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椎间盘镜治疗的护理。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依据护理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n=30)和综合护理组(n=30)两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生活自理时间、恢复工作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结果综合护理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生活自理时间、恢复工作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护理组(P<0.05),功能恢复优良率96.7%(29/30)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83.3%(25/30)(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椎间盘镜治疗的综合护理较常规护理效果好。
简介:摘要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OLIF)是国际热门的腰椎微创新技术,自2014年引进中国大陆,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然而,OLIF技术临床应用仍有诸多争议和有待规范的问题存在,包括手术适应证、术前评估、手术入路、融合器放置位置、不加内固定的单纯OLIF技术应用(Stand-Alone OLIF )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等。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的临床应用指南旨在通过循证医学的方法,统一及规范上述问题,为OLIF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减少或避免不恰当、不规范的诊疗行为,从而提高OLIF手术在临床应用的价值。
简介:背景:目前尚未见老年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疗效的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比较大于70岁的老年人和年轻人用椎弓根钉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的临床和影像学疗效。同时评估临床和影像学效果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101例因L4.5退变性滑脱的患者,行腰椎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术后随访至少3年。随访时间平均50个月。根据手术时的年龄将患者分为两组:第一组年龄均≥70岁(平均74岁),共31例;第二组年龄均小于70岁(平均59岁),共70例。根据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系统(JOA)比较两组的术前、术后评分,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影像学资料,包括融合情况及腰椎节段前凸。结果:就目前资料而言,两组的术前、术后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一组内发生了一些全身的并发症,但是第一组内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较第二组低。影像学资料显示两组的腰椎节段前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第一组中的椎间塌陷融合、延迟融合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第二组(p=0.034),两组中均未发现不融合。本研究中原位融合、塌陷融合、延迟融合这些不同的融合状态似乎均不影响术后临床疗效。结论:现有资料表明不同年龄组的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中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较低,而椎间塌陷、延迟融合发生率较高。融合状态似乎并不影响术后疗效。可信度:预后性研究,Ⅱ级。进一步可信度描述参见作者介绍。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2004年1月~2008年1月,对18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TLIF再手术治疗,18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4~36个月(平均21个月)。术前、术后采用VAS、ODI进行评分,根据X线片评价椎间隙高度的变化,评价临床结果。结果术后随访VAS、ODI评分较术前均得到明显的改善,椎间融合率为100%。临床结果优良率88.9%。术中硬膜撕裂1例,1例出现感觉障碍,一过性母背伸肌肌力减弱,无切口感染,无术后感染,没有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TLIF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理想的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
简介:摘要: 目前脊柱外科的许多临床治疗还是以融合为主 , 一台成功的脊柱融合术需要很多相关因素促成 , 比如 :融合的材料、融合节段的稳定性 , 融合后对脊柱整体矢状面平衡的影响等等 , 本文以本期刊出的相关论文为基础 , 对合理规范使用椎间融合技术作一论述。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nimallyinvasive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MISTLIF)治疗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3月至2017年1月,应用MISTLIF治疗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56-72岁,平均64.82±4.84岁。I~II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8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伴节段性不稳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0例。单节段融合27例,相邻两节段融合1例,比较术前、术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分。结果术中失血80~220mL,手术时间为140~270min。患者均获随访1-3个月。术前VAS评分为(7.96±1.38)分,术后1周及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2.61±0.69)分及(0.54±0.58)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ODI评分为(66.07±4.26)分,术后1周及3个月ODI评分分别为(24.89±3.13)分及(17.50±2.53)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查X线片示椎间隙骨密度均逐渐增加,Cage无移位、松动、下沉,椎弓根钉无松动、折断。结论MISTLIF适用于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如各种原因引起的腰椎不稳、腰椎滑脱(I~II度),退行性腰锥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手术出血少、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合并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接受TLIF手术治疗33例伴DISH的LSS患者病历资料,男15例,女18例;年龄(65.1±11.2)岁(范围50~70岁);腰椎固定节段(1.45±0.42)个(范围1~3个)。选取同期性别、年龄(范围3岁内)及手术固定节段匹配不伴DISH的33例LSS患者作为对照,年龄(67.3±13.6)岁(范围50~70岁)。临床疗效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腰部、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矢状位测量参数包括腰椎前凸角、腰椎局部前凸角及下腰椎前凸角,采用Pfirrmann分级评估术前椎间盘退变程度,记录术后融合器沉降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术前骨密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融合节段数及术后随访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ISH组患者术前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为(3.82±0.64)分,明显高于非DISH组(3.20±0.95)分(t=3.109,P=0.002),而腰椎前凸角及下腰椎前凸角明显低于非DISH组(腰椎前凸角37.4°±8.5° vs. 45.2°±12.2°,t=3.013,P=0.003;下腰椎前凸角18.3°±3.9° vs. 21.9°±5.4°,t=3.104,P=0.002)。两组患者术后腰椎前凸角较术前均明显增加,但随访期间DISH组腰椎前凸角、腰椎局部前凸角及下腰椎前凸角均有明显矫正丢失。末次随访时DISH组腰椎前凸角(43.6°±9.7° vs. 50.1°±10.2°,t=2.652,P=0.010)、腰椎局部前凸角(17.4°±6.5° vs. 22.7°±7.2°,t=3.138,P=0.002)及下腰椎前凸角(19.1°±4.7° vs. 22.9°±5.2°,t=2.540,P=0.013)均明显低于非DISH组。末次随访时DISH组中12例发生融合器沉降,发生率明显高于非DISH组(36.3% vs. 12.1%,χ2=5.280,P=0.022)。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ODI及腰部、下肢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 0.05),但DISH组患者腰痛VAS评分明显高于非DISH组(t=2.862,P=0.005)。结论相比非DISH的LSS患者,伴有DISH的LSS患者TLIF术后易发生融合器沉降及腰椎前凸角的矫正丢失;且末次随访时伴DISH的LSS患者腰痛VAS评分明显高于非DISH组。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中予以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自本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研究时间为2017年4月到2019年4月,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分组。实验组为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小组(30例),对照组为开放性手术小组(30例),对比效果。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为(128.4±10.2)min、手术出血量为(14.3±7.4)ml、卧床时间为(10.3±2.7)min、住院时间为(4.3±1.1)d;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17.1±9.5)min、手术出血量为(78.7±18.2)ml、卧床时间为(21.5±6.2)min、住院时间为(7.1±1.7)d,存在差异(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单侧、双侧内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术后假关节的发生及其对腰椎活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9年1月—2015年5月徐州市中心医院121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女76例,年龄40~70(50.8±6.8)岁。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腰椎后路单侧固定联合TLIF术组(单侧固定组)48例,腰椎后路双侧固定联合TLIF术组(双侧固定组)73例。根据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椎动力位X线片,测量腰椎融合节段(L4/5)、融合节段上邻近节段(L3/4)和下邻近节段(L5/S1)以及全腰段的腰椎运动范围(ROM)。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腰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疗效,采用腰椎CT评估两组患者椎间融合情况。(1)比较单侧组与双侧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2)比较两组术后假关节发生率、假关节翻修率;(3)比较单侧组与双侧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临床疗效;(4)比较两组无假关节者间,以及单侧组内假关节者与无假关节者间,术前与末次随访的影像学参数及腰痛VAS评分和ODI。结果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2~8年。术后单侧内固定组假关节发生率18.6%(9/48),假关节翻修率12.5%(6/48)均高于双侧内固定组的5.5%(4/73)、1.4%(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24、4.698, P值均<0.05)。单侧组与双侧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术后腰痛VAS评分、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侧固定组、双侧固定组无假关节者间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L4/5、L3/4和L5S1以及全腰段的腰椎ROM以及腰痛VAS评分、OD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侧固定组内:末次随访时假关节者VAS评分、ODI均大于无假关节者,L3/4 ROM小于无假关节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L4/5 ROM假关节者为5.67°±1.12°,无假关节者为0°。而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全腰椎ROM、L5/S1 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单侧、双侧内固定融合联合TLIF术可以获得相同的中期临床疗效,但单侧内固定术式融合节段稳定性相对低,假关节发生率高,影响腰椎运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