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邓小平对国家治理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经济治理的关键是协调政府治理与市场治理的关系,走市场经济道路,注重经济民主;政治治理上要实现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的法制,切实推动党政分开;文化治理要同时抓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对待外来文化既要开放又要有所选择;社会治理同样要注重民主和法制建设,其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最终目的是改善社会风气,必须抱着开放、包容、谦虚的心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治理经验和治理制度;生态治理要注重科技应用和科技创新,要规范化和制度化;党的建设要注重改善党的领导,坚决惩治腐败。邓小平国家治理遵循的原则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以人为本。邓小平国家治理思想对当前我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要有坚定的方向和原则,科学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秉承改革开放的战略思维,重视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以科学发展为核心,以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
简介:邓小平主政大西南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从政权创建到国家治理转变的一个标志性阶段,国家治理尚无经验可循。邓小平以政治家的胆识和智慧,紧紧依靠党和人民开展国家治理实践:坚持以《共同纲领》为政策归依和行动指针,治西南、聚人心,求取最大社会公约数;明确以反封建为切入点,通过确定反封建的任务、明确'四个数字'破解难题、深入开展源头治理等措施,从源头上推动社会治理;坚持以基层政权建设为根本,领导组建和巩固基层政权、成立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动员民众参与政权建设,抓住社会治理之关键环节;坚持以人民为出发点,推动民主治理、实现廉洁治理、加强依法治理,探索国家治理的正确途径,顺利完成了建政初期党中央赋予西南局的重要使命。
简介:邓小平使用“治理”一词的次数不是特别多,但都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大政方针和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其内涵最初强调的是自我管理,其后是通过治理实现安定有序,包括政治社会稳定和经济秩序良好,这一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之路的起步作出了贡献。邓小平关于治理的相关表述具有层层递进的逻辑层次:治理经济是党和国家必须履行的公共管理职能;治理整顿服务于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促使经济治理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为进一步治理整顿经济奠定基础;受治理经济环境的启发进而提出治理政治环境;经济治理和政治稳定良性互动才能促进社会长治久安。同时邓小平特别注重制度与人在治理中的辩证关系。根据时代要求重温、重新审视和研究邓小平的治理思想,对于推进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影响:长治久安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美好愿景,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管总的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支撑,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治理模式的明显特征,人民当家做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原则。
简介:邓小平对社会风气治理进行了长期的、有益的探索。回顾历史,邓小平科学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风气治理的经验:把党的作风建设放在关键位置;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风气治理的依靠力量;社会风气治理必须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他高度评价了当时社会风气治理的历史意义,认为这些经验为改革开放以后社会风气治理提供了借鉴。立足现实,邓小平积极探索改革开放环境下社会风气治理的新思路: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作为社会风气治理的物质基础;把改善社会风气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形成并确立党风、军风、民风、学风“四位一体”的社会风气治理总体布局;在社会风气治理中把法制和教育这两个手段结合起来;大胆借鉴其他国家社会风气治理的好经验、好做法。展望未来,邓小平对社会风气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强调要充分认识到社会风气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改革和发展中不断推进社会风气治理的进程。邓小平对社会风气治理的探索对于推动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简介:邻避设施整体公共效用与局部负外部性影响的二元冲突是邻比冲突治理必须考量的核心问题,邻避设施公共效用的必要性强弱、设施局部负外部性影响的破坏性程度以及设施设址的环境正义伦理,应是决定邻避设施设址决策的关键变量,由此可以建立邻避设施设址决策净值的简约分析框架。环境哲学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逻辑要求应从严判断邻避设施负外部性影响的破坏性程度,变受害者负外部性影响举证责任为受控者否定性结论举证责任。虽然邻比冲突治理中的公民参与无法确保邻避设施得以成功建设或运营,但政府引导的公民参与比将公民排除在邻避设施设址政策过程之外更为必要和理性。即便面临诸多质疑,补偿回馈机制对治理邻比冲突具有实践必要性和伦理正当性,有助于提高邻避设施设址接受度,能促进邻比冲突治理。
简介:由于拥有大众传播等传统传播方式难以企及的传播路径数量优势,网络传播一方面推动网络舆情迅猛发展,改变微观政治场域的信息结构与博弈格局,形成舆情信息传播的新样态,带动宏观政治生活世界发生深刻变迁,构成公共权力运行更加公开透明的压力和动力,一方面也使公共权力中心把关成本上升,把关收益下降,难以实施彻底有效的舆情管理,不但给其传统的政治沟通与社会治理方式带来重大冲击,也给其维护信息安全与政治安全的努力带来全新挑战。在此背景下,树立源头治理、合作治理的基本取向,主动适应、吸纳、整合、引导民意,发挥对话、沟通与协商的积极作用,调动社会自主治理的潜力与活力,提升公共决策的民主参与和三公水平,形成激励相容、利益共享的分配格局,构建网络治理新常态,应成为推进网络传播时代政治沟通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
简介:社会建设、社会治理、法治社会是执政党和政府统筹社会领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逻辑关系。从根本上讲,社会建设是在与国家建设的联动中获得自身的规定性的,是为了适应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需要,由政府、社会组织、公民等多元治理主体进行的持续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行为和过程。社会治理主要从制度层面强调社会建设的重要性,认为社会建设必须要在社会领域构建一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一元主导、多方参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互动式社会治理是推进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法治社会建设是关乎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是人治取向还是法治取向的关键问题,也是破解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难题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