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在辅助显微手术切除幕上海绵血管中的应用价值及技巧。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31例幕上海绵血管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应用术中超声辅助显示病灶位置、大小及病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据此选择合理的手术路径;同时借助术中超声实时监测切除程度。统计患者病灶切除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3~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结果31例患者中,术前MRI诊断海绵血管35个,手术切除病灶33个,另2个为多发病变,位于术野对侧未予切除。术中应用超声实时监测结合止血纱定位技术均一次性找到病灶,定位准确性100%,视野内病灶全部切除。术后无感染,无死亡病例。随访期间,28例患者mRS评分0分;余3例术后神经功能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部分恢复。结论术中超声实时监测辅助显微切除幕上海绵血管安全有效。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瘤 术中超声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场磁敏感成像对颅内多发海绵血管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将本院诊治的78例颅内海绵血管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接受高场磁敏感成像检测,观察SWI扫描病灶检测情况。结果SWI扫描可清晰显示处平扫T1WI、T2WI无法显示的病变;SWI病灶检出率高达96.69%,病灶平均面积为(3.35±0.99)cm2。结论高场磁敏感成像对诊断颅内多发海绵血管具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高场磁敏感成像 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在诊断颅内海绵血管和动静脉畸中的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7年3月~2017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血管27例和动静脉畸形18例患者的磁敏感加权(SWI)和常规MRI序列(T1WI、T2WI,T1WI增强)图像,分析并比较其影像学特征及不同序列病灶检出率。结果T1WI、T2WI、T1WI增强、SWI诊断颅内海绵血管阳性率分别为48.1%、59.3%、70.4%、92.6%,SWI的阳性率明显高于T1WI、T2WI、T1WI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MRI序列和SWI检出病灶最大径分别为(3.12±1.27)cm和(2.27±0.97)c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WI增强和SWI对病灶检出率相仿(P>0.05),两者对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T1WI、T2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敏感加权检查对颅内海绵血管和动静脉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MRI序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磁敏感加权 常规MRI序列 海绵状血管瘤 动静脉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在伽玛刀治疗颅内海绵血管术前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5T磁共振磁敏感序列,并与磁共振常规T1WI,T2WI序列相结合,进行伽玛刀治疗颅内海绵血管术前对照定位扫描。结果12例颅内海绵血管患者,采用1.5T磁共振T2WI序列共检出病灶13个,SWI序列检出16个。对相同层面同时显示的13个病灶的面积进行测量。T2WI平均1.8cm2,SWI平均2.2cm2。结论磁敏感对颅内海绵血管敏感性高,用于伽玛刀治疗该病的术前定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对于制定伽玛刀治疗计划中确定靶区的范围,有重要参考意义。

  • 标签: 伽玛刀 磁共振 磁敏感 海绵状血管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眼眶海绵血管与眼眶神经鞘分别采用CT、MRI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6年2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眼眶海绵血管以及眼眶神经鞘患者共有80例,分别对其采用CT诊断、MRI诊断,同时跟踪随访至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比不同方法相应的诊断准确率。结果CT诊断方法与MRI诊断方法在眼眶海绵血管、眼眶神经鞘诊断定性准确率以及定位诊断准确率方面较为接近,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CT诊断、MRI诊断均能较好的鉴别诊断眼眶海绵血管以及眼眶神经鞘,不同医疗服务机构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的选择诊断方法。

  • 标签: CT MRI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 眼眶神经鞘瘤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 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血管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疑似颅内海绵血管的患者 50例,先后对患者采用 CT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 CT检查的数据为 CT组, 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数据为联合组组,然后对患者采用手术病理诊断,观察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 50例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诊断, 42例患者为颅内海绵血管, CT组检出准确率显著低于联合组;联合组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 CT组( P< 0.05)。结论:在疑似颅内海绵血管患者临床中采用 CT与核磁共振联合检查,患者的病症检出准确率高,临床诊断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CT 核磁共振成像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血管(BSCM)显微镜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整体护理配合。方法 摘取东部战区总医院麻醉科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手术资料中5例BSCM患者。其中行显微镜下手术治疗4例,进行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配合。1例常规手术。结果 5例患者中,1例出现感染并发症,其余手术患者均无明显并发症,术后恢复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BSCM有较高的出血倾向,显微手术是治疗BSCM有效的方法[1],护理配合贯穿整个围手术期,减少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对患者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改善非常重要。

  • 标签: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围手术期整体护理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在颅内海绵血管的诊断过程中应用CT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价CT和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疑似颅内海绵血管患者,共计30例,2013年5月~2017年5月是此次研究的时间阶段,先后予以单一的CT诊断、单一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将不同的诊断方式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以此评价CT和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意义。结果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诊断颅内海绵血管的准确性、特异度、敏感性均相对更高,P值小于0.05。结论在颅内海绵血管的诊断中予以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能够大大提高诊断方式的准确性、特异度、敏感性,具有十分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 标签: CT 核磁共振成像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血管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疑似颅内海绵血管的患者50例,先后对患者采用CT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CT检查的数据为CT组,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数据为联合组组,然后对患者采用手术病理诊断,观察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50例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诊断,42例患者为颅内海绵血管,CT组检出准确率显著低于联合组;联合组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CT组(P<0.05)。结论在疑似颅内海绵血管患者临床中采用CT与核磁共振联合检查,患者的病症检出准确率高,临床诊断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CT 核磁共振成像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及核磁共振成像两种方式在颅内海绵血管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本院放射科接受的16例使用CT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颅内海绵血管的患者,均进行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比较CT、核磁共振检查影响特征及诊断结果,同时对比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检查的准确率。结果单独使用CT的确诊率为37.50%,单独使用核磁共振成像的确诊率为87.5%,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的确诊率为9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CT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颅内海绵血管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学表现,同时两种检查方式联合还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 标签: CT 核磁共振成像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侵袭性丘脑海绵血管(CMs)的外科治疗效果及体会。方法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7月至2020年6月共收治8例侵袭性丘脑CMs患者,患者均在第2次破裂出血后经外侧裂-岛叶入路微创手术切除病变,术后随访8个月~10年,回顾性分析该8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8例患者的病变均靠近丘脑外侧部,术中均全切病变;术后24 h内1例下肢肌力提升至2级、2例下肢肌力提升至1级;术后6个月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3分5例,4分3例;随访(49.7±37.8)个月内均无复发。结论对于再次破裂出血的侵袭性丘脑外侧部CMs,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手术安全有效。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瘤 丘脑 侵袭性 外侧裂-岛叶入路
  • 简介:目的探讨眼眶肿瘤彩色多普勒超声动力学检查及海绵血管的血流成像特征.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30例眼眶肿瘤患者进行眼部超声扫查(直接法),用探头压迫眼球,使压力传递至肿瘤,观察加压和解除压力过程中,以及加压前、后的彩色血流图像变化.结果用探头压迫眼球和解除压力过程中,30例眼眶肿瘤患者中6例(6/7)海绵血管内均显示彩色血流信号;解除压力过程中血流方向与压迫眼球时完全相反;施加压力前和停止加压后均无血流信号显示;13例实体性肿瘤内(泪腺多形性腺瘤4例、神经鞘3例、泪腺腺样囊性癌2例、淋巴1例、脂肪肉瘤1例、纤维肉瘤1例、炎性假1例)加压前后多可显示红、蓝血流信号,且压迫眼球时部分血流信号消失,解除压力后血流信号恢复,但血流方向不发生改变;2例静脉曲张检查时,在对颈内静脉施加压力和解除压力过程中,出现流向相反的血流信号.其余8例囊性病变内(皮样囊肿4例、黏液囊肿3例、脓肿1例)均无彩色血流信号显示,压迫眼球也无变化.结论海绵血管加压过程中,特征性动态血流信号的改变可以作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动力学检查对眼眶肿瘤术前鉴别诊断有实用价值.

  • 标签: 眼眶 肿瘤 海绵状血管瘤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与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血管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17例颅内海绵血管患者,对其进行CT及MRI检查,对单独使用CT、MRI和CT联合MRI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和检出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联合使用CT和MRI在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和检出率上均高于单独使用CT和MRI。结论颅内海绵血管可应用CT及核磁共振成像来检查,二者联合检查可提高检查的准确性。

  • 标签: CT 核磁共振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准确性
  • 简介:作者检查了经伽玛刀(γ-刀)放射外科治疗的22例海绵血管畸形(cavernousmalformation,CM)病人情况,以评估γ-刀治疗此种病变的价值。在Karolinska医院自1985~1996年应用γ-刀治疗了23例CM病人。1例病人失去随访。对有治疗结果的22例病人进行了分析。在早期的半数病人采用高剂量照射CM(周边剂量>15Gy),在后期的一半病人则采用较低的照射剂量。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畸形 放射外科治疗 伽玛刀 照射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出血性脑梗塞及海绵血管的临床应用。方法20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出血性脑梗塞及海绵血管患者,行MRI及CT检查,MRI检查先行常规T1WI、T2WI、FLAIR序列,并与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序列对比。结果10例出血性脑梗塞,SWI序列检出9例,敏感性90%(9/10),FLAIR及T2WI序列未检查出;10例海绵血管,SWI检出10例,敏感性100%,T2WI及FLAIR序列检出3例,敏感性30%(3/10)。结论SWI在诊断出血性脑梗塞及海绵血管方面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关键词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出血性脑梗塞;海绵血管;临床应用。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