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VenousCatheters,PICC)导管的维护及应用中实施“C”型固定方法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2013年7月至2016年3月间在我院住院且应用PICC导管的患者78例,遵照随机投掷法给予分组,对照组39例行传统固定方式,研究组39例给予“C”型固定方法,对比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几率。结果应用“C”型固定方法后研究组裂管、破损、受压使输液速度减缓、脱落、感染的发生率相比于应用传统固定模式的对照组得到降低,P<0.05。结论“C”型固定的应用降低了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了护理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owerVision两步法检测临床10例癌旁组织、65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情况。结果VEGF-C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8.46%,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P<0.05)。VEGF-C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为72.22%,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41.38%,二者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而VEGF-C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无关。结论1.VEGF-C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提示其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与发展。2.VEGF-C的过度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提示其介导了非小细胞肺癌的侵袭与转移,可能作为临床评估非小细胞肺癌进展及预测肿瘤转移潜能的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5月入我院诊断的6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分为单支病变组(25例)、两支病变组(20例)和三支病变组(15例)。观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脉病变的关系,同时分析稳定性心绞痛组(SA)、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和心肌梗死组(AMI)的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关系。结果两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中的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MI组、UA组和SA组相比较,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的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脉病变程度严密相关,可以作为判断冠心病的标准。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给予青光眼患者实施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素C治疗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38例青光眼患者(44眼)入组,选取时间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利用抽签法分组,研究组19例患者(22眼)采取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素C治疗,对照组19例患者(22眼)采取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6个月总成功率90.90%、眼压(15.66±1.24)mmHg、术后形成Ⅰ、Ⅱ型滤过泡例数20例、术后形成Ⅲ、Ⅳ型滤过泡例数2例。对比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对比结果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青光眼患者实施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素C治疗,疗效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ABCD3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7天内进展为急性脑梗塞(CI)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IA患者101例为研究对象。以发病后第7天为终点事件时间,观察TIA患者是否发生为CI,将患者分为CI组24例和非CI组77例。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ABCD2评分、ABCD3评分以及CysC、hs-CRP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IA早期进展为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评估上述各项指标的价值。结果101例TIA患者7天发生脑梗塞24例(23.8%)。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CysC、hs-CRP是TIA早期进展为卒中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评估ABCD3评分AUC为0.781(95%CI0.672-0.890)。CysCAUC为0.751(95%CI0.641-0.862);CysC联合ABCD3评分AUC为0.825(95%CI0.733-0.918)。hs-CRPAUC为0.793(95%CI0.694-0.893);hs-CRP联合ABCD3评分AUC为0.848(95%CI0.766-0.931)。结论CysC、hs-CRP联合ABCD3评分能提高TIA患者短期发展为急性脑梗塞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