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种不同方式的低位水囊用于晚期妊娠引产致产科感染临床观察.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因产科指征需要在37~41+6周之间终止妊娠的17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Bishop评分≤4分.观察组83例,要求经阴道分娩,将其随机分成4组,予不同的方式进行低位水囊引产;对照组87例,同期自然临产并要求阴道分娩.观察比较不同组间致产科感染的临床指标.结果和结论水囊引产未增加产科感染率;但水囊容积增大及水囊放置时间延长产科感染风险均有增加趋势.关键词低位水囊;引产;产科感染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083-01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水囊助产在产妇阴道分娩中的应用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05月期间在我院产科分娩的1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助产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其中对照组仅应用催产素助产,研究组产妇在此基础上实施水囊助产法,分娩后对两组产妇的生产方式、产后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分娩后,对两组产妇分娩方式进行统计,研究组50例产妇中,阴道分娩例数为42例,占比84%,对照组50例产妇中阴道分娩情况为37例,占比74%,在分娩方式中,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对两组产妇产后不良情况进行统计,其中研究组中发生产后出血1例,宫颈裂伤1例,占比2.0%,对照组中发生产后出血3例,新生儿窒息3例和宫颈裂伤1例,占比14%,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中差异较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产科中即将分娩的产妇实施助产时,可在常规催产素助产的基础上增加水囊助产法,能够适当的提高自然分娩率,缩短分娩时间,临床整体效果较单一催产素更为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构建基于灰阶超声影像组学特征的颈部淋巴瘤预测模型,评价超声影像组学在颈部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胸科医院294例因颈部淋巴结肿大就诊患者的超声图像资料,应用影像组学方法对图像进行特征提取,使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按照7∶3的比例分配到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LASSO)筛选最优特征,应用支持向量机(SVM)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预测模型的性能,并与高年资超声主治医师的诊断相比较,以期评估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294例颈部淋巴结的病理结果:95例为淋巴瘤(其中32例为霍奇金淋巴瘤,63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99例为非淋巴瘤(其中转移性淋巴结34例,淋巴结结核67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98例)。从灰阶超声图像中提取出107个特征,经过预处理及筛选其中5个特征与淋巴瘤显著相关。运用筛选出的5个影像特征构建的预测模型在训练队列及验证队列AUC、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0.835、85.1%、85.7%、85.5%,0.793、82.1%、83.1%、82.8%,高年资超声主治医师诊断颈部淋巴瘤的AUC、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0.714、65.3%、79.9%、75.2%。影像组学预测模型优于高年资超声主治医生诊断(AUC:0.793对0.714,Z=0.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灰阶超声的影像组学特征可以提供更多的淋巴瘤诊断信息,对颈部淋巴瘤的诊断具有良好的效能,其诊断效能优于高年资超声主治医师。
简介:探讨子宫囊性淋巴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临床医师对子宫囊性淋巴管瘤的认识。方法分析1例子宫囊性淋巴管瘤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学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性,45岁,因“间歇性腹部胀痛2年,发现腹部肿块1年余”入院,结合入院相关检查,术前诊断为子宫肌瘤囊性变,行全子宫切除术。病理检查:子宫体前壁可见一囊性肿瘤,囊液呈淡黄色、清亮,囊内壁光滑,囊腔与子宫腔不通;镜下见囊壁内衬一层被覆单层扁平细胞,囊壁平滑肌间见淋巴网状结构,囊腔内见纤维蛋白物及少许淋巴细胞。免疫组化示D2-40阳性、CKpan弱阳性。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囊性淋巴管瘤。术后未行特殊治疗,随访6个月未见异常征象。结论子宫囊性淋巴管瘤少见,临床以阴道不规则流血及盆腔包块多见,影像学无特异性表现,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不升高,治疗以手术为主,确诊需要根据术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简介:摘要11岁女性患儿,因左眼溢泪 2 个月入院,入院诊断为“双泪囊肿瘤”。鼻内镜检查见双侧鼻腔黏膜充血,左侧泪囊处可见膨隆,泪囊处黏膜光滑;鼻窦CT示双侧泪囊占位,有骨质破坏,累及下鼻甲,占位结构界限不清。完善术前准备后,全身麻醉下行内镜下手术治疗,术中见左侧下鼻甲外侧壁有肿瘤浸润,结构不清,质地较硬,行左侧鼻腔外侧壁、泪囊肿瘤切除术。病理回报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建议患儿同时行右侧泪囊肿瘤切除术,患者家属未采纳。患儿术后12 d出院,出院时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卵黄囊瘤(OYST)临床与超声特点,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卵巢卵黄囊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超声表现。结果(1)18例患者平均年龄25.9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中下腹胀、下腹痛、盆腔包块等。术前18例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均高于正常,其中14例血清癌抗原125(CA125)增高。OYST均为单发,其中11例为单纯卵巢卵黄囊瘤,6例为含有卵黄囊成分的卵巢恶性混合型生殖细胞肿瘤,1例为含有卵黄囊瘤、浆液性腺癌及透明细胞癌成分。(2)超声检查见18例患者的肿块最大径线为8~27cm;超声图像示肿块均呈囊实性混合回声,其中以囊性为主10例,实性为主8例;实性部分彩色血流信号中等及以上,血流阻力RI0.25~0.61,平均RI0.45;12例合并盆腹腔积液。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OYST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仍需要结合血清AFP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动脉导管瘤的诊断与鉴别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来我院进行产前超声检查的孕妇9236例,采用Philips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首先行常规二级产前超声筛查,再行四切面筛查与主动脉弓及动脉导管弓切面检查,所有新生儿均随访至出生后6个月,如动脉导管仍有未闭现象,随访时间延长至出生后1年。结果9236例孕妇心脏超声检查11例动脉导管瘤,右心室与左心室比为1.09-1.68,平均(1.31±0.17),最宽>12cm,出生后7d给予超声心动图检查,2例患儿存在较细动脉导管未闭,3个月内复查超声心动图,所有患儿动脉导管均闭合完好。结论产前超声检查能有效地检出胎儿动脉导管瘤,它对晚孕期鉴别诊断胎儿右心扩大的病因有着重要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新生儿胎儿肺间质瘤(fetal lung interstitial tumor,FLIT)1例并文献复习,探讨小儿胸外科医生对FLIT的认识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FLIT患儿的临床资料,同时检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等外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网等中文数据库的相关文献,分析该疾病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临床表现、诊疗和预后情况。结果本例患儿因出生后呼吸急促2 d就诊于当地医院,胸部CT发现右肺上叶巨大占位,转诊至我院,入院考虑为"先天性囊性腺瘤样畸形(congenital cystic adenomatoid malformation,CCAM)"。因生命体征不稳定,急诊行"右上肺叶切除术"。术后病理组织学结合免疫组织化学考虑为胸膜肺母细胞瘤(Ⅰ型);外院病理学检查会诊结果:间叶源性肿瘤,可见核分裂,低度恶性,难以进一步分类。Dicer1的外显子exon24和exon25未见突变。查阅文献资料,复核病理组织学特点,最后诊断为FLIT,未辅助化疗。术后患儿恢复良好,体格生长同正常儿,随访至今无复发。检索文献至2018年11月,总共报道10例,全部经手术治疗(7例肺叶切除+3例肺楔形切除),其中1例辅以长春新碱为基础的化疗。全部病例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FLIT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小婴儿肺部肿瘤,需要小儿胸外科医生充分认识并合理选择诊治方案:在诊断上,需要联合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加以明确;在治疗上,以手术切除为主,不建议辅助化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动脉导管瘤的诊断与鉴别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来我院进行产前超声检查的孕妇11236例,采用GEVOLUSONE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首先行常规二级产前超声筛查,再行四切面筛查与主动脉弓及动脉导管弓切面检查,所有新生儿均随访至出生后6个月,如动脉导管仍有未闭现象,随访时间延长至出生后1年。结果11236例孕妇心脏超声检查11例动脉导管瘤,右心室与左心室比为1.09-1.68,平均(1.31±0.17),最宽>12cm,出生后7d给予超声心动图检查,2例患儿存在较细动脉导管未闭,3个月内复查超声心动图,所有患儿动脉导管均闭合完好。结论产前超声检查能有效地检出胎儿动脉导管瘤,它对晚孕期鉴别诊断胎儿右心扩大的病因有着重要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肝血管瘤的漏误诊原因,提高产前超声对胎儿肝血管瘤的诊断率。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漏误诊的6例肝血管瘤胎儿为研究对象,活产儿追踪随访至出生6~24个月,引产胎儿行尸体解剖。回顾性分析6例漏误诊病例的产前超声扫查方法、声像图特征及妊娠结局。结果产前超声误诊3例:3例产前超声首次发现肿块的时间分别为37+3周、39+5周、37+4周,表现为混合回声肿块,均误诊为肝母细胞瘤。产前超声漏诊3例:1例整个孕期的产前超声检查均未发现,出生后2 d超声发现病灶;1例孕31+6周及37+4周产前超声均未发现,于孕40周超声发现肝血管瘤;1例孕26+6周产前超声检查未发现,孕33周超声怀疑肝内稍低回声区,MRI提示肝血管瘤。6例中2例引产胎儿在家属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行胎儿尸体解剖及病理检查证实为肝毛细血管瘤;4例活产婴儿行增强CT扫描和临床追踪观察证实为肝血管瘤。结论产前超声对胎儿肝脏的检查应采取多角度多切面连续扫查的手法,同时观察肝静脉走行是否有改变及肝周边脏器的位置是否有移位,再进一步分析病灶超声图像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以提高胎儿肝血管瘤的诊断准确性,从而指导临床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