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辛亥革命前,革命党几乎完全忽略了在国内对共和理论的宣传。袁世凯主张变法救国、君主立宪,但对西方文化政治理论知之甚少。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共和的观念被大汉族主义和种族革命的膨胀性宣传所湮没。孙中山颁布的《临时约法》给袁世凯做了一个因人废法、因人修法的不良示范,袁世凯的智囊们设想的国家体制与治国方略仍然是“开明专制”,袁世凯曾经试图了解共和制的意义,主张效法美法,但他更多地看到的是中国国民素质需要提高的一面,从而淡化了对共和理论和制度的探求。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国体虽变,理念依旧,共和国的大总统袁世凯既不知道共和制国家是个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共和政体优越性在哪里。
简介:在一个荷花池中,第一天荷花开放得很少,第二天开放的数量是第一天的两倍,之后的每一天,荷花都会以前一天两倍的数量开放。如果到第30天,荷花就铺满了整个水池,那么请问:在第几天池塘中的荷花开了一半?可能有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第15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只有到了第29天,池塘的荷花才开一半,而在最后一天荷花才会开满整个池塘。这就是著名的“荷花定律”,也叫“30天定律”。显然,这个定律形象地诠释了“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古语。设想一下,如果人们的目标是走完一百里,那么走完九十里时,也只能算是走了一半。假如在剩下的最后十里路程前懈怠了,没有坚持走到底,必将功败垂成,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因此,一个人无论做事还是做官,都要善始善终,慎终如始,否则前功尽弃,功亏一篑。众所周知,荷花常常被视为清廉的化身,而“荷花定律”所蕴含的廉洁寓意更是值得领导干部警醒和深思。作为领导干部,理应以“荷花定律”为鉴,读懂廉洁寓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认真走好“最后一公里”。
简介:终殷周二代,“中”观念内涵传承者有三:一是“中央——四方”的统治模式;二是“居天下之中”的建都理念;三是“中轴对称”的建筑原则。变革者亦有二:一是刑罚适中原则;二是治国以中正之道。从观念史的视角来看,“中”观念在殷周时期生成演变的轨迹并未表现为王国维所言的“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断裂式的变革,而是表现为传承与变革融为一体。传承使“中”观念源远流长,变革使“中”观念内涵日益丰富。先秦儒家“中道”观,正是在“中”观念传承与变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考察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不仅有助于厘清先秦儒家“中道”观的思想来源,还有利于从观念史的视角来探究殷周制度文化的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