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感染性眼病是发展中国家重要致盲原因之一,病原微生物检查是感染性眼病诊断的金标准。由于眼部组织取材困难、标本量少,实验室诊断阳性率偏低,严重影响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我国大多数医疗机构感染性眼病实验室诊断能力不足,缺乏眼部微生物检测的标准化方法。为此,北京医学会检验分会组织专家和相关课题组通过讨论和临床验证,总结出适合我国眼科临床实践的病原学诊断路径,形成感染性眼病实验室诊断专家共识。该共识从常见感染性眼病临床表现和送检指征入手,规范眼部标本采集、转运、质量评估的方法和流程;强调眼科医师应与微生物检验人员充分配合,正确选择适宜的微生物检测方法,提倡床旁接种,同时针对刮片细胞学检查、传统微生物培养、棘阿米巴培养以及核酸检测、宏基因组测序等技术提出建议。
简介:【摘要】总结1例神经源性膀胱患儿间歇性导尿全病程管理模式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明确诊断,制定计划,全病程管理模式实施;患儿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的健康指导、门诊随访,包括饮食护理、感染预防、间歇性导尿护理操作、尿管选择、制定个性化导尿频率、饮水计划、排尿日记及门诊随访指导。经过12天的对症治疗及精心护理,患儿顺利出院。
简介:摘要患者青年男性,因皮肤紫癜、血尿、大量蛋白尿、肌酐升高、高血压就诊,肾组织活检病理示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伴新月体形成,IgA、C3、C1q沿系膜区沉积,电镜示系膜区、内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心脏彩色超声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最初诊断为IgA血管炎,予甲泼尼龙 80 mg 每日1次静脉输液,环磷酰胺0.6 g 静脉输液1次,利妥昔单抗600 mg 静脉输液1次,治疗18 d后出现脑出血,治疗1个月后出现发热伴肾功能恶化(肌酐 351 μmol/L)。心脏彩色超声见室间隔缺损,破口处和二尖瓣前叶赘生物形成;血培养示血孪生球菌,最终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予左氧氟沙星 0.25 g 每日1次静脉输液+头孢曲松2 g每12小时静脉输液共8周,转外科行二尖瓣、三尖瓣成形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甲泼尼龙减量为40 mg 每日1次静脉输液并逐渐减停。治疗后患者体温正常,血培养持续阴性,治疗后14个月肌酐降至86 μmol/L。感染性心内膜炎有时表现不典型,且与IgA血管炎在临床和病理有相似之处,可能误诊为IgA血管炎。对表现为紫癜和肾小球肾炎的患者,应注意除外感染性心内膜炎。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北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中不同型别腺病毒感染临床特征,明确腺病毒分型的临床必要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因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的9 022例次患儿呼吸道标本,经直接免疫荧光(DFA)和(或)核酸检测确定为腺病毒阳性者进行五邻体、六邻体及纤维蛋白基因扩增并测序,构建系统进化树区分腺病毒型别。收集并分析腺病毒主要型别感染患儿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等临床资料,采用t检验、U检验、χ²检验进行型别间临床特征差异的统计学分析。结果9 022例次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中腺病毒阳性检出率为4.34%(392例次),成功分型205例,其中男131例、女74例,年龄22.6(6.7,52.5)月龄,3型腺病毒阳性102例(49.76%),7型86例(41.95%),1、2、4、6、14、21型共17例。7型与3型腺病毒感染患儿临床特征比较,在出现喘息[10例(11.63%)比25例(24.51%)]、白细胞计数>15×109/L[4例(4.65%)比14例(13.73%)]、白细胞计数<5×109/L[26例(30.23%)比11例(10.78%)]、降钙素原水平>0.5 mg/L[43例(50.00%)比29例(28.43%)]、多肺叶浸润[45例(52.33%)比38例(37.25%)]、胸腔积液[23例(26.74%)比10例(9.80%)]、危重症腺病毒肺炎[7例(8.14%)比2例(1.96%)]比例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5.11、4.44、11.16、9.19、4.30、9.25、3.91,P=0.024、0.035、0.001、0.002、0.038、0.002、0.048);住院时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11(8,15)比7(5,13)d,Z=3.73,P<0.001]。结论北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中腺病毒感染以3、7型为主要型别。与3型感染比较,7型感染炎症反应更明显,肺部症状更重,住院时间更长,区分腺病毒型别具有临床必要性。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1例居家腹膜透析患儿并发腹膜炎的原因,然后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保证儿童居家腹膜透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有效,达到治疗目的。方法 分析1例腹膜透析患儿在居家腹膜透析中多次并发腹膜炎,居家腹膜透析效果欠佳,根据这些提出有效的护理措施。 结果 患者反复并发腹膜炎的原因为患儿家长操作不规范、无菌观念较差、肠道感染、导管出口处感染、医务人员健康宣教不到位等因素。结论 通过采用“互联网+个案管理”模式,增加护患之间的沟通,强化相关知识的培训,让家长对疾病引起重视,提升患儿及家长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强化护理人员的培训,总结分析,能够减少腹膜炎的发生。
简介:[摘要]报告1例女性4个月Cantrell五联症的患儿手术后延迟关胸的护理,由于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并发症的概率增加,此病应用了延迟关胸技术,此技术可解除心脏受压,改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状况,待血流动力学稳定再行关胸可明显提升患儿术后早期生存率[ 1- 2],这就为护理带来较高的要求,大大增加了护理难度,主要包括,延迟关胸预防感染的护理,机械通气模式下的监护,早期营养的开展,呼吸道的管理以及保证正性肌力药物的维持。由于监护缜密,治疗及时、准确,护理的得当,该患儿未发生并发症,顺利出院。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玻璃体内注药治疗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护理。方法 围绕本院收治的80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展开研究,均于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在本院进行玻璃体内注药治疗,以随机抽样法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常规组(n=40,常规护理)及干预组(n=40,护理干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比较组间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发现,干预组发生率为7.50%,常规组为25.00%,干预组较低,P<0.05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例糖原累积病Ⅵ型(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Ⅵ,GSD-Ⅵ)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情况,明确其致病原因。方法收集1例GSD-Ⅵ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全外显子测序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对疑似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并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患儿表现为空腹低血糖、肝大、生长迟缓、转氨酶增高、代谢性酸中毒、高乳酸,肝穿刺病理提示糖原累积病。基因测序提示患儿PYGL基因存在c.2089A>G(p.Asn697Asp)和c.158_160delACT(p.Tyr53del)复合杂合变异。Sanger测序验证提示患儿母亲存在c.2089A>G杂合变异,患儿父亲存在c.158_160delACT杂合变异。这两种变异均为罕见的变异,既往未见报道,其位点高度保守且Provean、MutationTaster预测为有害。结论PYGL基因复合杂合变异(c.2089A>G/c.158_160delACT)为患儿的致病原因。新变异位点的检出丰富了PYGL基因的变异谱,为该家系的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肺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接受胸部CT检查的征象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接受检查的重症肺炎合并肺部感染患儿38例进行研究。所有患儿分别接受胸部X线与CT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技术的阳性率,同时总结胸部CT检查时对于不同病原菌所致感染的CT征象。结果:CT检查结果中阳性率显著高于X线检查阳性率,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可以有效应用于重症肺炎合并肺部感染的检查与诊断,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较高并且可以清晰展现影像学特征,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加可靠的图像数据,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CC)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胃炎患儿遵医、情绪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的102例Hp感染相关性胃炎患儿及其102名主要照顾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患儿和51名主要照顾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FCC干预。评估两组患儿的遵医行为,并分别于护理前后采用家属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FM)评估两组患儿主要照顾者的疾病不确定感,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Y)和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PedsQLTM4.0)评估两组患儿的焦虑情绪及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遵医行为率高于对照组,MUIS-FM各项评分、STAI-Y评分低于对照组,PedsQLTM4.0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Hp感染相关性胃炎患儿采用FCC干预可有效提高其遵医行为,缓解其焦虑与抑郁情绪,提高患儿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