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自体微粒脂肪移植修复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科采用自体微粒脂肪移植治疗难治性创面41例患者,创面面积3cm×3cm~6cm×8cm,术前、术后定期观察创面大体情况,每周随访,记录创面愈合时间,并在术前、术后7d、14d和21d切取一定的创面组织并进行组织学检查,根据患者创面有新鲜肉芽组织长出情况后给予继续换药、行游离皮片移植或皮瓣修复创面,随访3~12月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41例患者术后1周创面新鲜肉芽组织开始生长,微循环亦开始改善,组织学观察显示炎性细胞数量减少胶原纤维数量增多,血管皮细胞数量增多,创面面治疗3周后面积缩小达(52.5±3.5)%。23例患者通过换药愈合,11例患者通过行游离皮片修复创面愈合,7例患者行皮瓣修复愈合。结论 自体微粒脂肪移植修复难愈性创面方面,可有效改善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和组织的微循环,进而加速创面愈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EDTA抗凝管采血时血小板计数假性下降的原因,探讨实验室处理方法。方法:我们在过去 6 个月中跟踪了 120 名疑似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并分析了使用各种抗凝剂的血小板计数变化以及通过血涂片染色和显微镜检查检测到的血小板分布。结果:120例疑似假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中,60例(72.1%)经EDITA和枸橼酸盐抗凝涂片染色及镜检无血小板聚集,所有分散均匀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显着(P>0.05);其余20例(27.9%)EDTA抗凝涂片瑞氏染色,血小板聚集,枸橼酸盐抗凝涂片染色呈显微分布,呈簇状分布,血小板不聚集,分布均匀,血小板计数正常,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目的用高糖高脂肪饲料喂养大鼠,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方法SD大鼠20只,适应3d,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各半。实验前2组大鼠的体质量、血清生化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的大鼠用基础饲料喂养,模型组的大鼠用高糖高脂肪饲料喂养。连续喂养30d,取血检测血清中生化指标;取肝脏检测肝组织中生化指标,并对肝脏作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大鼠摄食高糖高脂肪饲料30d,血清中TG、TC含量增加,ALT、AST活性升高(P〈0.05);肝组织中TG、TC、MDA含量增加,SOD活力降低(P〈0.05);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正常组肝细胞无脂肪变,模型组肝细胞有明显的脂肪变。结论用高糖高脂肪饲料喂养大鼠,成功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
简介:直肠癌Miles术后采用游离肠平滑肌自体移植节制性结肠造口(Schmidt方法),粪便节制率约80%,但有20%以上的病例无节制功能[1,2].节制功能不良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一起输入性疟疾情的特征、处置措施及实验室诊断,为预防输入性疟疾提供科学依据,疟疾 ( malaria)是由疟原虫所致的虫媒传染病 ,是以周期性冷热发作为最主要特征 ,脾肿大、贫血以及其他脏器受损引起的各种综合征,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数据 ,疟疾病例大部分发生在非洲和东南亚 ,其余小部分病例分布在全球其他地区 . 疟疾主要症状为高热、寒战、大汗、血液涂片检查疟原虫,确诊为疟疾。结论:为防止输入性疟疾扩散需要切实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基层人员素质,规范约点处置等综合性控制措施。确保不出现二代病人。
简介:摘要在生命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免疫学发展也是突飞猛进。如何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是免疫学实验教学中不断追求的。我们科室长期以来注重在实验课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创新思维。引导式授课模式和学生开放式实验教学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应用,教学互长,取得一定的成效。
简介:目的研究视网膜缺血组织的线粒体形状因子参数变化特点规律。方法给SD大鼠球后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建造视网膜造血的动物模型,用电镜和图像分析仪等方法,对缺血视网膜组织中线粒体的形态因子参数动态改变进行了体视学定量分析。结果大鼠球后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视网膜内节,外网状及内网状层在缺血状态下,线粒体形状因子发生改变,并随着时间变化有显著性差异。视网膜内节线粒体形状因子FormPE随着注射后时间的改变而变化最为明显,外网状层线粒体形状因子FormPE有一定程度改变,内网状层中时间组间线粒体形状因子FormPE有少许改变。呈现缺血-损伤-修复的过程。结论球后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视网膜线粒体形状因子发生缺血性改变;缺血视网膜组织不同部位的损伤,其线粒体形状因子参数改变不同;线粒体对缺血极为敏感,反应最为强烈。
简介:目的为组织工程骨及细胞生物技术修复负重骨节段性骨缺损的研究建立一种新的动物模型.方法选取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4mm缺损组和6mm缺损组,每组12只.分别于大鼠右侧股骨干截骨制备4mm和6mm骨缺损,然后采用自行研究设计的可调式单边外固定器固定.术后0、2、4、8、12周影像学观察股骨对位情况、外固定器的位置及骨缺损的愈合情况.术后12周取材行组织学观察新生骨的生成情况.结果术后12周时大体观察见4mm缺损组骨缺损区已形成坚实的骨痂,显示牢固的骨愈合6mm缺损组骨缺损区为软组织包裹,两截骨端略显粗大,无骨性连接.术后2、4、8、12周X线评分显示:随着时间延长,4mm缺损组X线评分递增,12周时已有连续性骨痂桥接骨缺损区,骨缺损愈合6mm缺损组两骨端硬化、髓腔封闭,骨缺损不能愈合,不同时间点两组间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12周时组织学观察4mm缺损组骨缺损区有大量的新生骨生成,连接骨缺损区6mm缺损组骨缺损区无骨性连接,由肉芽瘢痕充填.结论本研究为骨组织工程及细胞生物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动物负重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可调式单边外固定器可以为大鼠的股骨缺损模型提供足够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