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文章聚焦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根据农民就地转移、就近转移和异地转移等不同途径,对城镇和农村状态下农民的转移决策分别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2011年浙江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就地、就近和异地等转移途径及农民的幸福感变化进行两阶段实证对比,结果表明:通过亲友、同乡及政府组织等社会资本的帮助提高农民就地举家搬迁能力,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在东部迁移农民样本中,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等人力资本较高的农民,偏向于选择就地、就近迁移等途径;与东部迁移样本相比,中西部迁移农民的幸福感提升更多取决于能否在就业城镇获得自由住房,市民化意愿更加强烈。据此,建议充分发挥各基层政府、社会中介组织和亲友同乡的作用,加强有效就业信息提供和针对性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建设,提高农民举家搬迁和市民化的能力,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简介: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就业能力主要是指提高学生终身就业和终身发展的能力。高职工程管理类专业比较注重迎合市场需求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课程设置一般技能训练较多,理论授课方面相对薄弱。学校轻视理论教学给学生将来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很大程度缩小了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工程管理类毕业生多就业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待遇低、工作强度大,职业发展具有局限性,较难往高技术层面提高和发展。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产业升级带来了巨大发展潜力的同时,也带来了长期结构性高失业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应分为思想素质教育板块、专业素质教育板块、创新能力培养板块、身体素质培养板块,它们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