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简要介绍基于生理学的药代动力学( PBPK)建模的概念,可能该领域对多数从业者相对前沿,因此阐明该方法在临床前和临床环境中的应用,并提供了有关 PBPK模型及其数据要求的一些背景知识,介绍了药物开发中 PBPK建模的策略,并讨论了监管考虑因素和潜在的资源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抑郁大鼠中左旋氨氯地平合并氟西汀时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方法建立高血压大鼠抑郁模型,将20只高血压抑郁模型大鼠分成2组,分别为高血压抑郁I组和高血压抑郁II组,高血压I组只给左旋氨氯地平5mg灌胃,抑郁II组除给以左旋氨氯地平5mg灌胃外还给以氟西汀20mg灌胃,采用超快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FLC-MS/MS)对血药浓度进行测定,比较其代谢动力学特点。结果单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和合用氟西汀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是Cmax分别为(2.839±0.426)和(2.895±0.447)ng.ml-1,t1/2分别为(46.14±18.06)和(47.21±16.42)h,Tmax分别为(5.966±1.802)和(6.201±1.864)h,AUC0~t分别为(132.5±25.6)和(138.1±36.2)ng.ml-1.h-1,AUC0~∞分别为(155.6±30.2)和(157.7±41.3)ng.ml-1.h-1。结论合用氟西汀不影响左旋氨氯地平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简介:目的观察瑞巴匹特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体内药代动力学及其治疗效果.方法2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分别单剂量(600mg)和多剂量(600mg,qd,4周)口服瑞巴匹特,观察该药的治疗效果,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口服后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模拟房室模型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瑞巴匹特治疗消化性溃疡有效率100%;单剂量和多剂量口服后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均符合一级吸收开放二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0.56±0.24)和(0.62±0.29)ng@L-1,Tmax为(1.75±0.92)和(1.88±1.05)h,T1/28分别为(1.86±1.38)和(1.96±1.45)h,AUC0-∞为(2.48±1.06)和(2.85±1.45)mg@h@L-1,除Cmax和AUC0-∞外,其他参数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别(P>0.05);连续用药4周后体内蓄积因子为1.15.结论瑞巴匹特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
简介:摘要本文简要介绍基于生理学的药代动力学(PBPK)建模的概念,可能该领域对多数从业者相对前沿,因此阐明该方法在临床前和临床环境中的应用,并提供了有关PBPK模型及其数据要求的一些背景知识,介绍了药物开发中PBPK建模的策略,并讨论了监管考虑因素和潜在的资源问题。
简介:目的研究复方格列本脲片在健康人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及评价复方格列本脲片相对于格列本脲片与二甲双胍片联用是否具有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双周期设计方法,将18名健康男性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单次交叉口服等剂量供试制剂或参比制剂(格列本脲2.5mg,二甲双胍500mg)后,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计算其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评价两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结果供试制剂和参比制剂格列本脲AUC0~10分别为(150.13±54.64)ng·h·mL-1和(158.85±59.15)ng·h·mL-1,cmax分别为(46.23±14.29)ng·mL-1和(44.16±15.16)ng·mL-1,tmax分别为(2.40±0.30)h和(2.40±0.30)h,t1/2分别为(1.73±0.71)h和(1.70±0.49)h.供试制剂和参比制剂二甲双胍AUC0~12分别为(7.79±2.17)μg·h·mL-1和(8.11±2.06)μg·h·mL-1,cmax分别为(1.47±0.44)μg·mL-1和(1.54±0.43)μg·mL-1,tmax分别为(2.10±0.50)h和(2.00±0.70)h,t1/2分别为(2.93±0.44)h和(2.83±0.48)h.上述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供试制剂中格列本脲和二甲双胍相对于参比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分别为(96.4%±15.8%)和(96.9%±16.2%).结论单剂量口服复方格列本脲片与口服相当剂量的格列本脲片和二甲双胍片具有生物等效性.
简介:目的:比较左氧氟沙星治疗重症肺炎的不同用药方案的药物动力学差异,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24例成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且正在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分为两组(n=12),分别每日1次或2次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500mg,同时每日滴注1次拉维酸1g,连续静脉滴注10d,经过2d的治疗达到稳定状态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和上皮细胞衬液中左氧氟沙星的浓度,并比较两组间药动学参数。结果:每日滴注1次的患者,左氧氟沙星的血浆值浓度和上皮细胞衬液浓度分别为(12.6±2.3)mg/L和(11.9±2.7)mg/L,每日滴注2次的患者分别为(19.7±1.8)mg/L和(17.8±1.7)mg/L,这表明左氧氟沙星在肺组织的穿透率都大于100%。每日滴注1次和2次的患者全身暴露浓度(AUC24h)分别为(151.2±12.8)mg·h·L^-1和(208.6±15.1)mg·h·L^-1,均高于常见重症肺炎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每日滴注1次组的治疗成功率为83%(10/12),每日滴注2次组为92%(11/12),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因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接受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每日静脉滴注500mg左氧氟沙星1次或2次均能达到最小的抑菌浓度。
简介:本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川芎丹参(每毫升含川芎生药3g、丹参生药1g)汤剂中川芎嗪含量平均为463.02μg/g·ml。川芎丹参煎剂一次灌胃(40g/kg)大鼠后体内川芎嗪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如下:α2.3283±0.7192(hh-1),β0.4789±0.2893(h-1),Ka11.5080±2.8210(h-1),K100.7380±0.2546(h-1),K120.2054±0.0917(h-1),K211.5109±0.4709(h-1),t1/2α0.2977±0.2231(h),t1/2β1.4473±0.9014(h),AUC0.8357±0.1675(μg·h·ml-1),V(C/F7.3903±3.9889(L/kg)。
简介:摘要体外膜肺氧合(ECMO)作为一种可以替代肺脏和心脏功能的生命支持技术,在各种危重症呼吸、循环衰竭中的应用逐渐增多。由于自身严重疾病及介入性导管的使用,接受ECMO生命支持的患者常使用广谱抗微生物药物,进而增加了真菌感染的风险。ECMO期间发生真菌感染可导致病死率增加,如何有效控制真菌感染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棘手问题。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期间,患者病理生理状况及ECMO的氧合膜、循环管路等因素均有可能改变抗真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进而影响药物临床疗效。本文对ECMO支持期间抗真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综述,以期为临床抗真菌治疗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盐酸维拉帕米(英文简称为VH)药物树脂复合物制备和体外释药动力学。方法与强酸性的阳离子交换树脂发生相应交换反应以及其药树脂复合物于去离子水和0.5摩尔每升,1.0摩尔每升,2.0摩尔每升氯化钠以及0.5摩尔每升盐酸和0.5摩尔每升氯化钾溶液的释药性能研究。结果伴随温度升高,药物和树脂相应交换率增加。VH之Ke会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结论VH和001×7型树脂交换过程是粒扩散相应过程控制。体外释药动力学研究发现,VH药物树脂复合物于去离子水里不会释放药物,然而释药速率会随着介质里离子强度发生增大而增加。并且VH于各类释放介质中释放是粒扩散相应过程控制,其粒扩散系数会随着释放介质里离子强度增大而增加。
简介:目的利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法建立伏立康唑的群体药物代谢动力学(PopPK)模型,探索影响伏立康唑体内处置的生理病理因素,为伏立康唑的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地收集2014年5月到2015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药学部治疗药物监测室监测的患者资料,从中挑选出55名患者,收集86个血药浓度数据点及其生理病理数据(包括人口学数据、实验室数据与合并用药情况),收集的数据使用Phoenix软件构建模型。结果PopPK研究最终得到的模型是:CL(mL·min^-1)=1.63×[1+(Age-47)×(-0.01)]×[(1+(ALT-42)×0.001]×exp(0.05),V(L)=6.93×exp(1.37×10^-7)。结论本研究得到的模型提示老年患者比年轻成年患者有着更低的伏立康唑清除率,丙氨酸转氨酶浓度较高的患者清除率较高,这一结果还需进一步验证。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 MM)患者药物反应动力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118例初诊 MM患者的临床资料,最佳反应深度、最佳反应时间( TBR)、最佳反应持续时间( DBR),评估上述指标与 MM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初诊 MM患者的预后与最佳反应深度、 TBR及 DBR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最佳反应深度、 TBR及 DBR是影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05)。结论 反应深度、 TBR、 DBR和 MM患者的临床预后相关,可以联合 R-ISS分期及细胞遗传学异常评估患者预后。
简介:目的:考察口服2种阿莫西林胶囊后,血清中阿莫西林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8中志愿受试者单剂量口服500mg阿莫西林胶囊供试品与标准参比制剂后,阿莫西林血药浓度变化情况,数据经3p97药动学程序处理。结果:2种制剂阿莫西林药时曲线下面积AUCn→t分别为32.46±9.29(μg/ml)×h与33.41±10.94(μg/ml)×h,达峰时间分别为1.80±0.44h与1.67±0.42h,峰浓度分别是10.10±2.60μg/ml与10.74±3.17μg/ml。2种制剂中组份的AUCn→∞、AUCn→t、Cmax及Tmax经方差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种制剂中组份的AUCn∞、AUCnt、Tmax及Cmax经双单侧t检验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表明二者为生物等效制剂(P<0.05)。结论:阿莫西林胶囊供试品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6.86±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