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科危重病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RCTs)作者的性别分布。数据资源2019年前发布的415项儿科重症监护RCTs。研究选择本文包含纳入PICU患儿的所有RCTs。本文使用PICUtrials.net,其使用多个数据库的综合检索策略来识别已发表的RCTs。数据提取本文作者手动提取每篇发表研究中每一位署名作者的姓名和职业,并根据其姓名区分男性或女性。结果本文纳入2146名作者,其中1888名(88%)可区分男/女性。总体而言38%作者为女性,该比例随作者排序位置变化:37%第一作者,38%排序中间,25%排序最后(P<0.001)。最常见的三个职业是医生(63%)、非临床医生(11%)和护士(6%),其中女性分别占30%、45%和97%。总体女性作者比例从1985至1989年的28%升至2015至2018年的39%(趋势P=0.004)。以女性为第一作者或最后作者发表的RCTs与以男性为第一作者和最后作者的RCTs在以下研究特点上并无显著差异,包括随机化儿童中位数(60 vs.50,P=0.41),多中心试验比例(17% vs.24%,P=0.12),低偏倚风险试验比例(50% vs.66%,P=0.26),报告任何资助比例(55% vs.51%,P=0.66)或年均被引中位数(1.5 vs.2.4,P=0.09)。结论尽管随时间增加,发表儿科危重监护RCTs的研究人员中女性比例仍然落后于女性临床医生比例。女性研究人员发表文章的试验特点和影响与男性研究者相似。下一步研究应确定影响儿科重症监护研究中性别多样性的障碍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科危重病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RCTs)作者的性别分布。数据资源2019年前发布的415项儿科重症监护RCTs。研究选择本文包含纳入PICU患儿的所有RCTs。本文使用PICUtrials.net,其使用多个数据库的综合检索策略来识别已发表的RCTs。数据提取本文作者手动提取每篇发表研究中每一位署名作者的姓名和职业,并根据其姓名区分男性或女性。结果本文纳入2146名作者,其中1888名(88%)可区分男/女性。总体而言38%作者为女性,该比例随作者排序位置变化:37%第一作者,38%排序中间,25%排序最后(P<0.001)。最常见的三个职业是医生(63%)、非临床医生(11%)和护士(6%),其中女性分别占30%、45%和97%。总体女性作者比例从1985至1989年的28%升至2015至2018年的39%(趋势P=0.004)。以女性为第一作者或最后作者发表的RCTs与以男性为第一作者和最后作者的RCTs在以下研究特点上并无显著差异,包括随机化儿童中位数(60 vs.50,P=0.41),多中心试验比例(17% vs.24%,P=0.12),低偏倚风险试验比例(50% vs.66%,P=0.26),报告任何资助比例(55% vs.51%,P=0.66)或年均被引中位数(1.5 vs.2.4,P=0.09)。结论尽管随时间增加,发表儿科危重监护RCTs的研究人员中女性比例仍然落后于女性临床医生比例。女性研究人员发表文章的试验特点和影响与男性研究者相似。下一步研究应确定影响儿科重症监护研究中性别多样性的障碍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简介: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前列腺痛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前列腺痛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针刺组30例采用针刺治疗;药物组30例,采用口服中药汤剂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针刺组治愈5例,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药物组治愈2例,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7%。针刺组总有效率优于药物组(P〈0.05),且针刺组在降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指数(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ChronicProstatitisSymptomIndex,NIH-CPSI)的总积分和疼痛症状、尿路症状、生活质量亚类评分方面均优于药物组。结论:针刺是治疗前列腺痛的有效方法。
简介:目的:在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RCTs)研究中,不同的假针刺方法广泛地用于评价针刺对某种病症除安慰效应外是否具有内在的治疗作用。为使试验结果可信和更有可比性,有必要对假针刺方法做个统一的规范。方法:回顾了最近14年高质量的针刺RCT研究,评价其中的各种假针刺方法的恰当与否。结果:根据进针部位、破皮方式、所用仪器的不同,这些假针刺方法主要可以分为5类。结论:最常用的假针刺方法有穴位旁开针刺、远部非穴部位针刺和不破皮假针刺3种,其中远部非经非穴部位针刺可能是比较理想的假针刺对照。另外,对照的设立应结合考虑RCT研究的目的和设计,如非劣效性、等效性、优效性试验。
简介:摘要:目的:对卒中后失眠患者治疗中眼针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卒中后失眠患者,人数为70人,本次实验在2019年10月初开始实施,正式结束时间为2021年6月。研究人员借助电脑完成患者分组,本次实验的分组依据为随机编号结果,对照组35例患者实施常规针刺治疗,实验组所选35例患者实施眼针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睡眠障碍评分进行记录,并加以分析对比。结果:全面分析本次实验,85.71%及97.14%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对照组数据较低,(p<0.05);系统分析本次实验,(2.3±0.5)分及(2.2±0.7)分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治疗前睡眠障碍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睡眠障碍评分分别为(1.4±0.6)分及(0.8±0.5)分,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对照组数据较高,(p<0.05)。结论:在卒中后失眠患者治疗中眼针治疗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其在优化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睡眠障碍方面表现优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00—2019年胃癌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的开展现状和已发表RCT研究的基本特征。方法在ClinicalTrials.gov网站搜索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注册的以“胃癌”为关键词的三期或四期RCT研究,记录其基本特征。搜索PubMed和Scopus数据库以确定计划在2016年6月前结束的RCT研究的最终发表状态。使用《医学科研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评估已发表RCT研究的报告充分性。根据存在的偏倚和(或)系统综述的引用情况,评估是否存在可避免的设计局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62项RCT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1项升至2015年的30项)。干预措施为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的RCT研究占比从2000—2004年的0升至2015—2019年的37.1%(36/97)。亚洲地区注册的RCT研究为191项,非亚洲地区为71项;非亚洲地区多中心RCT研究的比例高于亚洲地区[70.4%(50/71)比50.3%(96/191),χ²=8.527,P=0.003]。分析137项RCT研究的成果发表状态,81项(59.1%)已发表;其中65项(80.2%)判定为报告充分,63项(77.8%)判定为存在可避免的设计缺陷。结论靶向和免疫治疗相关RCT研究正在成为胃癌研究热点。目前亚洲地区开展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较少,已开展RCT研究的成果发表比例较低。已发表的RCT研究中相当一部分报告不充分,存在可避免的设计缺陷。
简介:目的:证实针刺治疗慢性疼痛所致抑郁症的有效性,并分析其优势。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西药组,分别接受针刺、抗抑郁药(黛力新)抗抑郁治疗。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疼痛模拟评分(VAS)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周末进行评定。结果:①针刺组治疗前后HAMD、VAS评分、HAMD减分率比较均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②西药组治疗前后HAMD、VAS评分、HAMD减分率比较均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③治疗后1周,针刺组和西药组组间比较HAMD减分率^*及VAS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④治疗后2周、4周针刺组和西药组组间比较HAMD、VAS评分、HAMD减分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⑤治疗前后针刺组无不良反应,西药组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针刺和抗抑郁药黛力新治疗慢性疼痛所致抑郁症均有确切疗效,针刺疗效和黛力新相当,但针刺起效快。针刺治疗相对于西药治疗无副作用、无不良反应,并且针刺治疗可以多靶点对机体进行整体调整。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自然分娩的过程中运用注重激励效应的护理干预对产妇分娩状态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月选择自然分娩的116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时间排序,序号较前的58例为正规组,序号较后的58例为研究组,正规组给予常规分娩护理,研究组实施注重激励效应的护理。对比两组的分娩状态(耗时、方式、产后指标等)。结果研究组的分娩状态较正规组理想(P<0.05),差异性有效。研究组分娩方式多为阴道分娩(93.1%,54/58)较少为剖宫产(6.9%,4/58),正规组分娩方式多为剖宫产(56.9%,33/58)较少为阴道分娩(43.1%,25/58);研究组新生儿存活百分比为98.3%(57例),正规组新生儿存活百分比为87.9%(51例);研究组分娩耗时为(341.32±142.94)min,正规组分娩耗时为(489.73±222.36)min。结论在自然分娩的过程中运用注重激励效应的护理干预可提高产妇分娩状态,减少分娩耗时,提高新生儿存活几率。
简介:摘要目的有研究发现放疗期间加用瑜伽疗法有助于女性乳腺癌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基于此,本研究目的是检验相对于对照组,放疗期间加用瑜伽疗法能否改善I-III期乳腺癌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方法在开始放疗之前,本实验招募了107例I-III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瑜伽组(n=53)和对照组(n=54)。在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一个月之后,收集患者的自我报告的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36-itemshort-formsurvey,SF36)评估。结果放疗结束后1个月,瑜伽组相比对照组的生理健康总分显著增加(P=0.01)。对于提高MCS,瑜伽治疗也没有显著效果。瑜伽组相比对照组显著增加了生理健康中的子类机体功能和总体健康感知的分值(P<0.05)。结论放疗期间加用瑜伽疗法能够改善I-III期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