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雷奈酸锶对地塞米松诱导骨质疏松大鼠的作用。方法2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骨质疏松模型组、雷奈酸锶药物干预组。造模6周后,考察骨密度和骨矿物含量以及血清学指标。结果模型组的骨密度和骨矿物含量比正常组明显减低(P<0.01),经雷奈酸锶药物干预,骨密度和骨矿物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相比,血清IL-8、BALP、TRACP5b明显升高(P<0.05,P<0.01),OCN明显降低(P<0.01),雷奈酸锶干预组可以显著改善上述指标(P<0.05,P<0.01。结论雷奈酸锶可提高骨密度和骨矿物含量,同时改善多项血清指标,对激素性骨质疏松有一定预防作用。

  • 标签: 雷奈酸锶 骨质疏松 骨密度 骨矿物含量 血清指标 大鼠
  • 简介:目的:建立SD大鼠胫骨牵张模型,研究Wnt/β-catenin通路在大鼠胫骨牵张成骨中的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胫骨牵张模型,以0.15mm/12h的速率延长胫骨。实验组大鼠牵张期每天在牵张间隙注射rrDkk1(recombinantratDkk1,25μg/kg),稳定期每3d注射1次。对照组大鼠相同时间接受相同剂量生理盐水注射。于牵张第1、3、6、12天和稳定期第10天获取牵张骨痂标本,进行实时定量荧光PCR、Western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稳定期6周后获取牵张骨痂标本,进行X线检测、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显微CT和组织学检测。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中,多种Wnt配体、辅因子、受体和抗体在牵张骨痂区广泛表达。并在牵张期表达上调。实验组在rrDkk1作用下,这些因子中大部分mRNA和蛋白质水平表达显著下调(P〈0.05)。组织学和显微CT检查显示。rrDkk1组的牵张愈合区无成熟的骨愈合。结论:Wnt/β-catenin通路参与了牵张成骨全过程,临床进行牵张成骨术时应避免Wnt/β-catenin通路受到抑制。

  • 标签: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牵张成骨 成骨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微电解水对大鼠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4只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高压灭菌水组(对照组)和微电解水组(实验组)。饲养3个月后测定红细胞等14项血常规指标和总蛋白等10项生化指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微电解水对大鼠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无明显影响。

  • 标签: 微电解水 大鼠 生理 生化
  • 简介:摘要尼可地尔是一类新研发的抗心绞痛药物,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研究已证实尼可地尔在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发挥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本文针对尼可地尔在围手术期中对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尼可地尔 围手术期 心肌梗死 心肌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大量阿伐他汀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心肌保护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在2010年2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80例采用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别给予大剂量阿伐他汀(观察组,n=40)或常规剂量阿伐他汀(对照组,n=40),然后分析两组患者的CK-MB、cTnⅠ、sVCAM-1、sICAM-1以及BNP变化。结果溶栓后24小时观察组患者的CK-MB、cTnⅠ、sVCAM-1和sICAM-1水平均显著地低于对照患者。溶栓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cTnⅠ、sVCAM-1、sICAM-1以及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并且观察组患者的溶栓后2小时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治疗后6个月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都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大量阿伐他汀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保护心肌作用更明显,有利于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阿伐他汀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 心肌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30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对照组,同期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3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42.86%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13.33%,对照组院内死亡率10%(3/30)低于观察组院内死亡率34.29%(1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20%,溶栓治疗的病死率14.29%,对照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6.67%,溶栓治疗的病死率3.33%,两组患者的两种不同方案治疗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心肌梗死合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更为严重,能增加院内病死率。

  • 标签: 右室心肌梗死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定量检测血清肌钙蛋白I及心肌酶谱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16例,采取定量检测患者血清肌钙蛋白I及心肌酶谱水平,观察指标的变化水平。结果各项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2-14h的AST、LDH、CK-MB、cTnI阳性率均高于<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4-14h的AST、LDH、CK-MB、cTnI阳性率均高于2-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6-14h的AST、LDH、CK-MB阳性率均高于4-6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8-14h的AST阳性率高于6-8h,12-14h的LDH阳性率高于6-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12-14h的LDH阳性率均高于8-1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量检测血肌钙蛋白I及心肌酶谱有利于AMI早期诊断。

  • 标签: 定量测定 血清肌钙蛋白I 心肌酶谱 急性心肌梗死 诊断
  • 简介:目的分析心肌损伤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2月于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病房(CCU)接诊的122例疑似AMI的胸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86例确诊AMI患者作为观察组,36例非AMI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发病早期包括发病3h内、3~6h、6~12h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Ⅰ)、肌红蛋白(Myo)、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浓度变化,探讨各指标在AMI发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清中H-FABP、Myo在发病初期3h内明显升高[(51.37±15.78)vs.(0.31±0.12)]pg/ml、[(185.32±87.36)vs.(55.78±11.76)]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6h、6~12h内H-FABP、Myo含量仍然维持较高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K-MB、cTnⅠ在发病初期3h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415,P=0.0545)、(t=0.3961,P=0.6927),但在发病3~6h、6~12h含量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损伤标志物H-FABP在AMI发病前3h即明显升高,有利于早期发现AMI并及时治疗。Myo在AMI发病初期前3h也明显升高,但是由于特异性差,可以作为主要的辅助诊断指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肌酸激酶同工酶 肌钙蛋白Ⅰ 肌红蛋白 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心肌损伤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自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重症心肌炎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而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心肌损伤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心肌损伤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心肌损伤指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心肌炎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肌损伤指标,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大力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心肌炎 丙种球蛋白 临床疗效 心肌损伤指标
  • 简介:目的探讨胎儿宫内缺血缺氧心电图的主要表现。方法从本院2015年6月开展第二代四通道胎儿心电图技术检测的孕龄≥16周以上孕妇中选取305例胎儿宫内缺血缺氧病例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电图表现进行分析。结果305例宫内缺血缺氧胎儿共有283例表现为胎儿心律失常,发生率为92.8%,主要表现为"紊乱型"的胎儿心律失常,其中又以胎儿心动过速、胎儿心动过缓交替性反复出现最为常见;有22例表现为FST段异常偏移,发生率为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宫内缺血缺氧的心电图表现与成人表现存在差异,心电图以胎儿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

  • 标签: 胎儿心电图 胎儿宫内缺氧 心律失常 心电图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栓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比两组神经功能与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结果70.0%。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血栓通联合治疗能够改善神经功能,有更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血栓通 缺血性脑卒中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合并脑缺血患者临床护理对策。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74例高血压合并脑缺血患者,应用随机数法将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接受一般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接受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眩晕、麻木等脑缺血症状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结果显著(P<0.05);研究组护理之后的血压水平较对照组更低,对比组间差异同样显著(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脑缺血患者给予综合护理能够获得较好的成效,具有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的价值。

  • 标签: 高血压 脑缺血 临床护理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其临床表现一般以持续性胸骨后剧烈疼痛,口服硝酸甘油后不缓解,同时伴有心电图动态改变及心肌酶增高,患者发病时露出焦虑、恐惧,有濒死感,是一种应激产生的情绪反应。急性心肌梗死发病速度较快且病情变化迅速,常引起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休克等并发症状的发生,严重者甚至导致患者心脏猝死。在抢救时,医务人员要动作敏捷,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细致的病情观察,及时准确地予以治疗,一方面要加强心理护理,以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 标签: 心肌梗塞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效果。方法以某院2016年4月到2017年4月接受治疗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基本病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对对照组组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观察组采用院前介入和护理干预的方法。对两组患者的再通率和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情况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行院前介入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从而减少了住院过程中繁琐的手续,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取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该种模式临床价值非常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分析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7-01-11
  • 出处:《医药前沿》 2017年第1期
  • 机构:Chaer基因是诱发心肌肥厚的早期关键分子开关。国际顶尖杂志《自然?医学》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李红良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塞(ACI)属于心血管内科比较常见的多发病,其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健康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临床认为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予以抗凝溶栓治疗能够获得比较良好的效果,同时亦会采用药物抗栓治疗。目前,我国临床针对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治疗已经作出了一定的研究,主要包括药物抗栓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两个方面,现本文便在对急性心肌梗塞以及其并发症的相关研究进行明确后,从该两个角度入手进行整理和总结。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临床治疗 静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对照组1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疗效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患者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7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12例,满意4例,不满意1例,护理满意度为94.1%;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4例,满意8例,不满意5例,护理满意度为7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有利于提高质量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