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积极语用是表达主体基于独立人格和自由思维而以个性言说、独立评论和审美表达等为形式特征因而富于创造活力的主动完整的表现性言语行为,消极语用是一种机械认知、单向接受从而趋同外化、共性输出的被动狭隘的复述性言语行为。由消极语用到积极语用是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语用风格的转换。积极语用观依托思想开放、文化多元的时代发展的大背景,汲取了"超越论""创新说"等新教育理论、"表现性目标"等西方新课程理论、当代积极心理学和时间美学等诸多思想精华而发展起来。积极语用观包含了多维度基本内容,即基于表达动机的"自觉语用",以"思"为中枢、以"听""读""视"为输入、以"说""写""评"为输出且互为有机循环的"全语用",从言语内容到言语形式洋溢着主体个性活力的"深度语用"(表现性语用)。积极语用理论视角的顺时确立,为中国母语教育的思维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了一种坚实的学理支撑,为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乃至母语教师素养的完善和更新输入鲜活的思想养料,进而催生母语教育多元、个性化和开放的一系列实践性探索。这种实践性探索将打造出未来公民以"表达力"和"表现力"为内核的活力汉语,最终转化并汇聚成象征青春中国的空前的文化创造力。
简介:摘要小学语文是教育学生识字解疑等最初阶段,是培养社会新型人才的启蒙阶段,是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开始,所以,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随着“语用教育观”的提出,我国很多教师都试图将其使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很难做到正确将语用教育观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对此本文通过分析“积极语用教育观”与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观”之间的差异、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积极语用教育观等问题,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完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积极语用”是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识字、阅读,从而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要开展有深度和创意的语用教学,并积极使用它。
简介:认知语用学是在认知科学及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框架内,对语言使用的语用知识系统、交际语境中语言的心理结构和认知过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认知语用学这一术语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使用,但Kasher(1989)认为,语用的认知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已开始。早期语用的认知研究主要局限于理性原则(Rationalityprinciple)、关联理论(Sperber&Wilson1986,1995)、参照的认知语用分析(Ariel1990,1994)、语用习得的语言与心理研究(Carroll1986)、言语理解与产生(Clark1979)、语言使用的神经心理分析(Gardneretal.1983)等。特别是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西方语用学界曾引起过巨大的反响。有人认为,正是以关联理论为中心的语用学才被称为认知语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