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胃肠道肿瘤患者管理中,置入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产生的效果。方法:2021.01~2022.11期间从我院中选择需进行PICC导管置管的8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置入普通PICC导管,观察组置入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就实际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置管效果留置时间低于对照组,间歇期冲封管次数以及维护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置入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能有效控制不良事件的产生,置管实际效果更为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耐高压注射型PICC堵管的最佳干预策略。方法回顾2012年8月前未采用集束干预策略的耐高压注射型PICC置管患者45例,选择2012年8月后开展集束干预策略的耐高压注射型PICC置管患者52例,比较集束干预前后耐高压注射型PICC堵管发生率。结果集束干预前耐高压注射型PICC堵管率为24.4%,集束干预后耐高压注射型PICC堵管降至11.5%。结论实施集束干预策略能有效降低耐高压注射型PICC堵管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成人血液肿瘤患者在化疗时会被反复穿刺,为了减轻此种方式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防止化疗药物给血管和周围组织带来的伤害,并使化疗过程仍可以顺利完成。方法回顾2015年1月到9月将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插入外周静脉。并对导管留置期间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在试验中使用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126例,其中插管成功率高达98%。平均置管时间为285天。导管留置期间出现并发症的2例,经过各种处理均恢复,病人对picc治疗过程满意。结论这种方法操作简便、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而且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在患者身上的保留时间较长,可达1年左右,避免了化疗时反复穿刺的繁琐程序,同时也减轻了患者被反复穿刺的痛苦,使患者受益,值得推广,但应注意留置期间的护理,及时发现、处理并发症。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PICC置管中导管末端在上腔静脉入口发生反折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科内200例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末端反折的例数以及调管次数、调管方法、调管成功率进行原因分析。结果 6例发生导管末端反折的患者中,4例经过配合在正压通气呼气相送入导管,均一次调管成功;2例按照常规予调管,首次调管失败,第二次在呼气相送入导管后调管成功。结论 PICC置管中,导管末端发生反折除送管过快、血管痉挛等因素外,经正压通气治疗的患者,导管末端发生反折或与正压通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EKG定位技术在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的患者,患者120例,选择时间于2017年1月—2018年6月60例为对照组按照体外测量方法置管后放射科行传统的X线摄片,观察导管尖端位置。2018年7月—2018年2月60例为观察组采用EKG技术进行PICC尖端定位后置管,再到放射科行传统的X线摄片,观察导管尖端位置。结果体外测量方法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为85%,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5%,置管时间5±1.11min,EKG技术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为96%、导管异位发生率为4%,置管时间7±1.31min。EKG技术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明显高于体外测量方法、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体外测量方法,置管时间大于体外测量方法。结论EKG技术可以提高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准确率,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提高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成人血液肿瘤患者在化疗时会被反复穿刺,为了减轻此种方式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防止化疗药物给血管和周围组织带来的伤害,并使化疗过程仍可以顺利完成。方法回顾2015年1月到9月将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插入外周静脉。并对导管留置期间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在试验中使用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126例,其中插管成功率高达98%。平均置管时间为285天。导管留置期间出现并发症的2例,经过各种处理均恢复,病人对picc治疗过程满意。结论这种方法操作简便、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而且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在患者身上的保留时间较长,可达1年左右,避免了化疗时反复穿刺的繁琐程序,同时也减轻了患者被反复穿刺的痛苦,使患者受益,值得推广,但应注意留置期间的护理,及时发现、处理并发症。
简介:摘要三向瓣膜式PICC现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它不仅适用于需要长期输液、全肠外营养的患者,尤其是为肿瘤化疗患者提供了很好的静脉治疗途径,减少了外周静脉的并发症和增加了化疗药物的疗效。我科从2015年1月—2017年7月施行巴德公司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42例,其中男22例,女性20例。年龄34~87岁之间。其中,置管时发生误入动脉1例,神经损伤2例,导管送入困难4例,导管异位6例,穿刺部位血肿9例,撤除导丝困难2例。本文对临床中给肿瘤患者进行留置三向瓣膜式PICC时常见的并发症进行了总结分析并给出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提高了临床肿瘤患者三向瓣膜式PICC的穿刺和留置成功率,从而保障肿瘤患者能顺利进行化疗和后续的治疗,进而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向瓣膜式PICC预防肝衰竭患者置管并发症的效果研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首次确诊为肝衰竭的140例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和留置针组。其中男128例,女12例。所有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直型留置针患者均知情同意,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采用自设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并发症记录表收集患者置管后第一个月、第二个月及第三个月的并发症资料,采用直型留置针置管并发症记录表收集患者住院治疗三个月期间所有留置针并发症资料。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结果PICC置管组相对留置针组穿刺口/针口渗血/渗出/坏死发生率低、一针穿刺成功率高、穿刺点异常发生率低、静脉通道堵塞发生率低、静脉炎发生率低、肢体肿胀发生率低和职业暴露风险低。结论对于肝衰竭患者实行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可以更好地避免置管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为肝衰竭患者建立长期静脉通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向瓣膜式PICC及护理分析在小儿血液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42例行三向瓣膜式PICC治疗的小儿血液肿瘤化疗者当作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各2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施以优质护理,比较两组的并发症率、焦虑与合作行为等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率(4.76%)比对照组(28.57%)低,P<0.05。观察组的焦虑与合作行为等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可降低三向瓣膜式PICC治疗的并发症率,提高血液肿瘤化疗患儿的配合度。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探讨新型耐高压PICC导管用于CT增强检查对比剂通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已完成新型耐高压PICC管(Power PICC SOLO)置管且需要行CT增强检查的患者60例。采用信封法随机分组,其中选用新型耐高压PICC管作为对比剂注射通路的患者30例为PICC管组,其余30例患者为常规组,采用放射科常规耐高压静脉留置针作为对比剂通路。进行CT增强扫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影像检查图片质量,包括总体和肝脏、肺血管质量以及侧支、伪影情况。结果两组间基线资料和图片总体质量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在两组伪影评价中,PICC管组的锁骨下动脉、上腔静脉和右心房的分值显著低于常规组(P<0.01);常规组的侧支血管及反流情况显著低于PICC组(P<0.01)。结论新型耐高压PICC作为影像增强检查对比剂注射通路安全高效,不良反应少,图像质量好。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隧道式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非隧道式PICC临床应用效果的差异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Scopus、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经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共计3 05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隧道式PICC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OR=0.28,95%CI:0.15~0.52,P<0.01)、静脉血栓发生率(OR=0.18,95%CI:0.06~0.55,P<0.01)、渗血发生率(OR=0.30,95%CI:0.21~0.42,P<0.01)、静脉炎发生率(OR=0.48,95%CI:0.26~0.88,P=0.02)、导管异位率(OR=0.27,95%CI:0.18~0.41,P<0.01),且不会增加神经、动脉损伤发生率(OR=0.49,95%CI:0.10~2.35,P=0.37)。两组导管堵塞(OR=0.56,95%CI:0.20~1.59)、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OR=0.57,95%CI:0.21~1.55)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下隧道技术能够有效提升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但后期仍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简介:目的制订自然垂降生理盐水柱法经三向瓣膜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的流程,探讨流程应用效果。方法制订自然垂降生理盐水柱法经三向瓣膜式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的流程,同时对操作护士进行考核培训;并根据此流程对30例患者行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结果本组30例患者PICC导管尖端正常位置为93.3%(28/30),最佳位置为90.0%(27/30)。护士对操作流程评分为(4.8±0.4)分,为满意。结论制订规范化标准自然垂降生理盐水柱法经三向瓣膜式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的操作流程并将流程应于操作中,使护理操作有据可查,提高了操作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