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纤维内镜下补片内术的方法和术前后护理要点。方法通过对10例患者经纤维内镜下补片内术治疗前后的配合情况和护理方法观察与整理,形成护理常规和要点并加以完善。结果手术获得成功,通过护士精心护理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重视经纤维内镜下补片内术,通过加强术前心理护理及术后造瘘管护理、造瘘管周围皮肤护理,输注肠内营养时护理以及出院前的健康教育等各方面,是保证患者顺利恢复的关键。

  • 标签: 经纤维内镜下补片内堵术 肠瘘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小腰大边封堵器闭室间隔膜部瘤缺损(PPVS)的不同部位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1日~2010年9月1日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介入治疗的102例室间隔缺损(VSD)伴膜部瘤病例,68例小腰大边封堵器组为治疗组,34例对称型室间封堵器对昭组。统计二者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64例成功(94%),对照组32例成功(91%)(P>0.05)。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治疗组1例少量残余分流,对照组5例少量残余分流(P<0.05)。结论小腰大边封堵PPVS是安全和可行的方法,并发症少。

  • 标签: 封堵器 室间隔缺损 并发症 室间隔膜部瘤 介入治疗 堵闭
  • 简介:总结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血栓性管再通的护理.血栓性管后再通的护理措施是行尿激酶溶栓、更换连接器、指腹揉搓法等.25例血栓性管通管成功23例,成功率92%.

  • 标签: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堵管 血栓 通管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品管圈手法分析静脉留置针管的原因,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降低管发生率。方法由8名圈员组成,以“降低静脉留置针管发生率”为主题,分析静脉留置针管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给予干预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通过品管圈手法经过干预后,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率由9.5件/周降低为1.2件/周,改善幅度为87.4%。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减少了静脉留置针的管率,提高护理质量,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 标签: 品管圈 药物外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留置针管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30例小儿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留置针管患儿,分析管原因,并将患儿均分两组,分别采取优质护理、常规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经收集分析患儿留置针管情况,发现管原因集中在情绪不稳定、体位错误、封管方法不当、留置时间过长等方面,其中封管方法不当出现率最高,占比56.67%;经不同形式的护理后,观察组的消极情绪评分、不良反应出现率均更低,患儿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明确小儿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留置针管的相关因素,能够帮助医护人员做好激发试验前的风险预防评估,提前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并在发生管后能够及时应对,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留置针管对患儿治疗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而提高小儿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的安全有效性,对构建和谐的医护患关系也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小儿生长激素激发试验 留置针堵管 优质护理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型脑外伤实施高压氧治疗的PICC导管管预防及护理;方法:对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患有重型脑外伤的患者进行分析,并采用编号法将其分为两组,常规护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析患者导管管的原因,给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患者相关数据;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导管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100.0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6.00%,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脑外伤实施高压氧治疗的PICC导管管,且对管原因进行分析,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PICC导管管情况,且能够提高患者对本次研究的护理满意度,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并应用。

  • 标签: 重型脑外伤 高压氧治疗 PICC导管 堵管预防 护理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与分析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外周静脉治疗管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本回顾性研究纳入了我院2021年至2022年间411例接受外周静脉治疗的患者。品管圈活动分为问题识别、问题分析、措施制定、实施和监测、效果评估等阶段。运用柏拉图、鱼骨图等工具对引起管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比品管圈活动前后管发生率的变化。结果 共纳入411例患者,其中管发生率为33.16%。品管圈活动实施后,管发生率降低至13.48%。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品管圈活动显著降低了管发生率(P < 0.05)。通过柏拉图分析,识别出引起管的主要因素,包括护士未正确冲封管、患者体位不当、材质不佳等。鱼骨图分析梳理了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和影响程度,为改进措施的制定提供了依据。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外周静脉治疗管发生率具有显著效果。品管圈活动强调团队合作和持续改进,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质量。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外周静脉治疗 堵管
  • 简介:摘要:宫颈癌是一种发生在女性宫颈部位的恶性肿瘤。宫颈癌通常起源于宫颈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并逐渐发展为恶性肿瘤。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性行为活跃、吸烟、免疫功能低下等。手术治疗是宫颈癌的常见治疗方法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切除病变组织来达到治愈的目的。手术方法主要包括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等。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彻底切除病变组织,防止其进一步扩散和转移。然而,术后多发转移是宫颈癌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这可能是由于术前已存在的微转移病灶未能被完全切除,或者手术过程中的操作技术不够精细,导致癌细胞残留或者扩散。此外,宫颈癌的转移也可能是由于肿瘤细胞具有侵袭性和转移能力,通过淋巴系统或血液循环进入其他部位。在出现多发转移的情况下,治疗策略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放疗可以通过高能射线或放射性物质破坏肿瘤细胞,化疗可以通过药物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靶向治疗则是通过针对癌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进行干扰和抑制。PICC置管是肿瘤患者常用治疗手段,做好患者置管护理十分必要,本文就此开展分析,如下:

  • 标签: 宫颈癌 转移 PICC置管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随着临床医疗技术与水平的发展,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逐渐在临床广泛应用,其对需要长期静脉输液、反复输入刺激药物或长期输注黏稠度较高或高渗透性的患者十分适用,例如化疗治疗者、危急重症需要长期用药或输血者;通过PICC可以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痛苦,对患者静脉血管起到保护作用。随着PICC在临床的不断应用,临床数据显示导管堵塞是PICC置管后发生风险较高的并发症,其不仅会丧失自身功能,还会影响患者治疗,同时也会增加护士的护理工作量。本次研究对PICC管、管原因及其预防与护理情况进行详细阐述,以此为临床PICC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 标签: 堵管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护理 原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风险预测模式降低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单J管的管率的实际效果。方法:本研究时间范围为2022年12月-2023年12月,研究对象为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共100例。采用抽签法进行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后护理,观察组接受常规的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后护理+风险预测模式指导下的预防措施和建议。实验后,统计两组数据,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单J管的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单J管的管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结论:对于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而言,运用风险预测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单J管的管率,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风险预测模式 输尿管皮肤造口患者 单J管的堵管率 降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品管圈(QCC)活动对减少住院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堵塞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4年1月~2月期间的57例携带PICC的住院患者为实施前样本,2024年3月~7月期间120例携带PICC的住院患者为实施后样本。比较两组PICC管率。结果:实施后PICC管率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QCC活动可有效降低住院患者PICC管率。

  • 标签: 品管圈 住院患者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堵管
  • 简介:【摘要】:引起管的原因有很多,不仅有患者的自身因素,如自身体质、病情的严重性等,同时也包含营养液的配制与输注方法以及护理措施的实施等因素。有研究表明,肠内营养喂养管堵塞的原因与营养液的粘度、喂饲管的材料和直径以及喂饲速度有关。而且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及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也直接影响着管率。因此,本文就胃肠外科病人肠内营养管阻塞的主要原因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供临床参考。

  • 标签: 胃肠外科患者 肠内营养管堵 原因分析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溶血现象对血液检验的影响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正常者98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均予以5mL的静脉血液采取,分别装进两个试管分成两组,予室温自然下分离及规范离心98例试管血液作对照组,予溶血且规范化离心分离的试管血液98例作研究组,分析两组血液检验后相关血液指标比较情况。结果研究组血液样本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总胆固醇(CHOL)和钾离子(K+)检测值,比对照组高(P<0.05);且研究组血液样本中碱性磷酸酶(ALP)检测值,比对照组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血液标准中尿素氮(BUN)、血尿酸(UA)、肌酐(Cr)、葡萄糖(GLU)和甘油三酯(TG)的检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样本发生溶血现象会造成血液生化相关检测多项指标显著变化,因此,血液检验中需严格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提取、存储和检验操作规范,进而有效提升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 标签: 溶血现象 血液 检验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临床生化检验项目受溶血现象的影响。方法自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取的4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分析样本,所以的人员均需要接受静脉血液5毫升的采集,同时装入两个试管之内,并且也分成两组,20例放在常温下自然规范离心的血液,另外20例进行人工溶血和规范离心的血压。对比两组人群的血液相关指标。结果 通过检验之后,观察组样本的当中的相关指标(ALT、CHOL、AST、LDH)四项含量显著优于对照组,其数据分析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结论 在血液检测当中出现溶血情况会直接造成血液指标发生明显的改变,同时也会影响到人体的准确情况。在血液采集和检验过程当中需要实施严格的操作,确保血液检测的准确性。

  • 标签: 生化检验 溶血现象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溶血现象在临床生化检验项目中的影响。 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 2019 年 12 月 -2020 年来我院例行健康检查的 100 例体检者作为研究主体,每一例体检者均抽取 2ml 血样,并将 100 分血样均分为两组,观察组血样实施溶血处理,对照组血样不进行溶血处理,比较两组血样的谷草转氨酶( AST )、谷丙转氨酶( ALT )、乳酸脱氢酶( LDH )等相关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检测结果。 结果:观察组 体检 者 的 AST 、 CHOL 、 ALT 、 K+ 、 LDH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受检者 (P<0.05) , 且 ALP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受检者 (P<0.05) ,但是 在 Cr 、 UA 、 BUN 、 TG 、 GLU 水平的比较上,两组无明显差异 (P>0.05) 。 结论:研究表明,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非常显著,尤其体现在 AST 、 CHOL 、 ALT 、 K+ 、 LDH 、 ALP 水平 等多项指标,为保证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溶血现象进行防治。

  • 标签: 溶血现象 生化检验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更加安全、有效、规范的卡梅现象患儿围手术期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瘤科进行手术治疗的卡梅现象患儿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诊断为卡梅现象,以位于躯干或肢体的巨大血管瘤、重度血小板减少和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为特征;(2)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在该中心接受手术治疗;(3)年龄≤1岁。术前予以甲泼尼龙琥珀酸钠2 mg/kg,敏感患者应用至术前,不敏感患者于术前1 d单次大剂量血小板输注,纠正凝血功能;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方式,配合深静脉置管,动脉穿刺置管并持续有创血压监测,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行瘤体根治性切除术,必要时配合皮瓣成形术或原位植皮术;术后常规带管入ICU,呼吸循环恢复后酌情拔除气管插管,ICU留观过夜,评估稳定后转出;术后监测血小板动态变化,加强营养支持,病变位于四肢的患者(原位植皮者除外),于术后第3天开始进行被动康复训练;随访6~36个月,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必要时行MRI检查。肢体病变患儿,复诊时检查邻近关节活动度、肌力情况。结果共纳入55例卡梅现象患儿。术前1 h末梢血检测显示54例血小板>100×109/L,1例>80×109/L,血红蛋白均纠正至10 g/L以上;手术时间48~135 min,平均87 min;无术中、术后死亡病例;术后血小板恢复至正常水平历时4~36 h,平均8.4 h;手术标本病理检查结果均为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住院时间9~30 d,平均16.7 d;手术切口延迟愈合3例,瘢痕挛缩致活动障碍1例,瘢痕增生3例;随访周期内无死亡病例,血小板均稳定在正常范围。结论手术治疗合并卡梅现象的血管肿瘤,疗效确切、起效迅速、疗程短、费用低。积极的术前准备、有效的凝血功能纠正措施、完善的麻醉及监护方式、稳定的血流动力学保障、精细的手术操作及术后早期进行的康复锻炼,这一系列的围手术期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必要保障。

  • 标签: 血管肿瘤 卡梅现象 围手术期 外科治疗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 丛状血管瘤
  • 简介:摘要中西药的联用,是临床用药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中西药物之间有协同和拮抗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决非配用就有益治疗。要积极探索合理联用方案,以期达到增效减毒之目的。

  • 标签: 中西药 不合理 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 溶血现象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 。 方法: 从我院健康体检部门中进行体检的人员中选取 86 例进行统计学数据研究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进行溶血处理)和对照组(不进行溶血处理),均为 43 例,对比血液检验结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液样本生化检验结果同对照组患者相对比,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溶血现象会直接影响血液检验结果准确性,因此,工作人员在化验血液的时候应严格按照标准采集血液、提取和存放。

  • 标签: 溶血现象 血液检验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