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脑膜复发的相关因素,做到术前预测,为选择合适术式提供依据.方法对125例脑膜患者的术前CT/MRI等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可能影响脑膜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其中规律.结果脑膜的密度、形状与复发密切相关.结论密度不均匀且较低、界限不清伴周水肿的脑膜及扁平形脑膜明显易复发;肿瘤附着点处硬膜的广泛切除是防止脑膜复发的关键.

  • 标签: 脑膜瘤 复发因素 术前评估 对策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脑膜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儿童脑膜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手术治疗的29例儿童(≤18岁)脑膜的临床资料,按照WHO(2007)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组织分型标准进行病理分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Ki-67及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情况。结果本组病理学类型共10类,其中良性组(WHOⅠ级)22例,非良性组(WHOⅡ和Ⅲ级)7例。两组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免疫组化分析:非良性组和良性组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6%(2/7)、77.3%(16/22),两组间P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非良性组和良性组Ki-67增殖指数分别为(17.11±7.11)%、(3.96±4.28)%,两组间Ki-67增殖指数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2)。肿瘤全切除(SimpsonⅠ~Ⅲ级)26例,次全切除(SimpsonⅣ级)3例。随访18例,时间1~5年,复发6例,死亡1例。结论儿童脑膜在性别比例、病理类型和免疫组化等方面与成人存在不同。深入了解儿童脑膜的特点,有助于完善儿童脑膜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脑膜瘤 儿童 病理学 临床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颅底脑膜毗邻脑重要结构,体血供丰富,术中有造成重要组织结构损伤和大出血的危险,尤以鞍区脑膜为甚.尽管手术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本病仍有约3.1%的死亡率[1].自1988年以来作者手术治疗颅底脑膜32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颅底脑膜瘤 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 肿瘤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脑室型”胼胝体胶质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2018年1月手术,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2例“脑室型”胼胝体胶质患者的临床资料、显微外科手术方式及病理结果;评价患者的肿瘤切除程度及术后临床效果。采用电话、门诊等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肿瘤次全切除患者9例,大部分切除者3例。术后病理检查示,9例患者为胶质母细胞(WHOⅣ级),2例患者为弥漫性星形细胞(WHOⅡ级),1例患者为间变型星形细胞(WHOⅢ级)。术后,颅高压症状改善者7例,言语障碍改善者1例,认知功能障碍改善1例,大小便失禁改善2例。术后KPS评分>60分者7例,<60分者5例。随访3个月—3年,2例患者存活,其余患者均死亡。结论“脑室型”胼胝体胶质多合并颅内压增高症状、认知功能障碍、梗阻性脑积水;肿瘤侵犯结构广泛,手术部位深、难度大、风险高,肿瘤难以全切;病理类型多为胶质母细胞,预后差。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近期效果较好,能有效缓解颅内高压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脑室型”胼胝体胶质瘤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提高海马及岛叶胶质的诊断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近年来我们经外侧裂显微外科治疗的11例海马及7例岛叶的胶质的临床表现、诊断、手术方式的选择与预后。结果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3例。术后病理按WHO分级分类,星形细胞11例,间变型星形细胞4例,少突胶质细胞3例。术后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13例,无变化3例,加重2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术前充分了解肿瘤的解剖位置和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充分利用脑组织的自然解剖间隙,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是影响肿瘤切除及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胶质瘤 海马 岛叶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核仁纺锤体相关蛋白1(NUSAP1)在脑胶质样本的高表达,以及沉默NUSAP1对胶质细胞系LN229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30例胶质手术标本以及10例癫痫病灶手术样本,采用荧光实时定量(qRT-PCR)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40例样本中NUSAP1的表达情况,用lentivirus和siRNA干扰LN229细胞系中NUSAP1表达后,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仪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NUSAP1在胶质组表达量明显高于癫痫组(对照)。NUSAP1表达被干扰后。脑胶质细胞LN229功能降低。结论NUSAP1在脑胶质中高表达,干扰其在LN229细胞株表达后,LN229增殖能力下降,细胞G2/M期停滞。提示NUSAP1可能成为一个新的胶质治疗靶点。

  • 标签: NUSAP1 脑胶质瘤 LN229细胞
  • 简介:骨髓间充干细胞(BMSCs)已成为21世纪干细胞工程的热点和前沿,是最有前途的组织工程种子之一。大量的动物实验证实BMSCs移植治疗脑梗死能明显改善受损的神经功能,具有极大临床应用价值。但是在临床前期实验研究方面存在着众多的困惑性问题。本文就临床移植BM—SCs移植治疗脑梗死及存在的问题做一综述。

  • 标签: BMSCS 脑梗死 临床移植
  • 简介:目的:研究丹参对鼠骨髓间充细胞的分化作用。方法:丹参注射液诱导鼠骨髓间充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分化的和未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丹参可诱导鼠骨髓间充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分化的细胞早期表达巢蛋白和Musashi1蛋白,后期则表达神经元的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醇化酶和神经微丝M,在最适合的诱导条件下约50%-60%的细胞表达这两种神经元的标志物。结论:骨髓组织中存在能分化为神经元的干细胞,丹参能够诱导这种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这种细胞可能成为中枢神经系统自体细胞移植的另一个干细胞的来源。

  • 标签: 骨髓间充质细胞 分化 神经元 丹参
  • 简介:在医疗卫生专业领域,我们熟悉临床个案这一概念。关注临床个案是大多数临床实践的核心。性个案研究方法被用于教育学、商贸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性个案研究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它能抓住单个案例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性个案研究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性研究,因为性个案研究代表了一个有限的系统。个案可以是一个病人,一个学生,一个项目,一个班集体,一次干预或是一个社区。性个案研究的方法学非常适合调查性研究,

  • 标签: 卫生专业人员 个案 医疗 临床实践 质性研究 教育学
  • 简介:目的:深入了解突发事件救护中护士的真实心理体验。方法:运用性研究中现象学研究法,深入访谈不同科室9名参与群体突发事件救治的护士。结果:护士在突发事件救治的心理反应有5个主题:紧张和恐惧感、悲伤感、职业责任感和愤怒感、不可控感以及创伤后应激反应,主要采取寻找最有效的个人宣泄方法及回避的应对方式。结论:突发事件中救治护士心理疏导至关重要,管理者应在硬件支持尤其是物资方面准备充分,做到有备无患。

  • 标签: 突发事件 护士 心理体验 质性研究
  • 简介:目的研究体外大鼠骨髓间充干细胞向神经细胞等不同组织细胞多向分化的潜能。方法从SD大鼠股骨骨髓中获得间充干细胞,原代培养后1:2传代,传至第5代后分为普通传代培养组、神经细胞诱导组、成骨细胞诱导组和脂肪细胞诱导组。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生长情况、形态变化以及矿化结节和脂肪细胞的形成;流式细胞检测第5代大鼠骨髓间充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CD90、CD31、CD34、CD4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普通传代培养组和神经细胞诱导组细胞巢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等神经细胞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骨髓间充干细胞呈贴壁生长,细胞扩增至第5代时形态趋于一致,呈梭形。大鼠骨髓间充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99.83%)、CD44(99.77%)、CD90(99.86%)均呈阳性表达,CD31(O.83%)、CD34(1.78%)、CD45(2.90%)无表达。在体外,普通传代培养细胞仅巢蛋白呈阳性表达;由神经细胞诱导的细胞巢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均呈阳性表达.且形态类似神经细胞;由成骨细胞诱导的细胞内可见矿化结节形成:由脂肪细胞诱导的细胞内出现多个猩红色呈簇状的脂肪滴。结论大鼠骨髓间充干细胞易于提取、纯化和扩增,可于体外自发表达神经干细胞标志蛋白.并可通过诱导向神经细胞、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分化。提示骨髓间充干细胞不仅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而且可能具有自发向神经干细胞分化的特性。

  • 标签: 干细胞 骨髓细胞 脂细胞 成骨细胞 神经元 细胞分化
  • 简介:目的观察外胚间充干细胞(EMSCs)在大鼠胶质模型中枢神经系统(CNS)内的分化方向。方法将大鼠c6胶质细胞系微量注射入12只SD大鼠(4~6周龄)右侧纹状体内,建立大鼠胶质模型;C6细胞移植后2d,Hoechst33342标记EMSCs移植到SD大鼠双侧纹状体内。EMSCs移植后7d行全脑组织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表面标记OX-42(CD11b/CD11a)的表达,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效果。结果SD大鼠全脑组织切片观察证实12只大鼠脑胶质模型建立成功;Hoechst33342标记EMSCs阳性率达95%以上;荧光显微镜镜下观察显示注射人大鼠体内的EMSCs经过7d后大部分细胞都保持存活状态。同时有V6细胞和EMSCs存在的时候,C6细胞周围存在大量OX-42阳性细胞;而只有c6细胞或只有EMSCs时,OX-42阳性的细胞数量非常少。另外,远离c6细胞的EMSCs具有向c6细胞迁移的特性。结论在SD大鼠胶质模型纹状体内中,EMSCs大多数被C6细胞诱导成为具有吞噬和抗原提呈功能的小胶质细胞。

  • 标签: 外胚间充质干细胞 小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 分化 C6胶质瘤细胞 大鼠
  • 简介:目的:观察TIP睡眠调控技术、电针联合药物综合治疗非器性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组的100例非器性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研究组为综合疗法组:在服用舒乐安定片基础上每周两次TIP睡眠调控技术及电针治疗;对照组为单纯西药组:于睡前半小时口服舒乐安定片1~2片。2组均在入组时和治疗4周后评定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观察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分值变化。结果:组内比较显示,2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显示,2组治疗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总有效率为71.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7.5%,研究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有效率(χ^2=7.26,P=0.011)。结论:本研究显示两种治疗方法对非器性睡眠障碍均有效,但其改善程度不同,研究组优于对照组,这提示心理治疗、传统中医针刺治疗及联合药物等综合疗法是治疗非器性睡眠障碍更为有效的方案,并能够较少或停用催眠药物,从而减少或避免药物的依赖。

  • 标签: 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TIP 电针
  • 简介:目的头部立体定向间充细胞移植治疗脑瘫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对80例脑瘫患儿行头部立体定向间充细胞移植治疗,并进行术前、术后半年、术后1年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MF)、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Barthel指数、Ashworth痉挛分级评估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评分.结果患儿感觉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改善,P<0.01.结论头部立体定向间充细胞移植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脑瘫换患儿症状,改善运动、言语、智力等症状,促进脑功能恢复.

  • 标签: 立体定向 间充质 干细胞 脑性瘫痪 移植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培养鼠骨髓间充干细胞对谷氨酸诱导大脑皮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传代Wistar大鼠骨髓间充干细胞,细胞融合达90%时更换培养基,继续培养24h,收集细胞培养液即为骨髓间充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培养新生Wistar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第8d随机分为对照组、谷氨酸损伤组和骨髓间充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处理组。采用台盼蓝染色计算神经元存活率,同时用流式细胞仪和透射电镜技术检测各组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谷氨酸(0.8mmol/L)可诱导细胞凋亡,骨髓间充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处理组较谷氨酸损伤组细胞成活率明显升高(P〈0.001);流式细胞仪检测见骨髓间充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处理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01);而电镜检测发现对照组无明显的凋亡细胞,谷氦酸组有典型凋亡神经元,骨髓间充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处理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骨髓间充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对谷氨酸神经元毒性具有拮抗作用。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 谷氨酸 神经元 凋亡
  •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支架植入治疗小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对采取单纯支架植入治疗小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的1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有好转。术后造影:所有支架位置准确,在夹层动脉段释放到位;16例病例均明显造影剂滞留。16例患者术后7d内均出院,并进行随访3—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3个月。影像学随访:16例患者均治愈,夹层动脉未显影,动脉支架安放段均通畅,未出现血栓或出血以及后循环供血障碍等并发症。结论单纯支架植入的方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从支架植入前后影像对比,以及术后临床症状、造影的随访资料分析,单纯支架植入是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椎-基底动脉 夹层动脉瘤 单纯支架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脊髓髓内室管膜的诊疗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总结58例经手术治疗的脊髓髓内室管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MRI可以明确诊断,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使得大多数的脊髓室管膜可以被全切。力弱,麻木、感觉迟钝和过敏,疼痛,膀胱直肠功能障碍是临床主要表现,而术后这四项症状都相应改善。结论早期手术是治疗脊髓室管膜最有效的方法,术中超声波和电生理监测,椎板复位能够提高手术疗效。放疗、化疗则作为不能全切肿瘤时的辅助治疗来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脊髓髓内室管膜瘤 显微外科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动脉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4年7月手术夹闭的121例前交通动脉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Hunt-Hess分级0级3例,Ⅰ级20例,Ⅱ级57例,Ⅲ级29例,Ⅳ级12例。按动脉顶指向分类,前交通动脉主要分为5型,向前12例,向下13例,向上49例,向后23例,多方向24例。结果121例138个前交通动脉中,手术成功夹闭135个;2例(3个动脉)手术夹闭困难,行动脉包裹。有12例患者手术夹闭后由于脑积水而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出院时根据GOS评分判断预后:恢复良好101例,中残11例,重残5例,死亡4例(因手术后发生严重脑血管痉挛,顽固性颅内压增高而死亡)。结论夹闭手术对于前交通动脉动脉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入路主要以翼点入路为主,但手术夹闭要结合多种因素个体化对待。

  • 标签: 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显微手术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颅骨海绵状血管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6例原发性颅骨海绵状血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的原发性颅骨海绵状血管为单发,临床症状各异。头颅CT表现为肿瘤呈“日光放射征”改变,周边骨质硬化。头颅MRI示,肿瘤呈T1WI不均匀中-高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手术切除包括肿瘤在内的颅骨及周边硬化颅骨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预后良好。术后病理检查示,病变表现为蜂窝状肿块,由充填有多量血细胞的囊状血管组成。结论原发性颅骨海绵状血管较为罕见,手术治疗效果确实可靠;术后病理检查为其最终确诊的有效手段。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瘤 颅骨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