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半隧道、双半弯形隧道和缝线锚钉固定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治疗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58例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36例;年龄12~34岁[(19.6±5.5)岁]。20例采用关节镜下单半隧道固定重建MPFL(单半隧道组),18例采用关节镜下双半弯形隧道固定重建MPFL(双半弯形隧道组),20例采用关节镜下缝线锚钉固定重建MPFL(缝线锚钉组)。比较三组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Tegner活动评分。比较三组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9~39个月[(26.5±9.1)个月]。术后3个月单半隧道组、双半弯形隧道组和缝线锚钉组Lysholm评分分别为(78.4±12.0)分、(88.7±7.5)分、(81.1±9.8)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80.4±14.2)分、(90.9±9.0)分、(83.3±9.1)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均<0.01);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双半弯形隧道组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均<0.05),其余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单半隧道组、双半弯形隧道组和缝线锚钉组IKDC评分分别为(76.7±12.2)分、(78.4±8.9)分、(81.0±8.1)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7.6±15.8)分、(83.2±7.8)分、(82.4±12.4)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均<0.01);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单半隧道组、双半弯形隧道组和缝线锚钉组Tegner评分分别为(4.0±1.2)分、(5.4±1.7)分、(5.3±1.7)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4.1±1.4)分、(5.8±1.8)分、(5.3±2.2)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均<0.01);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半隧道组Tegner评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均<0.05),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单半隧道组、双半弯形隧道组和缝线锚钉组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122.3±6.4)°、(121.7±7.1)°、(123.3±5.7)°,较术后3个月的(117.3±8.0)°、(115.3±7.9)°、(116.8±8.3)°明显恢复(P均<0.0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半隧道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2/20),双半弯形隧道组为5.6%(1/18),缝线锚钉组为25.0%(5/20)(P>0.05)。结论单半隧道、双半弯形隧道和缝线锚钉固定重建MPFL治疗髌骨脱位均可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但双半弯形隧道固定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膝关节镜手术中使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腘窝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90例患者,按照抽签法,分成对比组、实验组,各45例。对比麻醉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相比于对比组,实验组的操作时间更长、感觉阻滞和维持时间更长、运动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更长(t=4.906/12.720/23.321/14.599/4.348,P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在四肢难治性创面治疗中股前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与传统方法修复效果。方法:80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收治的四肢难治性创面患者,时间为2020年9月~2022年9月,随机数字表分将患者分为应用骨搬移术的传统组和应用股前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的研究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二次修复手术率明显低于传统组(P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止血带对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股四头肌形态及硬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8月至2021年6月诊断为原发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单侧、初次TKA的80例患者纳入研究。采用区组随机化的方法分为止血带组和非止血带组,每组各40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股四头肌厚度、硬度及大腿周径的差异。结果止血带组男11例,女29例,年龄(69.1±5.1)岁;非止血带组男9例,女31例,年龄(67.4±5.3)岁。两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股四头肌厚度、硬度以及大腿周径[x¯±s或M(Q1,Q3)]分别为(2.76±0.69)cm、25.20(17.83,32.90)m/s、54.00(51.13,56.00)cm。止血带组与非止血带组患者中术后股四头肌厚度分别为(2.78±0.76)cm、(2.73±0.61)cm,术后股四头肌硬度[M(Q1,Q3)]分别为24.00(17.15,33.13)m/s、25.20(18.68,32.85)m/s,术后大腿周径[M(Q1,Q3)]分别为54.00(49.75,55.00)cm、54.50(52.13,57.53)cm,上述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KA术中应用止血带对术后股四头肌的形态及硬度无显著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联合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植入与普通球囊(plain old balloon angioplasty,POBA)联合BMS植入治疗股腘动脉泛大西洋协作组(TASC)D级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以TASC D级股腘病变为标准纳入的接受DCB联合BMS植入及POBA联合BMS植入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观察其通畅率、免于靶血管再干预率和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共纳入115例符合股腘动脉TASC D级病变的患者,共120条患肢,平均闭塞长度(29.1±6.5)mm。DCB联合BMS组36例,37条患肢,POBA联合BMS组79例,83条患肢。中位随访时间18.1个月。两组术后3个月(89.2%比86.7%)、9个月(86.4%比76.9%)、1年(66.8%比70.9%)及2年(63.1%比56.9%)的一期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靶血管再干预率(FCD-TLR)术后3个月(100%比95.1%)、9个月(94.3%比82.3%)、1年(78.5%比80.6%)、2年(74.1%比68.9%)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69)。结论对于股腘TASC D级病变,相较于POBA联合BMS,DCB联合BMS的获益仍不明确。
简介:摘 要:2015年暴风股票直接以32个涨停板的神话将其市值拉到了视频播放行业的前端。然而好景不长,2019年,版权收购的失败以及其内幕曝光给了暴风集团最后一击。本文以暴风集团为例,研究其股份突涨暴跌的原因,针对其能否走出困境再登珠峰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更深一步透析股市现存的潜在风险及影响股票变化的重要因素。通过研究公司治理结构和商业生态圈的现状,有助于规避内控不合理和市场信息分析不全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对股票市场的变动情况及影响股价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上市公司进行合理的决策,且有助于投资者进行更准确的判断;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引发我们对目前的金融市场现状及市场机制的深入思考和反省。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股动脉入路和桡动脉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合并CTO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0例)与B组(40例)。A组采用桡动脉入路PCI术,B组采用股动脉入路PCI术。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围术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心功能水平[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总有效率(95.00%,38/40)与B组(87.50%,35/40)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穿刺时间及X线暴露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住院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少于B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LVEDD、LVEF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2.50%,1/40)低于B组(20.00%,8/40),P<0.05。结论与股动脉入路比较,桡动脉入路PCI术应用于老年冠心病合并CTO患者,临床效果及围术期情况更理想,可加快患者术后恢复,改善心功能,并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d-LCFA)为蒂的分叶-嵌合穿支皮瓣修复足踝多部位的复合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2月至2021年3月,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手外科共收治6例足踝多部位缺损伤患者,软组织缺损面积14.0 cm×9.0 cm~28.0 cm×9.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15.0 cm×10.0 cm~29.0 cm×10.0 cm,创面均骨外露且合并不同程度感染。一期创面清创后使用VSD持续灌洗引流,二期行d-LCFA分叶-嵌合穿支皮瓣覆盖缺损创面。术后门诊定期随访患者皮瓣颜色、质地及感觉恢复情况。结果全部皮瓣均顺利成活,无血管危象,术后随访10~12个月,未发现感染病灶复发,皮瓣无色素沉着,质地柔软,外形不臃肿,耐磨性好,按照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制定的手感觉功能评定标准,恢复部分痛觉与触觉(达S1~S2)。结论d-LCFA分叶-嵌合穿支皮瓣只需吻合1组血管蒂,既可同时覆盖多部位不同深度的创面,又能抗感染,是修复足踝多部位复合组织缺损伤的较理想皮瓣。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Flow-through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或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MSAPF)一期修复足部Gustilo Ⅲ C型损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7月至2021年6月,在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足踝外科治疗的足部Gustilo Ⅲ C型损伤患者共8例,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25~62(45.88±12.96)岁。根据创面大小、血管缺损长度及口径选择Flow-through ALTPF或Flow-through MSAPF修复足部创面,其中6例行游离Flow-through ALTPF修复,2例行游离Flow-through MSAPF修复,皮瓣切取面积9 cm×5 cm~22 cm×8 cm[(115.00±46.16) cm2],血管桥接长度6~12(8.75±2.50) cm。所有患者均获得门诊随访,记录皮瓣外观、患肢血运、骨折脱位愈合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应用Maryland评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8例患者皮瓣均成活,受区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22(12.25±5.39)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良好,质地柔软,患肢血运良好,桥接血管通畅,骨折和脱位均愈合,足部外形及功能恢复较满意。足部Maryland功能评分:优3例,良4例,可1例。结论临床可以根据创面大小、血管缺损长度及口径选择运用Flow-through ALTPF或Flow-through MSAPF急诊一期修复足部Gustilo Ⅲ C型损伤创面,后期患肢功能恢复满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联合带蒂背阔肌皮瓣移植用于肩部巨大肿瘤切除术后功能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采用带蒂背阔肌皮瓣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组合移植修复肩部肿瘤术后大面积复杂缺损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1.7岁(范围:29~56岁)。滑膜肉瘤2例,叶状细胞肉瘤2例,脂肪肉瘤1例,纤维肉瘤1例。患者病程6~24个月,此次术前已接受肿瘤切除术1~5次。患者术中全部采用带蒂背阔肌皮瓣联合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组合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同时重建三角肌功能。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肌皮瓣状态、并发症情况、上肢外观和功能情况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截至2021年12月,6例患者平均随访21.6个月(范围:12~36个月),术后所有肌皮瓣均存活,未见严重并发症,未见肿瘤复发。肌皮瓣重建肩部轮廓外观满意。术后3个月通过神经肌电图检查,确认股外侧肌的神经再支配功能均明显恢复。末次随访时,3例患者肩关节功能为轻度受限,2例为中度受限,1例为重度受限。所有患者自诉肩部不适感较术前明显改善,均对外观及功能恢复结果满意。结论联合肌皮瓣移植可较好完成肩部巨大肿瘤切除后遗留的创面修复,减少肿瘤复发,同时重建肩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供区保护理念的游离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在头部电烧伤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5月—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头皮巨大缺损伴颅骨外露的电烧伤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1~57(39±13)岁,全身多处伴深Ⅱ~Ⅳ度电烧伤,烧伤总面积为5%~14%体表总面积。患者头皮烧伤受损部位中,后枕部1例、顶枕部2例、颞顶部4例、额颞部1例;扩创后缺损面积为10 cm×9 cm~16 cm×14 cm,游离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切取面积为22 cm×6 cm~30 cm×9 cm。皮瓣的动静脉与受区颞浅动静脉或面动静脉吻合,皮瓣另一条静脉与受区浅表静脉吻合。皮瓣供区间断分层减张缝合。术后观察患者皮瓣成活情况、供区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观察患者皮瓣外观,供瓣区愈合质量、是否有远期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8例患者术后皮瓣完全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供区愈合良好,未见骨筋膜隔室综合征发生。7例患者随访3~12个月,1例失访。随访患者头部皮瓣外形良好,但存在秃发;供区可见线性瘢痕,位置隐蔽,感觉及运动功能与对侧无明显差异,未见肌疝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游离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对头皮巨大缺损伴颅骨外露的头部电烧伤创面的早期修复具有较好临床效果,同时供区可以直接拉拢缝合,大大减少了对供区的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指导下徒手压迫法和/或凝血酶注射法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S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3年1月至2022年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24例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后出现PSA的患者,男11例,女13例,年龄(61.6±7.1)岁,年龄范围为41~69岁,所有患者行超声指导下徒手压迫治疗,3次无效者行瘤体内凝血酶注射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关闭瘤腔,未出现并发症,1个月后复查超声无复发。其中行超声引导下徒手压迫者22例(1次压迫封闭瘤腔者15例,2次压迫封闭瘤腔者5例,3次压迫封闭瘤腔者2例),徒手压迫失败后行凝血酶注射者2例。结论患者发生PSA后,超声指导下徒手压迫和/或结合凝血酶注射治疗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中膝周肌瓣构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术后人工血管闭塞后膝下血供的代偿作用。方法回顾性描述性研究。选取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6月—2020年7月ASO患者31例,其中男22例、女9例,年龄52~87(72.3±3.6)岁。均为单侧肢体病变,左侧14例、右侧17例,Rutherford分期3级以上,踝肱指数(ABI)为0.32±0.13。均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治疗,术中将离断的腓肠肌内侧头与同侧的半膜肌、半腱肌及缝匠肌瓦合叠加缝合,以膝周肌瓣构建侧支血管。术后,在超声检查人工血管闭塞(无血流信号)后,观察患者肢体缺血情况,同时观察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后ABI;出院时按照Rutherford标准评价患者手术疗效;随访期间观察并统计患者截肢率,观察成功保肢患者的生活状态。结果31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围术期死亡患者。术后1周ABI为0.58±0.19,高于术前的0.32±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P=0.002)。出院时手术疗效评价:显著有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恶化2例。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24.6个月。患者在人工血管闭塞后,下肢虽有一过性疼痛、发凉等缺血症状,但经抗凝治疗症状缓解。术后2、24个月分别有1例患者死于心肌梗死,术后3年1例死于脑梗死,生前均无下肢静息痛症状,可作室内活动;2例因股深动脉多节段闭塞、膝下组织血供不足,分别于术后6、15个月行截肢术,余26例患者成功保肢,随访6个月~5年,均无需行临床再干预,均无静息痛。结论股腘动脉旁路术治疗的ASO患者,采用腓肠肌肌瓣在膝周构建侧支血管,在人工血管闭塞后,下肢缺血无明显加重,说明肌瓣构建对缓解患者膝下肢体缺血状态有一定的作用。
简介:【摘要】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基础,加强企业党建工作是企业良好运转的重要保障。但当前,一些企业还存在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和党建和生产经营“两张皮”的问题,阻碍了企业健康长远发展。对此,企业要高度重视,加强思想教育,完善制度体系,创新方式方法,为企业党建夯实基础、筑牢根基,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