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颈脊髓损伤以颈椎骨折脱位较为常见,部分患者伴随不明显颈部损伤,使用影像学诊断无明显异常,往往是因颈椎过度伸展性暴力引起颈脊髓损伤。本文将重点分析成人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的法医临床学鉴定,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171例涉嫌暴力犯罪法医精神病学鉴定分析。方法:提取我机构在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171例涉嫌暴力犯罪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所有被鉴定人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1例涉嫌暴力犯罪被鉴定人中,男性(154例)明显对于女性(17例),绝大多数为青壮年(140例),绝大多数为文盲、小学或初中文化(150例),职业多为农民或无业(142例)。暴力犯罪中以凶杀(80例)和伤害(52例)为主。以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16例)为多。多系无刑事责任能力(85例)和限定刑事责任能力(72例)。结论:在现阶段社会中,精神障碍有某些暴力犯罪者常可对社会造成较大的危害,为了避免或减少此类精神障碍患者犯案,保障我国居民的财产、生命安全,构建安定、和谐的社会氛围,法医在此呼吁全社会应对精神卫生工作加以重视,努力做好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和社会的防治与监护工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外伤后颅内出血的法医临床学鉴定结果,为相关鉴定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20年1月到2022年1月的脑外伤后颅内出血的患者45例,采用法医临床学鉴定的方式进行分析,研究鉴定的结果。结果:鉴定结果显示40例患者的颅内出血和脑外伤有直接关联,占比为88.88%,5例的颅内出血和脑外伤没有关联,占比为11.12%,经鉴定45例患者死亡1例(2.22%)、重伤20例(44.44%)、轻伤19例(42.22%)、本身疾病引发颅内出血5例(2.22%)。结论:脑外伤后颅内出血的鉴定过程中,法医临床学鉴定能够准确分析颅内出血是否和脑外伤相关、评价患者的伤残等级,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脑外伤后颅内出血的法医临床学鉴定方法。方法:选择2020.3-2021.4,司法鉴定中心所受理的68例脑外伤后颅内出血案例,对所有案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法医临床学鉴定方法。结果:通过对鉴定结果的研究后发现,导致颅内出血的原因与外伤有着必然性联系。同时自身存在疾病,伤病共存也会造成颅内出血,疾病类型的不同,引发颅内出血的概率也不同。结论:颅内出血的主要引发原因为脑外伤造成,但在检查过程中发现自身本就患有其他疾病的人群,也会引起颅内出血。
简介:摘要:大脑是掌控着人体中枢神经的器官,控制着人体的各种高级指令和反射活动,是人体最为重要的器官之一。大脑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受到暴力损伤的部位,在各类暴力犯罪案件之中,脑外伤后颅内出血的情况往往成为造成人员伤亡的最致命的原因,很容易引起人员死亡。从法医学的角度而言,颅脑损伤常常用来统称脑损伤和颅损伤的总称,由于脑部结构具有非常复杂的特征,颅脑损伤除了造成脑部和颅内损伤之外,还有可能会伴随着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也就导致了颅脑损伤的类型多种多样,其中脑外伤后颅内出血则是较为常见的损伤情况。当然,出血的原因也有多方因素的影响,需要法医进行详细地临床学鉴定,才能够确定事故的原因以及损伤的情况以及原因,才能够更好地处理事故。本文将针对脑外伤后颅内出血的法医临床学鉴定进行分析,理清思路,更好地的服务临床。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法医学鉴定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 80例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案例的病历资料,对神经系统缺损症状出现时间、病变部位出现时间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从神经系统缺损症状出现时间来看, 24小时 4例患者出现轻偏瘫症状,发生率为 5.0%; 2-7天 28例患者出现轻偏瘫症状,发生率为 35.0%, 12例患者出现失语症状,发生率为 15.0%, 8例患者出现偏盲症状,发生率为 10.0%; 7-30天 14例出现轻偏瘫症状,发生率为 17.5%, 6例患者出现失语症状,发生率为 7.5%, 8例患者出现偏盲症状,发生率为 10.0%; 2-7天发生神经系统缺损症状的案例最多,其中轻偏瘫症状占比最高。从病变部位出现时间来看, 24小时 2例基底节 -内囊区出现病灶,发生率为 2.5%; 2-7天 32例基底节 -内囊区出现病灶,发生率为 40.0%, 10例额 -顶 -枕叶皮质出现病灶,发生率为 12.5%, 2例小脑及脑干出现病灶,发生率为 2.5%, 6例丘脑出现病灶,发生率为 7.5%; 7-30天 14例基底节 -内囊区出现病灶,发生率为 17.5%, 6例额 -顶 -枕叶皮质出现病灶,发生率为 7.5%, 4例小脑及脑干出现病灶,发生率为 5.0%, 4例丘脑出现病灶,发生率为 5.0%; 2-7天病灶出现最多,其中以基底节 -内囊区为主。结论:对于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法医学鉴定,因涉及因素多,因此不仅需要了解各时间段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还需要了解病灶变化,以保证鉴定结果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