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24例进行调查分析,其中12例围术期施行常规护理归纳到对照组;其中12例围术期施行围术期综合护理归纳到观察组,两组对比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可协同围术期的综合护理,在术前、术中、术后分别给予患者护理干预,达到全面护理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8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对照组(开颅夹闭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恢复良好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70.0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27.50%,P<0.05)。观察组患者经血管内介入栓塞即刻(T2)及术后(T3)脑组织血流量(CB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效果确切,可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脑动静脉畸形伴发动脉瘤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脑动静脉畸形伴发动脉瘤患者32例,给予其介入治疗,如:On-yx胶介入栓塞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出血风险评分与GOS评分≥4的患者数量。结果 患者经过On-yx胶介入栓塞治疗后,治疗后患者出血风险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GOS评分≥4患者数量明显多于治疗前,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动静脉畸形伴发动脉瘤患者给予On-yx胶介入栓塞治疗后,治疗效果明显,患者治疗后发生出血的机率明显降低,预后效果良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 要:目的 评估脑动脉瘤手术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价值。方法 实验资料来源于我院临床脑动脉瘤手术患者,确定所有实验对象都在2018年1月后入院,盲选法参与分组过程,共选入60例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组30例,基础临床路径组30例,护理后比较相关指标。结果 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卧床和住院时间三个指标结果均显示临床路径组(10.00%/3.2±1.1d/6.7±1.3d)三项指标水平低于基础组(23.33%/7.6±2.0d/11.1±3.2d)。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参与脑动脉瘤手术患者护理过程,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护理结果与临床预期高度一致,符合推广应用标准。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胸腹主动脉瘤实施腔内隔绝术的成效。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期间收治的68例胸腹主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人数34例。对照组: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腔内隔绝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有效率、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有效率更高,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隔绝术通过微创的手段将体内瘤样扩张的主动脉进行腔内隔绝,能有效提高胸腹主动脉瘤的治疗有效率,且创伤小、并发症少,应用前景广阔。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破裂前循环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80例破裂前循环脑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血管瘤暴露路径,夹闭治疗,选择性阻断处理术中出血。结果3d内进行手术64.64%,所有患者均在5d内手术;所有患者动脉瘤均完成夹闭,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11例,4例直接致残,未见死亡病例;破裂1次患者Rankin评分为(1.6±0.4)分,低于破裂2次及以上患者的(2.9±0.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5.0±1.4)个月,所有患者头痛等症状表现均明显恢复。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破裂前循环脑动脉瘤安全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宜早不宜迟,出血次数越多预后越差。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将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
简介:目的评价喉罩(LMA)与高频喷射通气(HFJV)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联合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34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随机分成LMA联合HFJV组(A组)和常规全麻气管插管组(B组),各17例。分别于术前(T0)、诱导置入LMA(气管插管)后1min(T1)、5min(T2)、20min(T3)、苏醒拔除LMA(气管导管)时(T4)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RTCO2),并记录苏醒时间以及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诱导插管期:A组T1HR较t0升高不明显,MAP变化轻微;B组T1HR和MAP较Tn有明显升高(P〈0.05).麻醉维持期:A组MAP下降小于B组。术中用药:A组丙泊酚(3.16±1.34)mg/min、瑞芬太尼(9.35±2.17)μg/min,明显少于B组丙泊酚(4.29±2.41)mg/min,瑞芬太尼(17.38±5.46)μg/min(P〈0.01)。此外,A组B时PRTCO2(32.50±2.55)mmHg(1inHg=0.133kPa)以及PaCO2(45.95±5.12)mmHg与T2时PRTCO2(40.43±2.12)mmHg,PaCO2(57.01±1.29)mmHg相比有所下降,而PaO2在T3时(147.75±22.89)mmHg较T2时(70.45±14.59)mmHg明显升高(P〈0.05)。术后苏醒期:A组苏醒时间(4.12±2.56)min明显短于B组(11.27±5.48)min(P〈0.01)。结论LMA与HFJV联合应用可减轻气管插管引起的插管反应,降低动脉瘤破裂危险性,且通气功能维持良好。
简介:摘要:总结1例脑血管介入术后血肿合并假性动脉瘤患者的护理体会。护理要点包括:疼痛的护理、皮肤完整性受损的护理、心理护理等。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患者血肿吸收后好转出院。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双微管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栓塞的疗效。方法对13例经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病人采用双微管技术进行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应用双微管技术对动脉瘤的栓塞有明显的疗效,血管内微球充填率为27%~43%,造影检查显示9个动脉瘤完全闭塞,动脉瘤90%闭塞有3例,动脉瘤仍有部分残留1例。结论:应用双微管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安全的微创技术各种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比较简便,不会导致患者出现较多的病发症,并且使用的范围也比较广泛。在此背景下,该文章主要针对双微导管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给有关人员带来帮助和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本院于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间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中,随机抽选70例进行研究,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SolitareAB支架,实验组使用LIVS/LVISjr支架,两组各35例,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的Rankin评分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治疗中,采用LIVS/LVISjr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其效果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