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摘要 ] 目的:探讨四肢长骨严重开放性骨折分期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更换内固定时机。方法: 37例患者 (ⅢA22例 , ⅢB13例 , ⅢC2例 ),早期以外固定架固定,治疗以修复软组织为主,提供软组织修复基本条件。待软组织损伤情况稳定,动态监测血沉、 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等正常或接近正常后随机分为 2组治疗: A组拆除外固定支架 ,即采用闭合或小切口复位,经皮插入锁定钢板固定 11例、非扩髓交锁髓内钉固定 8例。 B组先拆除外固定支架 ,再行长腿石膏托固定或骨牵引 ,再等待 5-8D,待钉道口初步愈合后行二期手术,二期采用闭合或小切口复位,经皮插入锁定钢板 9例、非扩髓交锁髓内钉 9例。结果:经 12~ 36个月 (平均 18个月 )随访, 2组二期术后均发生 2例浅部感染;均未发生骨髓炎、骨不连。 A组 1例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延期愈合,改动力化固定后愈合,余均骨性愈合; 2组在伤口感染、骨折愈合时间及疗效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伤后至内固定更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四肢长骨严重开放性骨折 ,分期治疗降低了早期手术的风险,又发挥了内固定的优势;软组织损伤情况稳定,体温、血沉、 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等正常后,拆除外固定支架 ,即更换内固定,并没有增加感染的风险,并且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更便于早期功能锻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肢长骨严重开放性骨折分期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更换内固定时机。方法37例患者(ⅢA22例,ⅢB13例,ⅢC2例),早期以外固定架固定,治疗以修复软组织为主,提供软组织修复基本条件。待软组织损伤情况稳定,动态监测血沉、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等正常或接近正常后随机分为2组治疗A组拆除外固定支架,即采用闭合或小切口复位,经皮插入锁定钢板固定11例、非扩髓交锁髓内钉固定8例。B组先拆除外固定支架,再行长腿石膏托固定或骨牵引,再等待5-8D,待钉道口初步愈合后行二期手术,二期采用闭合或小切口复位,经皮插入锁定钢板9例、非扩髓交锁髓内钉9例。结果经12~36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2组二期术后均发生2例浅部感染;均未发生骨髓炎、骨不连。A组1例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延期愈合,改动力化固定后愈合,余均骨性愈合;2组在伤口感染、骨折愈合时间及疗效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伤后至内固定更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四肢长骨严重开放性骨折,分期治疗降低了早期手术的风险,又发挥了内固定的优势;软组织损伤情况稳定,体温、血沉、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等正常后,拆除外固定支架,即更换内固定,并没有增加感染的风险,并且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更便于早期功能锻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芪消肿汤对于治疗肿胀伴非感染性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2016年进行四肢长骨干骨折术的患者8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这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和观察组,常规组的患者静滴七叶皂苷钠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的患者使用黄芪消肿汤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肿胀程度的改善情况以及非感染性发热持续的时间进行统计对比。结果治疗结束之后,两组患者的肿胀程度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好转,且结果主要表现为观察组的患者有更加明显地疗效,且在非感染性发热持续的时间上也表现为,观察组的患者要明显少于常规组,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结论在四肢长骨干骨折术的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采用黄芪消肿汤,能够明显消除患者的肿胀程度,更加有效地对临床症状进行缓解,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患者氧化应激水平、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临清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采用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疗效、术后并发症;术后1个月测定骨代谢指标,包括骨钙素(OC)、骨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抗酒石酸性磷酸酶(TRAP)、吡啶啉(PYD);术后1个月测定氧化应激指标,包括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OC、BALP、PIN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TX、TRAP、PY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MDA降低,TAC、SOD上升,且观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的疗效优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可改善骨代谢,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具有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患者氧化应激水平、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临清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采用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疗效、术后并发症;术后1个月测定骨代谢指标,包括骨钙素(OC)、骨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抗酒石酸性磷酸酶(TRAP)、吡啶啉(PYD);术后1个月测定氧化应激指标,包括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OC、BALP、PIN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TX、TRAP、PY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MDA降低,TAC、SOD上升,且观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的疗效优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可改善骨代谢,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具有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实施髋、膝关节置换术(THA、TKA)后长骨骨折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FES)的原因及对策。方法:试验病例均在2021.10~2022.10内治疗,病例数80,病种为长骨骨折,其中24例股骨颈骨折(A组),20例股骨干下段骨折(B组),36例股骨干骨折。回顾性分析3组相关资料,所有对象均选择手术治疗,术式包括THA、TKA、切开内固定、手法复位牵引等。比较3组不同术式下FES发生率,总结原因和对策。结果:A组THA的FES发生率为66.67%(8/12)高于切开内固定者33.33%(4/12)(P<0.05)。B组TKA的FES发生率为66.67%(8/12)高于切开内固定者50.00%(4/8)(P<0.05)。C组手法复位牵引的FES发生率为60.00%(12/20)高于切开内固定者25.00%(4/16)(P<0.05)。结论:长骨骨折实施THA、TKA后并发FES的风险较高,原因涉及脂肪组织受损、血肿清除、早期伤口开放等,而内固定可降低血液循环中脂滴含量,从而减少FES风险,因此需予以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6月入住我院骨科的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行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行骨折内固定术,随诊两年,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术后下床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下床时间和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下床活动时间早,并发症情况少,具有积极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为股骨颈骨折患者使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来研究对比两种方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60例股骨颈骨折研究者,均是来自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治疗者,将所有的研究者以字母划分方式来细化为相同治疗人数的两组,两组均为30例患者研究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与对照组(骨折内固定术治疗)。对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的Harris评分以及手术中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手术后的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做详细的记录并进行统计学对比。结果:手术前的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无明显差异,而手术后,研究组患者的Harris评分要明显比对照组患者高;研究组患者在手术中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手术后的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也同样比对照组的情况更好。两组之间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显示使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的患者效果更好,在临床中更加具有应用价值,值得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折内固定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9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A组和治疗B组,分别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效果和不同时间的Harris评分。结果:治疗A组患者的施术时长、施术出血量均多于治疗B组,但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与治疗B组相比均更短;治疗A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时的Harris评分均高于治疗B组;治疗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治疗B组;治疗A组患者获得的优良率高于治疗B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采用骨折内固定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都能够起到良好固定效果,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更加良好,利于患者康复,也是骨折后移位严重患者的更佳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7年3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30例,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采取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取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优良率及手术指标。结果观察组优8例、良5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6.7%;对照组优4例、良5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为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于本院接受股骨颈骨折治疗的72例患者,基于患者入院顺序纳入置换组与内固定组(n=36)。置换组应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内固定组应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内固定组与置换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无明显区别,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相较于内固定组患者而言,置换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及下床活动时间相对较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组间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相较于骨折内固定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更加显著,有助于缩短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建议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选择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 90例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 45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选择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 P< 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在为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给患者使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治疗相对于内固定术更好,可以改善患者的患肢功能,提高患者生活的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 2017年 6月 ~2018年 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 7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 39例,主要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 40例为骨折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等均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状况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时可降低患者并发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中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和骨折内固定术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于本院治疗的88例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均44例。对照组接受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接受THA治疗。观察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Harris评分和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305.71±50.24)mL,多于对照组的(112.54±29.68)mL;手术时间(82.10±10.19)min,长于对照组的(60.89±8.51)min;Harris评分(82.45±4.16)分,高于对照组的(73.53±3.97)分;住院时间(15.29±2.17)d,短于对照组的(22.16±3.74)d;并发症发生率(4.55%)低于对照组(18.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接受THA治疗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确切且并发症少,利于缩短住院时间,但也存在损伤较大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