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晶状体不全脱位现代小切口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晶状体不全脱位行现代小切口晶状体手术的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晶状体不全脱位范围以及位置分成两组,即对照组患者16例,采用单纯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联合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观察组患者16例采用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联合囊袋张力环及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人工晶状体位置、眼压、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矫正视力及眼压情况较治疗前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间最佳矫正视力、眼压降低幅度、人工晶状体位置、和并发症情况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晶状体不全脱位手术治疗中,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科学的治疗方式,现代小切口手术治疗能很好的提高最佳矫正视力,降低眼压,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简介:
简介:摘要巩膜内无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固定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矫正无囊膜支持无晶状体眼的新方法,可有效避免缝合IOL与缝线相关的并发症。巩膜内无缝线后房型IOL固定有多种方法,包括制备巩膜隧道类的采用针或玻璃体视网膜刀进行的无缝线巩膜内固定IOL植入、Yamane法带凸缘巩膜内IOL双针固定技术、经结膜入路法、自闭式巩膜切口固定法;以及制备巩膜瓣类的纤维蛋白胶辅助的巩膜内无缝线IOL固定术、无纤维蛋白胶辅助需缝合的IOL固定术。结果显示巩膜内无缝线后房型IOL固定是一种有效、安全、实用的手术方法,术后短期随访效果令人满意。但迄今为止,文献报道的病例数有限且随访时间较短,尚需对更多病例进行长期随访以明确其远期效果及安全性、稳定性。(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91-99)
简介:摘要Toric人工晶状体(IOL)的应用为合并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提供了同时矫正散光的可能。为使术后效果最优、残余散光最小,Toric IOL的术前测量和计算至关重要,为实现其精准化,不同特性的散光测量设备相继应用于临床,了解设备原理及优缺点有助于根据患者情况个性化选择测量设备。手动角膜曲率计是测量角膜曲率的金标准,角膜地形图可用于评估角膜散光是否规则,许多设备所测角膜数据都可作为计算Toric IOL的参考数据,建议术前至少使用3种设备测量来提高预测精准度。角膜后表面散光对Toric IOL测量和计算均有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Barrett Toric计算器准确性好,适用性强,在Toric IOL计算中推荐使用,同时其他各类Toric计算器及公式经过修正优化也可获得准确稳定的结果。本文从各类角膜曲率测量设备、角膜后表面散光以及Toric计算器3个方面对Toric IOL测量和计算的影响进行综述。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眼老视的科学检测方法。方法:随机抽取年龄在40~75岁之间“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老视患者80例(118眼)从术后1wk开始随访6mo以上,检测角膜散光度数变化,并根据患者的阅读需要和距离进行客观和主观验光。结果: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1wk~1mo的平均度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3mo的角膜散光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眼的老视近附加3个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眼的近附加验配不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应待角膜散光稳定后根据被测的调节参数进行精确的验配,而不能简单地按照经验公式开出处方。
简介:近30年来,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技术日渐成熟,随着生物材料技术的发展,人工晶状体技术不断革新,尤其是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ulti focal intraocular lenses,MFIOL)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白内障患者的术后视力及视觉质量,在临床中广泛应用。MFIOL通过光的折射或者衍射原理,使远近不同物体的光线均能成像在视网膜上,当两个相差3D或3D以上的屈光系统同时成像时,大脑可选择清晰的像、抑制模糊的像,从而达到适应不同距离视力的需求。目前市面上可供使用的IOL有一百余种,其中MFIOL可分为折射型、衍射型、折衍射结合型[1],MFIOL有一定的适应征,例如对眼底情况、囊袋稳定性、角膜像差、Kappa、Alpha角等有一定的要求,故部分患者无法使用MFIOL。区域折射IOL因其无“同心圆”设计,故受kappa角、Alpha角影响小,且视敏度高[2]、视觉质量好[3]、屈光度范围广,故适应征宽,可为更多患者带来恢复全程视力的希望,另外,因无衍射环设计,术后进行眼底检查或治疗干扰性更小。一把情况下无需特殊处理,但在特殊情况下需要进行一定的规划,故本文就其设计原理、植入方法、术后检查、术后屈光意外处理做一综述,为临床在植入该IOL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NGENUITY® 3D导航与常规显微镜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10—11月在西安爱尔眼科医院屈光与老视晶状体中心行ICL或散光型ICL(TICL)植入术的近视患者60例(6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GENUITY® 3D导航组(3D组)30例和常规显微镜组(常规组)30例。对最小光照明度、ICL植入时间、TICL调位时间、手术总时间等术中操作参数以及手术前后眼压变化、术后随访6个月的视力变化、等效球镜度(SE)变化、TICL离轴偏差度、结膜下出血率等临床参数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组术前年龄、SE及TICL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常规组和3D组最小光照明度分别为(10 800±1 300)lx和(5 000±1 500)lx,ICL植入时间分别为(12.6±3.7)s和(8.7±2.4)s,TICL调位时间分别为(32.4±5.4)s和(16.3±2.4)s,手术总时间分别为(415.4±43.3)s和(331.0±33.7)s,2组间这些术中操作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1,P=0.003;t=6.32,P=0.001;t=8.34,P=0.001;t=5.83,P=0.002)。常规组、3D组术后3 h眼压值均较术前升高,术后3 h与术前眼压差值分别为(5.24±3.42)mmHg和(3.12±2.15)mmHg(1 mmHg=0.133 kP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P=0.002)。术后6个月,常规组、3D组离轴旋转度轴位偏差分别为(5.68±0.18)°和(3.23±0.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P=0.002)。组间术后结膜下出血率、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显微镜下ICL手术相比,NGENUITY® 3D导航引导下ICL术中可降低光照亮度、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散光晶状体平均离轴旋转度轴位偏差更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应用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效果。方法:甄选对象于医院眼科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合计88例(88眼),甄选时间2021年09月-2022年08月,全部患者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在此之上按照分组依据:计算机单双数分配法,44例患者数据录入对照组资料库,执行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44例患者数据录入观察组资料库,执行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对比不同干预法对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结果:组间参数差距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情况与球差、RMSh波前像差数值结果更优,P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体外分区囊袋模型,探讨不同类型360°连续直角边缘人工晶状体(IOL)对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迁移的抑制作用。方法使用Transwell小室、细胞爬片、人源Ⅳ型胶原、IOL建立后发性白内障(PCO)体外分区囊袋模型作为模型组,并设置一个空白处理的Transwell小室作为对照组。人LECs细胞系SRA01/04培养于各组Transwell小室中,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中PCO早期病理表现;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细胞形态改变。根据体外分区囊袋模型植入的IOL类型分为平台板式袢HydroSmart组、C型袢HydroSmart组、C型补偿袢Hydrophobic组,并设置不植入IOL为空白对照组。应用Transwell法检测各组IOL前囊膜区迁移细胞数目并计算前囊膜细胞迁移抑制率;应用细胞排斥区分析法检测各组IOL后囊膜区细胞迁移数目并计算后囊膜细胞迁移抑制率。结果模型组细胞培养48 h后体外分区囊袋模型后囊膜区可见细胞形成类似早期Soemmering环和小型Elschnig珍珠样小体等PCO特征性病理表现;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模型组迁移的细胞呈纤维状。对照组中均未见类似细胞分布及形态改变。平台板式袢HydroSmart组、C型袢HydroSmart组、C型补偿袢Hydrophobic组前囊膜区域单位面积迁移细胞计数分别为18.80±5.53、24.67±9.80和34.47±10.80,后囊膜袢光学部移行区迁移细胞计数分别为56.43±9.00、162.20±16.38和121.30±12.01,IOL前囊膜细胞迁移抑制率分别为(92.02±1.94)%、(89.76±3.10)%和(86.27±4.54)%;后囊膜细胞迁移抑制率分别为(91.60±3.65)%、(70.14±5.35)%和(78.43±3.48)%。平台板式袢HydroSmart组前囊膜区迁移细胞数目明显少于C型补偿袢Hydrophobic组,细胞迁移抑制率明显高于C型补偿袢Hydrophobi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台板式袢HydroSmart组后囊膜袢光学部移行区迁移细胞数、细胞迁移抑制率明显高于C型袢HydroSmart组和C型补偿袢Hydrophobi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成功构建体外分区囊袋模型。与C型袢HydroSmart IOL、C型补偿袢Hydrophobic IOL相比,HydroSmart平台板式袢IOL能更有效抑制LECs的迁移。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空气泡辅助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安全性及其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3—9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拟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IOL1期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70例170眼,根据IOL植入术中前房注入剂不同将术眼分为2个组,其中采用空气泡辅助IOL植入术者92眼作为空气泡组,采用传统透明质酸钠辅助IOL植入术者78眼作为透明质酸钠组。所有术眼连续随访12周,比较术前及术后1、4和12周2个组术眼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CC)和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的比例以及术前及术后1 d、1周和4周2个组眼压的变化,并比较2个组IOL植入时长和手术总时长。结果所有术眼手术顺利,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2个组术眼间ECC、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例和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004,P=0.953;F分组=0.706,P=0.042;F分组=1.896,P=0.170);2个组术眼术后各时间点ECC和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例均小于各组术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明质酸钠组术后1 d有2眼眼压升高,经前房穿刺放液后恢复正常;空气泡组未出现术后高眼压者。空气泡组的手术总时长和IOL植入时长分别为(256.95±47.74)s和(29.66±6.58)s,明显短于透明质酸钠组的(357.78±36.07)s和(50.63±8.37)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662、17.922,均P<0.01)。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空气泡辅助IOL植入术和传统透明质酸钠辅助的IOL植入术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无明显区别,但空气泡辅助IOL植入术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晶状体后囊膜连续环形撕除联合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夹持术治疗儿童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青岛眼科医院行晶状体后囊膜连续环形撕除联合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夹持术治疗的28例(43只眼)儿童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并观察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数、眼压、人工晶状体位置和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分布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28例患者年龄(7±4)岁(2~12岁);男性14例,女性14例。全部患者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均成功夹持于晶状体后囊膜撕开区。术后随访6.0~12.0个月(平均8.4个月)。除1例(2只眼)患者无法配合检查视力外,其余27例(41只眼)中最佳矫正视力<0.1、0.1~<0.3、0.3~<0.5、≥0.5术前分别有17、17、4、3只眼,术后分别有4、4、5、28只眼,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末次随访等效球镜度数为(0.21±0.74)D。3只眼术后1周出现药物相关性高眼压,停用糖皮质激素性眼药后随访眼压正常。随访过程中全部患者人工晶状体均稳定夹持于后囊膜撕开区。全部患者均未发现视轴区混浊,未见虹膜前、后粘连及继发性青光眼、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等其他并发症。结论晶状体后囊膜连续环形撕除联合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夹持术治疗儿童白内障安全有效,可有效预防儿童白内障摘除手术后视轴区混浊的发生。(中华眼科杂志,2020,56:343-348)
简介:摘要先天性晶状体异位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目前发现的致病基因有FBN1及其家族基因、ADAMTS家族基因、CBS基因、LTBP2基因、TGFBR2基因等。相关疾病有马凡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挛缩性蜘蛛指(趾)(congenital contractural arachnodactyly,CCA)综合征、Weill-Marchesani综合征(Weill-Marchesani syndrome,WMS)、高胱氨酸尿症(homocystinuria,HCU)等。基因突变导致晶状体悬韧带微纤维组装与降解出现异常而引起晶状体异位。先天性晶状体异位的机制及基因动物实验处于探索阶段。(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28-33)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者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高度近视者进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74例(96眼)的临床资料。随访3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及并发症。结果术后1 d,裸眼视力0.05~0.25者24眼(25.0%,24/96),0.3~0.5者40眼(41.7%,40/96),0.6~1.0者32眼(33.3%,32/96);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05~0.25者20眼(20.8%,20/96),0.3~0.5者42眼(43.8%,42/96),0.6~1.0者34眼(35.4%,34/96)。影响术后视力的单因素为年龄、术前视力、术前眼底病变程度及核硬度(P<0.05);影响术后视力的多因素为年龄及术前眼底病变程度(P<0.05)。术中并发症主要为后囊破裂,术后早期并发症为眼压一过性升高,术后远期并发症为后发性白内障;术后视力低下的原因主要为变性近视。无坠核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反向巩膜袋法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黄河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共31例(31眼)无完整后囊的无晶状体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反向巩膜隧道形成结膜巩膜袋复合体,睫状沟缝合固定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手术后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泪膜破裂时间、Schirmer I试验及眼压。结果随访期末,所有患眼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19、16.001,P<0.05)。所有患眼泪膜破裂时间、Schirmer I试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裸眼视力≥0.5者29例,占93.5%。术后人工晶状体位正、无倾斜,未出现缝线暴露,未出现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或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反向巩膜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治疗无完整后囊的人工晶状体眼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