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机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T细胞)水平的变化情况和变化意义。方法在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之间展开本次研究,选择对应时间段内40例白血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时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其实施机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分析其相关水平的临床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治疗后均有所改善,但是和对照组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机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会出现变化,对其恢复的评估可起到参考作用,因此具有重要检测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前后艾滋病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T与CD4+/CD8+水平。方法随机抽取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共有40例作为研究组,全部患者均给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同时选取健康者共有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T与CD4+/CD8+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T与CD4+/CD8+水平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T与CD4+/CD8+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随时间延长逐渐增长。结论经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艾滋病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T与CD4+/CD8+水平能有效改善,逐渐恢复患者的免疫功能。
简介:目的:探讨恶性肿1瘤患者接受伽玛刀治疗前后其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变化。方法:我们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恶性肿瘤患者伽玛刀术前及术后7~10天,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变化。结果:恶性肿瘤患者伽玛刀术前及术后7~10天,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28.55±5.2%,28.35±4.18%,没有明显差异。结论:伽玛刀术后7~10天,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节性T细胞的比例没有明显变化,提示伽玛刀对肿瘤治疗早期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没有明显改变。
简介:目的:探讨过敏性哮喘患者嗜碱粒细胞激活后其CD63和CD203c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过敏性哮喘(哮喘组)、非过敏性哮喘患者(非过敏性哮喘组)及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血嗜碱性粒细胞中CD63和CD203c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以CD123和人类白细胞抗原DR联合设门,可观察到外周血中的嗜碱性粒细胞。与非过敏性哮喘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过敏性哮喘组患者的血嗜碱粒细胞CD63荧光强度显著增加(P〈0.01)。经粉尘螨刺激后,与刺激前对照、非过敏性哮喘者及正常对照者比较,过敏性哮喘患者的血嗜碱粒细胞CD203c和CD63荧光强度均显著增加(P〈0.01)。嗜碱粒细胞CD203c、CD63表达程度与皮试结果及特异性IgE水平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嗜碱粒细胞活化试验的曲线下面积为0.923,高于特异性IgE的曲线下面积(0.876)。结论: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63表达来确定活化嗜碱粒细胞是诊断过敏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体外检测方法。
简介:目的:对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肿瘤细胞和微环境病理学特征进行全面认识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AITL和20例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NOS)病理学资料,并以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作为对照。运用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分析肿瘤细胞形态学特点、滤泡辅助T细胞(TFH)相关抗原表达情况,观察微环境中血管、滤泡树突状细胞(FDC)、巨噬细胞、B免疫母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的增生情况,同时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EB病毒。结果:19例(95%)AITL和6例(30%)PTCL-NOS肿瘤细胞核多为圆形或卵圆形,1例(5%)AITL和14例PTCL-NOS常见肿瘤细胞核扭曲或折叠;16例(80%)AITL出现透明细胞,所有PTCL-NOS病例未见透明细胞;20例AITL表达CD10、Bcl-6、CXCL13和PD-1分别为11例(55%)、16例(80%)、17例(85%)和20例(100%),共表达≥3项的有90%(18例),共表达≥2项的占100%(20例)。20例PTCL-NOS表达CD10、Bcl-6、CXCL13和PD-1分别为0例、2例(10%)、2例(10%)和4例(20%),共表达≥3项的占5%(1例),共表达≥2项占20%(4例)。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20例AITL和20例PTCT-NOS出现杂乱增生FDC网的分别为19例(95%)和1例(5%);血管内皮肿胀分别为20例(100%)和4例(20%);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分别为15例(75%)和5例(25%);血管密度(MVD)平均值分别为45.93和29.28;肥大细胞平均数分别为14个/10HPF和5个/10HPF;EB病毒(EBV)感染分别为10例(50%)和4例(20%)。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TL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及微环境各项特征有助于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少数PTCL-NOS表达TFH相关抗原提示TFH肿瘤谱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D123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RD监测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7-2018年在我院入住的89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以及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研究组为89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对照组为20例健康的志愿者。对比两组中CD123的表达情况,对研究组治疗后进行白血病MRD检测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CD123表达率远远大于对照组健康志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在研究组的89例患者中,有22例患者在进行治疗缓解后复发了,相对于未复发的67例患者,复发的患者的CD123表达率同样远远大于未复发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D123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中广泛表达,是影响患者首次诱导完全缓解以及中位总生存的独立危险的因素,对评估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MRD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沈阳市三所三级医院HIV抗体阳性患者CD4+与CD8+数量之间的关系,分析HIV感染患者T淋巴细胞与白细胞的关联。方法将HIV抗体确证实验结果为阳性的患者的全血标本分别用流式细胞仪和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进行CD4+与CD8+T淋巴细胞检测和白细胞数量检测,根据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的大小将检测结果进行分组,并将CD4+与CD8+的比值和白细胞的数值分组进行Spearman秩和相关分析,研究CD4+与CD8+T淋巴细胞的比值和白细胞数值的相关性。结果三组分组数据提示CD4+与CD8+T淋巴细胞数的比值和WBC数量两变量间有相关性,且为正相关。结论白细胞数量与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成正相关,白细胞减低可更简单直观的作为HIV感染患者的监测和判断免疫功能的指标。
简介:目的:探讨黄芩苷对T细胞淋巴瘤细胞的诱导调亡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黄芩苷处理白血病细胞株Jurkat,3-(4,5-二甲基噻唑)-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细胞甩片瑞氏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蛋白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caspase-8、caspase-9及AKT/ERK-MYC信号通路的表达,并用Calcusyn软件分析其与阿霉素、环磷酰胺联合使用的药效。结果:黄芩苷作用于Jurkat细胞48h后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4.32±1.01)μg/mL,且其生长抑制作用呈药物浓度-时间依赖性。黄芩苷组细胞呈现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百分比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呈药物浓度依赖性,而这种作用可被pan-caspase抑制剂ZVAD-FMK逆转。黄芩苷作用于Jurkat细胞48h后,活化剪切型caspase-3、caspase-8、caspase-9表达均上调,AKT/ERK-MYC通路被抑制。此外,黄芩苷与阿霉素联合使用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结论:黄芩苷可有效抑制T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诱导内源性和外源性凋亡,抑制AKT/ERK-MYC信号通路,并与阿霉素有显著的协同效应,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简介:2001年WH0出版的“造血和淋巴组织系统肿瘤分类”将自然杀伤(NK)细胞肿瘤分为3种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NK/Tcelllymphoma,NKTCL)、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其中,前两者为成熟NK细胞起源.后者属前体性NK细胞肿瘤。但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目前已发现后者其实起源于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DC),而非EB病毒(EBV)相关且表达CD4、CD56、CD123及BRCA-2等pDC表型的非NK细胞肿瘤。结外NKTCL是最多见的NK细胞肿瘤.本文对NKTCL的临床病理学及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对涂阴肺结核中采用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与探究。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0月-2017年12月期间接收治疗的134例肺结核病患者纳入观察组,其中涂阴肺结核74例,涂阳肺结核60例;对照120例非结核组为非结核性肺部感染患者。两组患者都采用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方式,并对两组患者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灵敏度、特异度进行观察与探究。结果肺结核组总阳性率94.0%(126/134),而非结核组的阳性率为27.5%(33/120)对比两组数据,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1);另外,涂阴组阳性率91.9%(68/74),涂阳组阳性率96.7%(58/6o),组间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肺结核病患者采用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方式,具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而且灵敏度、特异度也十分显著,有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简介: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病人恢复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ll例SARS恢复期病人及32例正常人群外周血T细胞亚群进行了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ARS病人恢复期外周血CD3^+、CD3^+CD4^+CD8^-、CD3^-CD4^-CD8^+细胞绝对数及CD3^+、CD3^+CD4^+CD8^-、CD3^+CD4^-CD8^+细胞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CD4^+CD45RA^+、CD4^+CD29^+细胞亚群稍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无显著性意义;CD8^+CD28^+(特异性杀伤T细胞)百分比为2l.3%,明显高于对照组12.4%,而CD8^+CD28^-(T抑制细胞,Ts)细胞为8.74%,低于正常对照组17.8%,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结论SARS病人恢复期T细胞亚群是异常的。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诊断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择取我院感染科在近期接诊的37例患者组成A组,另择取同期接诊并明确诊断为肺结核的36例患者组成B组,对全部患者进行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皮肤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和痰液或肺泡灌洗涂片,比较各类检查结果。结果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皮肤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率比较显示,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的阳性率也明显高于其他检查。结论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诊断手段,应用该种诊断对肺结核进行诊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应用流式细胞仪对12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及40例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并比较各组的差异。结果恶性血液病组的CD3+、CD4+、CD4+/CD8+、CD3+CD16+CD56+T淋巴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CD8+T淋巴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组、CL组、LM组和MM组的CD3+、CD4+、CD4+/CD8+、CD3+CD16+CD56+T淋巴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CD8+T淋巴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失衡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抗肿瘤能力减弱,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可以为恶性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效果及其应用价值。方法从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胸膜炎患者中选取诊断为结核性及非结核性胸膜炎的患者各25人,是为结核性胸膜炎组和非结核性胸膜炎组。分别对他们实行TB,T-SPOT及ADA检验,将患者的TB,T-SPOT及ADA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TB,T-SPOT及ADA的敏感性分别为91.7%,86.5%,70.7%,TB,T-SPOT敏感度比ADA检验的敏感度高,据分析TB,T-SPOT与ADA敏感度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与结核性抗体敏感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B,T-SPOT诊断结核性胸膜炎较一般方式更精准,对结核性胸膜炎早期的诊断很有帮助,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应用价值很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XpertMTB/RIF联合T细胞斑点试验用于检测涂阴肺结核的价值。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传染科怀疑为肺结核痰涂片阴性的对象274例,均进行XpertMTB/RIF联合T细胞斑点试验。结果涂阴肺结核204例、非结核72例。血清T‐SPOT.TB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分别为70.59%、83.33%、92.31%、50.00%、73.91%,XpertMTB/RIF则为70.10%、95.83%%、97.95%%、53.08%%、76.81%%,联合则为80.39%、90.28%、95.91%、61.90%、82.97%。联合诊断灵敏度与阴性预测值、符合率高于XpertMTB/RIF,血清T‐SPOT.TB特异度低于XpertMTB/RIF、联合,血清T‐SPOT.TB阴性预测值低于联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pertMTB/RIF联合T细胞斑点试验用于检测涂阴肺结核并不能明显提高诊断的效用,但可以弥补两种技术单独使用的缺陷。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阿法替尼(Afatinib)对T24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Afatinib(0,1,5,10,20umol/L)作用T24细胞,用噻唑蓝(MTT)法研究Afatinib对T24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Afatinib对人膀胱癌T24细胞凋亡的影响;用Transwell实验研究Afatinib对T24细胞的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Afatinib对膀胱癌T24细胞的增殖能力有着抑制作用;对T24细胞有着促进凋亡的作用,Afatinib对膀胱癌T24细胞的侵袭能力有着抑制的作用。结论Afatinib抑制了T24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促进了T24细胞的凋亡。
简介:目的探讨微波热疗联合放疗前后鼻咽癌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预后价值。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20例非癌病人及30例鼻咽癌患者微波热疗联合放疗前后T细胞亚群。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鼻咽癌病人外周血CD3^+CD4^+细胞百分率及CD8^+CD28^+细胞百分率降低(P<0.01),CD3^+CD8^+细胞和CD8^+,CD28^-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P<0.;01),CD4/CD8比值降低(P<0.01)。微波热疗联合放疗后1个月上述结果进一步恶,且与病人的存活期限有明显关系。结论微波热疗联合放射治疗前后病人的T细胞亚群是紊乱的,免疫功能受抑制,T细胞亚群的检测对热,放疗后病人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手术效果及对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6月~2017年9月住院治疗的80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开腹手术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反映术后恢复情况的各项指标及调节性T细胞术前术后的变化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腹腔镜组的CD4+、CD4+/CD8+水平术后3d、术后7d较术后1d逐渐升高,术后7d接近术前水平,而对照组CD4+、CD4+/CD8+术后3d、术后7d与术后1d基本一致,未见明显变化,且分别显著低于腹腔镜组(P<0.05)。腹腔镜组术中失血量较少,显著少于对照组,腹腔镜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肛门排气时间快,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P<0.05)。腹腔镜组的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5.0%vs30.0%,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手术效果确切,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且通过对患者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证实该手术方法对患者的机体的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值得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