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雷奈酸锶对地塞米松诱导骨质疏松大鼠的作用。方法2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骨质疏松模型组、雷奈酸锶药物干预组。造模6周后,考察骨密度和骨矿物含量以及血清学指标。结果模型组的骨密度和骨矿物含量比正常组明显减低(P<0.01),经雷奈酸锶药物干预,骨密度和骨矿物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相比,血清IL-8、BALP、TRACP5b明显升高(P<0.05,P<0.01),OCN明显降低(P<0.01),雷奈酸锶干预组可以显著改善上述指标(P<0.05,P<0.01。结论雷奈酸锶可提高骨密度和骨矿物含量,同时改善多项血清指标,对激素性骨质疏松有一定预防作用。
简介:目的:建立SD大鼠胫骨牵张模型,研究Wnt/β-catenin通路在大鼠胫骨牵张成骨中的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胫骨牵张模型,以0.15mm/12h的速率延长胫骨。实验组大鼠牵张期每天在牵张间隙注射rrDkk1(recombinantratDkk1,25μg/kg),稳定期每3d注射1次。对照组大鼠相同时间接受相同剂量生理盐水注射。于牵张第1、3、6、12天和稳定期第10天获取牵张骨痂标本,进行实时定量荧光PCR、Western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稳定期6周后获取牵张骨痂标本,进行X线检测、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显微CT和组织学检测。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中,多种Wnt配体、辅因子、受体和抗体在牵张骨痂区广泛表达。并在牵张期表达上调。实验组在rrDkk1作用下,这些因子中大部分mRNA和蛋白质水平表达显著下调(P〈0.05)。组织学和显微CT检查显示。rrDkk1组的牵张愈合区无成熟的骨愈合。结论:Wnt/β-catenin通路参与了牵张成骨全过程,临床进行牵张成骨术时应避免Wnt/β-catenin通路受到抑制。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大量阿伐他汀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心肌保护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在2010年2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80例采用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别给予大剂量阿伐他汀(观察组,n=40)或常规剂量阿伐他汀(对照组,n=40),然后分析两组患者的CK-MB、cTnⅠ、sVCAM-1、sICAM-1以及BNP变化。结果溶栓后24小时观察组患者的CK-MB、cTnⅠ、sVCAM-1和sICAM-1水平均显著地低于对照患者。溶栓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cTnⅠ、sVCAM-1、sICAM-1以及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并且观察组患者的溶栓后2小时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治疗后6个月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都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大量阿伐他汀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保护心肌作用更明显,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30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对照组,同期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3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42.86%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13.33%,对照组院内死亡率10%(3/30)低于观察组院内死亡率34.29%(1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20%,溶栓治疗的病死率14.29%,对照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6.67%,溶栓治疗的病死率3.33%,两组患者的两种不同方案治疗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心肌梗死合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更为严重,能增加院内病死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定量检测血清肌钙蛋白I及心肌酶谱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16例,采取定量检测患者血清肌钙蛋白I及心肌酶谱水平,观察指标的变化水平。结果各项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2-14h的AST、LDH、CK-MB、cTnI阳性率均高于<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4-14h的AST、LDH、CK-MB、cTnI阳性率均高于2-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6-14h的AST、LDH、CK-MB阳性率均高于4-6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8-14h的AST阳性率高于6-8h,12-14h的LDH阳性率高于6-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12-14h的LDH阳性率均高于8-1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量检测血肌钙蛋白I及心肌酶谱有利于AMI早期诊断。
简介:目的分析心肌损伤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2月于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病房(CCU)接诊的122例疑似AMI的胸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86例确诊AMI患者作为观察组,36例非AMI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发病早期包括发病3h内、3~6h、6~12h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Ⅰ)、肌红蛋白(Myo)、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浓度变化,探讨各指标在AMI发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清中H-FABP、Myo在发病初期3h内明显升高[(51.37±15.78)vs.(0.31±0.12)]pg/ml、[(185.32±87.36)vs.(55.78±11.76)]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6h、6~12h内H-FABP、Myo含量仍然维持较高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K-MB、cTnⅠ在发病初期3h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415,P=0.0545)、(t=0.3961,P=0.6927),但在发病3~6h、6~12h含量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损伤标志物H-FABP在AMI发病前3h即明显升高,有利于早期发现AMI并及时治疗。Myo在AMI发病初期前3h也明显升高,但是由于特异性差,可以作为主要的辅助诊断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心肌损伤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自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重症心肌炎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而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心肌损伤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心肌损伤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心肌损伤指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心肌炎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肌损伤指标,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大力推广和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效果。方法以某院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接受治疗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基本病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对对照组组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观察组采用院前介入和护理干预的方法。对两组患者的再通率和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情况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行院前介入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从而减少了住院过程中繁琐的手续,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取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该种模式临床价值非常高,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对照组1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疗效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患者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7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12例,满意4例,不满意1例,护理满意度为94.1%;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4例,满意8例,不满意5例,护理满意度为7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有利于提高质量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