时寄回,以免散失。(四)以后将一星期或十天寄一次。”10月22日,毛泽东又写信给在西安做统战工作的叶剑英和刘鼎,让他们“买一批通俗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哲学书”,“例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柳浞的《街头讲话》之类”,“作为学校与部队提高干部政治文化水平之用”;同时提倡在外面工作的同志“一面工作,一面要提倡看书报”。
简介:就在这天晌午,田福太老汉挖玉米的时候,神思驰骋了,他想起了他的女人,从女人又想到了他历经的生活。他结婚后的第二年,日子就不好过了。他在二十七八岁上挨过的饿,和七八岁、十七八岁挨过的饿,内容是一样的。只不过比七八岁和十七八岁时有耐力些罢了。1961年冬天,他和村子里的人吆着大车去雍山深处的林由县拉运救济粮,天寒地冻,木轱辘大车从山路上碾过去,如同鼓槌在鼓皮上敲,响声十分空洞。天空飘着干燥的雪花,雪花仿佛沙子一样,落在大车上,落在牛的脊背上,落在人的身上,久久不肯消融,空气凌冽而紧张。这本该是牲口卧在饲养室里,摇着尾巴悠闲地回草的时候,这本该是男人们躺在热炕上,偎依着女人的时候。他们一行十辆大车20个人却疲惫不堪地行走在风雪之路。车上是发霉的玉米和黑豆。他们饿得眼发黑,谁也没有动过吃一口救济粮的念头。就是饿,也不能吃不该吃的粮食。那时候的农民,他们那一代农民,都能规守做人的方圆,他们看重的是自尊、荣誉、品行、人格、尊严。他们会同情,能忍耐,能宽容,懂谦恭。这些品质是溶在血液里面的,是骨子里就有的,也是从小培养的。当然,人里面的瞎种,就像粮食里面的秕子,不可能没有。他当然知道,人坏起来比狼还坏,心比锅底还黑,但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