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分离的菌株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参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GB4789.7-2013)、《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4789.4-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4789.5-2012)等相关标准对72份样本进行副溶血性弧菌检测。结果就诊的61例患者中,按病例定义认定为疑似病例者10人,可能病例10人,确诊病例25人,排除16人,主要症状为发热17.8%(8/45);腹痛91.1%(41/45);腹泻100%(45/45),腹泻次数最多11次/日;恶心46.7%(21/45);呕吐60.0%(27/45),头痛15.6%(7/45);头晕15.6%(7/45)。无危重症病例,所有现患病例经补液、抗菌和对症治疗病情好转,现已全部出院。结论依据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食品卫生学调查结果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按照《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年版)》、《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81-1996),认定本次事件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致侧隐窝狭窄的CT诊断意义与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2013年6月期间,门诊部所收治的具有腰腿疼痛症状且无明显外伤症状的患者共计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以上患者行CT腰椎诊断,筛选出表现为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致侧隐窝狭窄症状的患者共计60例,对60例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表现方面最典型表现为腰椎椎体后缘类圆形或呈现出不规则形态的骨质缺损区。根据患者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致侧隐窝狭窄严重程度的不同,骨质缺损区的大小有所不同,但密度与椎间盘基本一致;病灶分布方面单发病灶发生率明显高于多发病灶发生率,腰4后结节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的检出率;伴发症发生率方面椎间盘突出伴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伴发症发生率,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扫描能够及时发现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致侧隐窝狭窄症状,评估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致侧隐窝狭窄相对于侧隐窝的影响,以及具体的狭窄程度,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帮助临床对患者的诊治。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降钙素对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的保护作用及对MMP-1的影响。方法50只SD大鼠建立右膝前交叉韧带切断加内侧半月板切除术(ACLT+MMx)骨关节炎模型,术后随机分为ACLT+MMx组和CT组。CT组动物于术后第二天始行CT15IU/kg隔日皮下注射,ACLT+MMx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给药6周。两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周、2周、4周、6周及在10周处死,每组每次随机处死5只。观察关节软骨的组织学病理变化,HE切片及甲苯胺蓝切片按Mankin评分表进行评分。用ELISA法测定关节软骨中MMP-1的表达。结果同一时间点上CT组的Mankin评分显著低于ACLT+MMx组,MMP-1在骨关节炎软骨细胞中有表达;降钙素干预后MMP-1的表达较ACLT+MMx组有一定的下调,但随着病程的进展,总体趋势相似。结论MMPs是导致软骨退变的一个重要因素,CT一定程度上下调了MMPs的表达,对关节软骨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不是主要通过MMPs。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涎腺混合瘤与沃辛瘤的常规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沃辛瘤和混合瘤的常规超声和CDFI超声图像,分析、总结两者的超声特征。结果最终共纳入混合瘤50例,沃辛瘤29例,两者性别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混合瘤多见于老年女性患者。两者的形态、内部回声均匀性,有无液化特征有统计学差异(P<0.05),Alder血流分级和血流分布特征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混合瘤和沃辛瘤的超声表现相似,但形态规则性、回声均匀性、有无液化以及血流丰富程度和分布特点具有一定的差异,综合分析可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颈部神经鞘瘤和颈动脉体瘤的鉴别诊断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意义。方法我们调查分析了临床病例中颈部神经鞘瘤5例和颈动脉体瘤6例,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结果神经鞘瘤均为单发的实质性低回声囊肿物,囊肿呈类圆形,有包膜,边界清晰,内部有线状血流信号,动脉血流频谱属于高阻型;颈动脉体瘤病例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出现单或双发性肿块,瘤体内血流丰富,颈外动脉被瘤体挤压向前内移位、颈内动脉向后外移位,动脉血流频谱属于低阻型。结论颈动脉体瘤与神经鞘瘤均有明确的影像学特征,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神经鞘瘤和颈动脉体瘤的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实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用于小儿腺样体手术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年~2011年实施腺样体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和对照组(七氟醚麻醉组),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前、置管时、术中30min,SBp、DBp、HR、SpO2的变化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拔管后1min内,对照组SBp、DBp高于观察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麻醉诱导时间大致相同,而苏醒时间观察组略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呼吸道梗阻或屏气、恶心呕吐、躁动等不良反应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适用于小儿腺样体手术的全身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