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一线接受生物化疗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情况,探索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20年间南京鼓楼医院一线治疗接受生物化疗的30例晚期黑色素瘤患者资料。30例均采用替莫唑胺或达卡巴嗪联合顺铂方案的化疗,并序贯IL-2、GM-CSF和IFN-α细胞因子治疗。总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信息,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例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15例稳定,9例进展。客观缓解率20%,疾病控制率7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4.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13.0个月。脑转移(P=0.003)、肺转移(P=0.007)、高乳酸脱氢酶水平(P=0.000 2)和BRAF突变(P=0.001)为一线接受生物化疗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预后不良因素。STMN1突变为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生物化疗的无进展生存的不良预后因子(P=0.002), MYC突变为总生存的不良预后因子(P=0.001)。结论对于不适合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的黑色素瘤患者,生物化疗将是一种有价值的治疗选择。而脑转移、肺转移、高乳酸脱氢酶水平、BRAF突变是一线接受生物化疗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低磷饮食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钙磷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中心规律血液透析且并发高磷血症的尿毒症患者80例,在原有的治疗MHD患者钙磷代谢紊乱的基础上进行低磷饮食,观察周期为2月,观察低磷饮食前后的钙磷代谢指标如血钙(Ca)、血磷(P)、钙磷乘积(Ca×P)、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及营养指标如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的变化。结果通过对MHD患者进行低磷饮食,其血磷水平、钙磷乘积水平均较教育干预前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Ca、iPTH、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较干预前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MHD患者进行低磷饮食,可改善其钙磷水平,调节钙磷代谢紊乱,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便携式吸痰包对呼吸科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呼吸科患者50例,将其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25例,使用常规吸痰备物)和试验组(25例,使用便携式吸痰包),对两组的护理管理质量进行收集和分析对比。结果:试验组的血氧饱和度提升速度快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便携式吸痰包在对呼吸科进行护理管理时,可以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进行吸痰操作,有较高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核磁共振水脂分离技术快速定量眼外肌的脂肪含量,探索其评估甲状腺相关眼病的临床价值。方法连续收集自2017年11月至2019年7月在本院初诊的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66例,共129例患眼。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眼部评估等数据,以一侧患眼炎症受累最严重的眼外肌脂肪分数(fat fraction,FF)为FFmax,一侧眶部四眼外肌平均FF为FFmean。比较疾病严重程度和活动度组间FF差异,分析FF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随访对比患眼治疗前后的眼外肌FF改变。结果FFmax和FFmean在轻度组显著高于中重度组与威胁视力组,男性患眼中非活动组的FFmax与FFmean高于活动组患眼,病程分组间均存在差异(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二者与病程呈正相关,与疾病活动度、疾病严重程度等均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治疗后的FFmean和FFmax较治疗前有升高趋势(34.03%±6.75%对32.26%±6.06%,P=0.040;33.43%±9.44%对29.04%±8.45%,P=0.006)。结论FF可快速、客观定量患者眼外肌的脂肪含量,为病情评估提供一个新的参考指标。
简介:摘要髓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在肿瘤微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免疫抑制作用。肿瘤细胞可通过外泌体参与调控MDSCs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功能,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肿瘤来源的外泌体(tumor-derived exosomes,TEXs)在肿瘤微环境中可以通过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信息传递等过程来促进MDSCs的发育和提高其免疫抑制功能。同时TEXs的miRNA也会转移到受体细胞通过诱导靶基因的负性调控作用从而抑制MDSCs的免疫抑制功能。本篇综述将介绍TEXs对MDSCs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孕期护理干预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母婴围产期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11—2022.11期间在我院收治的ICP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孕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母婴围产期结局。结果:观察组的母婴围产期结局比对照组更好,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ICP患者经过孕期护理干预后,母婴围产期结局显著较好,临床可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个体化饮食指导对单纯性肥胖患者减重及体重维持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10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个体化营养指导(INT)组与常规营养干预(CNI)组,中途12例退出,最终纳入INT组48例,CNI组40例。治疗过程分为干预期、过渡期、维持期。两组干预期均采用低热量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比20%~30%,脂肪供能占比35%~40%,蛋白质供能占比30%~35%)干预3个月,随后经过1个月过渡期(介于干预期与维持期之间),逐渐过渡至维持期采取平衡膳食模式(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比55%~60%,蛋白质供能占比15%~20%,脂肪供能占比≤30%),观察12个月。两组患者运动强度、饮食要求及随访频率一致。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的饮食行为评分、体重达标率,采用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Spearman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NT组和CNI组患者间干预开始前(0个月)饮食行为评分分别为(3.92±1.13)、(3.88±0.9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组维持期开始时(4个月)和维持期结束时(16个月)的评分分别为(7.81±0.67)、(7.00±1.11)分,高于CNI组的(7.13±1.22)、(4.68±1.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CNI组相比,INT组患者干预期结束时(分别为15.0%和9.2%)、维持期开始时(分别为14.2%和8.4%)及维持期结束时(分别为11.3%和2.6%)体重变化程度均高于CN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CNI组相比,维持期结束时INT组体重下降5%达标率(分别为20.0%和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个体化营养指导可能有助于患者进一步减轻体重,并预防患者体重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