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像鉴别诊断。方法报道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诊断的1例表现为多发脑内微出血的中枢神经系统IVLBCL患者,对其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的复习。结果患者为31岁女性,主要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头颅磁共振成像示双侧大脑半球及右侧小脑半球脑白质区多发斑片状病灶,T1WI及弥散加权成像呈低信号,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示病灶呈小片状强化。磁敏感加权成像示双侧大脑半球皮质及皮质下多发片状低信号,以皮质下为著。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未见异常,磁共振静脉造影示左侧横窦发育不全;磁共振波谱示N-乙酰基天冬氨酸峰降低,胆碱峰升高,有倒置的脂质双峰。经激素治疗后,颅内病灶的范围明显缩小。但激素停用1周后再次复发,且颅内病变范围较前增多、增大。病理学检查示脑组织内散在多发的微小出血灶及水肿。脑内及脑膜表面的小血管内可见大量异型的单个核细胞聚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CD20、CD79α、B细胞淋巴瘤(BCL)-2、BCL-6、髓细胞增生原癌基因(C-myc)、多发性骨髓瘤原癌基因-1(MUM-1)表达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70%。Epstein-Barr病毒编码的小mRNA、CD3、CD10、角蛋白、CD138等表达呈阴性,确诊IVLBCL。结论IVLBCL是临床罕见病,病情进展迅速,预后极差,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关键。活体组织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随机皮肤活组织检查或许能帮助早期诊断IVLBCL。对影像学表现为多发脑内微出血的患者来说,鉴别诊断除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及脑淀粉样血管病等常见病因外,要考虑到IVLBCL的可能。
简介:摘要:深度学习亦称深层学习,最早在1976年由马顿和赛尔乔相对于浅层学习概念而提出,并于2005年由黎加厚教授团队引入我国。深度学习因强调对学习内容积极主动的理解、联系和结构的建立、基本原理的追求、相关证据的权衡、批判反思和应用,能培养胜任21世纪工作和生活所需能力的学习者而日益受到重视,已成为了当今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外研究者发现众多教学策略均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但究竟这些策略是如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仍不十分清楚。随后,Ottmar等的研究发现,学生深度学习的促进与教师提供的深度学习机会密切相关。本研究拟基于深度学习机会的相关理论,探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学生深度学习机会的创设策略,以为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亚历山大病Ⅱ型的临床特征、神经影像学表现及基因检测结果。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8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3例亚历山大病Ⅱ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患者均为中老年男性,隐匿起病,首发症状均为单下肢或双下肢无力,逐渐出现头晕、言语不清、吞咽困难、排尿困难、便秘、排汗异常及体位性低血压等症状,且症状呈进行性加重。3例患者在早期曾被误诊(分别被误诊为关节腔积液病、脑血管病、酒精中毒),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幕上白质病变轻,仅表现为侧脑室周围非特异性脑白质异常信号,延髓及上颈髓萎缩明显,呈“蝌蚪征”,有较高的提示价值。基因检测结果均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基因单一杂合突变,且均为已报道的致病突变,分别为外显子6的c.1091C>T (p.A364V)杂合突变、外显子4的c.722C>T (p.R258C) 杂合突变和外显子1的c.197G>A (p.R66Q)杂合突变。结论亚历山大病Ⅱ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大部分为杂合点突变,少数为缺失突变。对于同时或逐渐出现头晕、球麻痹、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脑干受累表现的患者,颅脑MRI显示幕上脑白质改变、延髓及上颈髓萎缩明显时,应考虑亚历山大病Ⅱ型可能。
简介:摘要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从孩子呀呀学语就应该着手,给孩子创造多听、多说、多看、多摸的机会。学校与家庭要密切配合,正确地引导和挖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