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药蜡疗联合雷公藤多甙及甲氨蝶呤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侯马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130例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采用中药蜡疗及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雷公藤进行治疗。3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及西大略湖和麦克马斯特骨性关节炎(WOMAC)评分,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hs-CRP、ESR及WOMAC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hs-CRP、ESR及WOMAC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晨僵时间、关节肿痛数量及关节压痛数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蜡疗联合雷公藤多甙及甲氨蝶呤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少症和骨质疏松(OP)对RA患者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OPF)发生的协同影响。方法选择389例住院的RA患者和同期156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DEXA)法测定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BMD),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四肢骨骼肌质量,摄脊柱X线正侧位片并以半定量法进行脊柱骨折的判定。统计学方法:2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2项分类资料的多元回归分析采用Logistic回紧(backward LR法)分析。结果RA患者各测定部位BMD均低于对照组(P<0.01),RA组骨质疏松发生率(128/389,32.9%)高于对照组[(20/156,12.8%),χ2=22.706,P<0.01];RA患者脊柱OPF发生率为21.6%(84/389),高于对照组中[(3.8%,6/156),χ2=25.439,P<0.01]。RA患者中肌少症的发生率为54.8%,高于对照组[(9.6%,15/156),χ2=93.241,P<0.01];RA组肌少症合并骨质疏松的发生率(28.5%)高于对照组[(5.8%),χ2=118.110,P<0.01]。不同骨量(骨量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分组间RA患者脊柱OPF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73,P<0.01),且呈现出随着骨量逐渐降低,脊柱OPF发生率逐渐升高的趋势(χ2=43.003,P<0.01)。伴肌少症的RA患者脊柱OPF发生率(27.2%,58/213)高于无肌少症的RA患者[(14.8%,26/176),χ2=8.833,P=0.003]。根据骨质疏松和肌少症分组的3组间(1=无肌少症和骨质疏松;2=单纯肌少症或骨质疏松;3=肌少症合并骨质疏松)RA患者脊柱OPF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832,P<0.01),且从第1组到第3组脊柱OPF的发生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χ2=37.164,P<0.01)。与未服用糖皮质激素(GC)组相比,服用GC组的RA患者具有更高的肌少症发生率(χ2=7.136,P=0.008)、OP发生率(CI=10.900,P=0.004)和脊柱OPF发生率(χ2=20.673,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95%CI)=1.069(1.038,1.101),P<0.01]、服用GC[OR(95%CI)=3.169(1.679,5.984),P<0.01]、肌少症和骨质疏松[OR(95%CI)=2.113(1.430,3.124),P<0.01]的同时存在为RA患者发生脊柱OPF的危险因素。结论RA患者肌少症、骨质疏松和脊柱OPF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且肌少症和骨质疏松对RA患者脊柱OPF的发生具有协同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者和RA患者血浆来源外泌体对人静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健康者和RA患者血浆,用试剂盒分离外泌体后,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特征、纳米颗粒分析仪(NTA)测量其大小及免疫印迹实验对表面标志蛋白进行鉴定。通过CCK8、细胞划痕、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外泌体对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RT-PCR检测细胞分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变化。采用t检验。结果透射电镜观察到双凹圆盘状的囊性小泡,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测其直径在50~150 nm,蛋白质印迹法显示出血浆外泌体表面标志蛋白flotillin1和CD81,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47 000和26 000。内皮细胞活性随着外泌体浓度增高而降低,但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差义(t=1.86,P>0.05)。与健康者血浆外泌体相比,RA血浆外泌体可显著抑制内皮细胞迁移[(2.24±0.23)和(1.46±0.13),t=6.60,P<0.05],侵袭能力减弱[(0.673±0.030)和(0.827±0.030),t=8.11,P<0.05],分泌HIF-1α、VEGF细胞因子的能力也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706±0.020)和(0.908±0.040),t=10.10,P<0.05;(0.692±0.010)和(0.841±0.020),t=14.90,P<0.05]。结论血浆来源的外泌体可能在RA并血管损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简介:摘要本文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关于抗瓜氨酸化α烯醇化酶多肽1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诊断价值以及疾病活动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抗瓜氨酸化α烯醇化酶多肽1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指导治疗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多维度护理干预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作用。方法 将我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84例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通过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均42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开展常规护理和多维度护理干预,比较其护理前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 护理前,组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在RA外周血中的变化,评估其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以期进一步阐明调节性T细胞在RA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本院诊治的300例RA患者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00名健康人群,收集所有RA患者的疾病活动度相关指标。采用改进的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受试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辅助性T(Th)17细胞及二者比值,并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2组计量资料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RA组调节性T细胞绝对计数[(26±17)个/μl]与百分比[(4.4±2.0)%]相比于健康对照组[(35±13)个/μl,(5.1±1.5)%]均显著下降(t=4.815,P<0.01;t=4.111,P<0.05),Th17细胞的数目(t=1.114,P=0.266)与百分比(t=1.577,P=0.116)无明显改变。与健康对照组[(35±13)个/μl]相比,初治[RA组(31±17)个/μl,t=1.974,P=0.049]与复诊RA组[(24±16)个/μl,t=5.978,P<0.01]患者的调节性T细胞绝对计数均显著下降,而复诊RA患者下降得更为明显(t=3.453,P<0.01)。随着DAS28水平的增加,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绝对计数呈现下降趋势[疾病稳定组(33±15)个/μl,低活动组(31±17)个/μl,中活动组(28±17)个/μl,高活动组(24±16)个/μl],调节性T细胞绝对计数与DAS28(r=-0.139,P=0.016)、ESR(r=-0.116,P=0.046)呈负相关。结论调节性T细胞绝对计数在RA患者外周血中显著下降,这或许是由于疾病本身直接引起而不仅仅是免疫抑制药物的影响。调节性T细胞数目缺陷或许是RA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免疫机制,这为评估患者病情、探索新的有效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临床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臂骨密度对绝经后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预测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血液科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98例绝经后RA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量前臂(左侧)和中轴(腰椎和左髋部)骨密度等指标,并采用健康评价表(HAQ)进行评估。探讨中轴骨密度与前臂骨密度的关系,前臂骨密度诊断腰椎和左髋部骨质疏松的最佳T值,以及可能影响前臂骨密度的因素。结果在98例绝经后RA患者中,腰椎骨密度(0.92 ± 0.17)g/cm2,T值- 0.7 ± 0.4;左髋部骨密度(0.80 ± 0.15)g/cm2,T值- 1.2 ± 1.1;前臂骨密度(0.36 ± 0.13)g/cm2,骨矿含量(0.72 ± 0.23)g/cm,T值- 2.3 ± 1.8。中轴骨密度测量结果显示,骨密度正常15例(15.31%),骨密度异常83例(84.69%);腰椎骨密度测量结果显示,骨密度正常36例(36.73%),骨密度异常62例(63.27%);左髋部骨密度测量结果显示,骨密度正常19例(19.39%),骨密度异常79例(80.61%)。前臂骨密度测量结果显示,骨密度正常24例(24.49%),骨密度异常74例(75.51%)。中轴骨密度正常患者与中轴骨密度异常患者、腰椎骨密度正常患者与腰椎骨密度异常患者及左髋部骨密度正常患者与左髋部骨密度异常患者相比,年龄均明显低,前臂骨密度、骨矿含量和T值均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前臂骨密度诊断腰椎骨质疏松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2(95% CI 0.795~0.913),最佳T值为- 2.46,敏感度为75.00%,特异度为85.48%;前臂骨密度诊断左髋部骨质疏松的AUC为0.849(95% CI 0.802 ~ 0.908),最佳T值为- 2.32,敏感度为73.68%,特异度为83.54%。前臂骨密度正常患者年龄、病程、HAQ积分明显小于前臂骨密度异常患者[(50.21 ± 11.92)岁比(58.45 ± 14.13)岁、(6.95 ± 2.41)年比(9.73 ± 3.17)年和(1.14 ± 0.36)分比(1.63 ± 0.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者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HAQ积分为影响绝经后RA患者前臂骨密度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1.829、2.347和3.732,95% CI 1.123~2.980、1.244~4.428和1.160~12.003,P < 0.05或<0.01)。结论前臂骨密度可以作为筛查绝经后RA患者中轴骨质疏松的辅助工具。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3,MMP-3)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不同活动状态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至2018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苏州市中医医院以及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风湿科确诊为RA的患者130例(男24例,女106例),年龄(52.98±13.24)岁,中位数51岁。同期来自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体检中心的健康对照者100名(男28名,女72名),年龄(45.04±11.55)岁,中位数44岁。分析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并用免疫比浊法对RA患者稳定期组、轻度活动期组、中度活动期组、重度活动期组和健康对照组进行MMP-3的测定,采用ROC曲线评判MMP-3对RA疾病活动评估的效能。结果RA稳定期的血清MMP-3[28.8(21.9~38.7)ng/mL]与健康对照组[28.0(21.7~36.1)ng/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9,P>0.05),而RA轻度活动期的血清MMP-3的值[51.8(41.8~73.1)n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Z=2.942,P<0.01)。MMP-3诊断RA患者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7,敏感度为73.1%,特异度为93%。其中对于RA轻度活动期患者的AUC为0.906,敏感度为77.8%,特异度为88%。另外,血清MMP-3与CRP、ESR相关(r分别为0.242和0.243),而与DAS 28相关性最强(r=0.361)。结论MMP-3水平随着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严重程度而上升。临床上RA患者保持较低水平的MMP-3可用来提示病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另外,血清MMP-3与DAS28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雷公藤多苷联合甲氨蝶呤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代谢与血清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及联合组,每组54例。常规组单用甲氨蝶呤治疗,联合组行雷公藤多苷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骨代谢指标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有效率为81.48%(44/54),优于常规组的66.67%(36/54),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体征、骨代谢指标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0.99±0.37)分],晨僵时间[(21.43±6.42)min],优于常规组[(1.28±0.46)分、(29.57±7.08)min],P<0.05;且其关节肿胀数、20 m步行时间均优于常规组及治疗前(P<0.05)。联合组治疗后血清V端中段骨钙素、β-胶原降解产物及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水平分别为(21.34±5.14)、(0.56±0.12)、(37.05±7.61)ng/ml,M-CSF、IL-6及IL-8分别为(10.14±2.48)mg/L、(2.46±0.45)ng/ml及(56.21±12.73)ng/ml,均优于常规组及其治疗前(P<0.05)。结论雷公藤多苷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同时有助于改善患者骨代谢指标及血清M-CSF、IL-6、IL-8表达。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少症性肥胖与RA患者疾病活动性及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418例RA患者和156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对照组),并详细记录RA患者疾病相关性指标。以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腰椎和髋部骨密度(BMD),生物电阻抗法测四肢骨骼肌质量和体脂百分率(PBF),并由PBF和肌少症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肥胖、肌少症、肌少症性肥胖组)。采用χ2检验、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 RA患者PBF明显高于对照组(Z=1.993,P=0.046),2组间不同肌少症性肥胖分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575,P<0.01)。②不同疾病活动度(分为低疾病活动度、中疾病活动度和高疾病活动度)RA患者组间肌少症性肥胖分组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557,P=0.144)。③不同肌少症性肥胖分组中,RA患者ESR、DAS28和HAQ水平明显不同(P<0.05),以肌少症和肌少症性肥胖组更高;RA患者的疾病活动性指标相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不同肌少症性肥胖分组中,RA患者各部位骨密度明显不同(P<0.01),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其骨质疏松发生率也明显不同(P<0.01),以肌少症及肌少症性肥胖组更高。⑤不同肌少症性肥胖组间RA患者X线分期:正常组[Ⅰ期(28.6%,24/84);Ⅱ期(23.8%,20/84);Ⅲ期(32.1%,27/84);Ⅳ期(15.5%,13/84)];肥胖组[Ⅰ期(27.2%,28/103);Ⅱ期(13.6%,14/103);Ⅲ期(35.0%,36/103);Ⅳ期(24.3%,25/103)];肌少症组[Ⅰ期(16.7%,12/72);Ⅱ期(15.3%,11/72);Ⅱ期(36.1%,26/72)Ⅳ期(31.9%,23/72)];肌少症性肥胖组[Ⅰ期(9.7%,14/144);Ⅱ期(21.5%,31/144);Ⅱ期(34.0%,49/144);Ⅳ期(34.7%,50/144)]。不同肌少症性肥胖组间RA患者X线分期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002,P=0.002)。不同肌少症性肥胖组间Sharp评分:正常组[10.00(2.00,47.00)];肥胖组[14.00(2.00,71.00)];肌少症组[48.00(12.00,111.00)];肌少症性肥胖组[55.00(7.00,130.00)]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Z=29.240,P<0.01),且Sharp评分呈逐渐升高的趋势。⑥相关分析显示:PBF与RA患者关节功能(r=0.124,P=0.007)、X线分期(r=0.192,P<0.01)及Sharp评分(r=0.179,P<0.01)均呈正直线相关,与股骨颈和全髋部位骨密度均呈负直线相关(P<0.01)。⑦二元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显示:女性、高龄和肌少症性肥胖是RA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RA患者中肌少症性肥胖发生率明显升高,且与RA患者疾病活动性及骨质疏松的发生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目前发病机制不明,其中免疫系统尤其是淋巴细胞功能紊乱占主导作用。最近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可作为监测RA疾病活动、判断治疗预后及RA相关肺间质疾病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出院后提供基于微信平台的延伸护理对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间收治,并经治疗后出院的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人数均为半数(45例)。其中向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指导,同时为观察组患者提供微信平台的延伸护理。经过3个月的干预,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用药依从性、自我护理能力以及希望水平(积极行为与态度)并进行分析。结果:经过3个月干预,观察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与对照组相比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希望水平也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出院后的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进行基于微信平台的延伸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自我护理能力以及希望水平,能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