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传统的解剖学和病理学,对外科临床上不断出现的新现象,越来越难以解释,其结果推动着膜解剖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膜解剖是广义的系膜与系膜床的解剖。在这一理论模型下,越来越多的问题,无论是过去的数据,还是现在的疑问,都得到了简洁而统一的解释。层面外科、筋膜认识、结直肠系膜解剖,只是膜解剖形成的重要线索之一。但是,膜解剖不仅仅是层面、筋膜、结直肠系膜,也是"膜块"(bloc或body),是"通道"(channel或pathway),是有系膜床的结构,是有生命事件发生其中的系统。理解膜解剖、挖掘膜解剖、应用膜解剖,将进一步丰富我们对手术的理解,改变外科及其相关学科的现状。
简介:摘要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再妊娠孕期的严重并发症为子宫破裂,其他并发症包括早产、胎盘异常附着等。各种子宫肌瘤中肌壁间肌瘤剔除术对再妊娠影响最大。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再妊娠子宫破裂率为0.3%~1.1%,子宫破裂孕周常见于未足月及临产前,临床表现不典型。妊娠期子宫瘢痕情况监测以超声检查为主,位于子宫后壁的瘢痕必要时需MRI检查评估。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及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孕妇再妊娠时孕期子宫破裂率无差异,但剖宫产术分娩率腹腔镜手术者高于经腹手术者。建议此类孕妇孕37周~38周+6择期剖宫产术分娩,肌瘤剔除过程中子宫肌层完整性未受到显著破坏者可在严密监护下阴道试产,阴道试产子宫破裂率为0.47%。建议创伤深度达肌层1/2以上者选择剖宫产术分娩。妊娠期合并子宫肌瘤复发者,剖宫产术分娩时的处理值得关注。
简介:【 摘要 】 目的 讨论研究封闭式负压引流之劳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疗效并总结护理经验与体会。 方法 选择我院接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 100 例为其提供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观察组提供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程度护理后切口恢复情况及患者满意程度。 结果 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 10.1±1.3 ) d ,住院恢复时间( 16.3±2.4 ) d 显著优于对照组( 14.1±2.0 ) d 、( 20.2±3.7 )且总满意率 98.0% 显著高于对照组 88.0% ( p < 0.05 )。 结论 对腹部手术切口脂肪夜液化患者提供封闭式负压引流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联合优质护理干预可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对提高患者护理服务满意程度具有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涎液化糖链抗原-6(kerbs von den lungen-6, KL-6)在老年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诊断和治疗中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1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收治的普通型间质性肺炎型IPF患者68例,其中老年患者36例(老年IPF组)、非老年患者32例(非老年IPF组),另择同期老年健康体检者32例(老年健康组)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KL-6表达水平,记录所有IPF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并对其普通型间质性肺炎病变程度进行评估。比较各组血清KL-6的表达水平及肺部高分辨率CT(HRCT)评分,分析KL-6与肺功能指标和肺部HRCT评分的相关性。多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3组患者KL-6表达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425,P<0.05),其中老年IPF组明显高于非老年IPF组和老年健康组(P<0.01)。ROC曲线显示,KL-6诊断老年IPF的临界值为516.21 U/ml,此时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分别为94.4%和87.5%。无论是老年IPF组还是非老年IPF组,急性加重患者血清KL-6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患者(t=2.843、2.215,P<0.05或0.01);老年IPF组中急性加重患者血清KL-6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老年IPF组(t=2.657,P<0.05)。相关分析显示,无论是68例IPF患者还是老年IPF组患者,其KL-6水平与HRCT评分均呈正相关(r=0.748、0.699,P<0.01)。老年IPF患者血清KL-6表达水平与部分限制性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指标呈负相关(r=-0.515、-0.393、-0.384,P<0.05)。结论血清KL-6对诊断IPF有一定临床意义,尤其对于老年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呈现一定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后右心室形态、心肌收缩力、左心室同步性的改变,以定量评估其对右心室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符合CRT适应证的患者,通过四维右心室容积定量分析测量32例CRT患者术前,术后3、6、12个月右心室基底部横径、右心室中部横径、右心室长径、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右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16个节段的面积追踪达峰时间标准差,以评价右心室收缩功能。结果患者术后6、12个月右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44.47%±5.69%、47.13%±5.27%,较术前38.84%±6.58%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右心室中部横径为(29.52±1.74)mm,较术前(32.22±2.31)mm及术后3个月(31.32±1.63)mm有所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为33.90%±6.71%,较术前28.13%±7.98%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左心室16个节段的面积追踪达峰时间标准差为(134.40±20.69)ms,较术前(156.80±25.27)ms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T可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室形态及收缩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在分析玫瑰痤疮临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并验证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纳入2017年12月至2018年7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门诊初诊的3 350例玫瑰痤疮患者,分析患者表型及临床特征,提出改良版中国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全国28个中心对该标准进行临床验证,纳入2 269例玫瑰痤疮和2 408例其他面部皮肤病患者,与2017版美国国家玫瑰痤疮专家委员会(NRSEC)制订的国际诊断标准比较,评估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3 350例玫瑰痤疮患者均存在面中部持续性红斑(100%)。在1 861例主要表现为面颊部红斑的患者中,1 850例(99.4%)在红斑之前或同时出现阵发性潮红;在1 489例主要表现为鼻或口周部红斑的患者中,仅52例(3.5%)发生阵发性潮红;342例有肥大增生的患者均在肥大增生改变之前发生持续性红斑。基于以上临床特征提出,面颊部可周期性加重的伴有阵发性潮红的持续性红斑,可诊断为玫瑰痤疮;对于表现为鼻、口周部持续性红斑的患者,需合并至少1项选择性表型(阵发性潮红、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肥大增生改变或眼部症状)才可诊断为玫瑰痤疮。全国多中心临床验证结果显示,改良版中国玫瑰痤疮诊断标准敏感性为99.6%,接近国际标准100%,特异性为91.9%,而国际标准为73.3%。结论改良版中国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更有利于增生肥大型玫瑰痤疮的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