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斜外侧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双侧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后方肌间隙入路双侧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并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73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其中男33例,女40例;年龄(66.80±7.94)岁(范围:39~85岁)。病变部位位于L3/45例,L4/568例。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组:采用斜外侧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双侧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斜外侧组);采用后方肌间隙入路双侧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并融合(后路组)。对比斜外侧组与后路组的基线资料,观察并对比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斜外侧组与后路组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比例、病史时间及病变部位的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38例斜外侧组手术时间为(99±8.96)min,35例后路组为(96.8±9.5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斜外侧组中出血量(80±24.72)ml,后路组(261±52.8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21,P<0.05)。7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5±2.58)个月(范围:12~24个月)。斜外侧组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1.21±0.55)分,后路组(1.70±0.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23,P=0.028);后路组ODI指数由术前的48.6±6.1恢复至末次随访10.2±2.2,斜外侧组由术前49.0±5.7恢复至9.3±1.8,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42,P<0.05;t=9.211,P<0.05)。斜外侧组与后路组的组内手术前后的面积有统计学差异(t=10.753,P<0.05;t=11.631,P<0.05);椎管面积亦有统计学差异(t=9.152,P<0.05;t=9.344,P<0.05);两组术后面积和椎管面积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椎间隙高度:斜外侧组与后路组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92,P<0.05;t=8.443,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隙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且与术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72,P<0.05;t=5.291,P<0.05)。术后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或融合器前后向、横向移位。后路组融合率为97.1%,斜外侧组融合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路组并发症发生率22.86%,斜外侧组发生率23.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斜外侧融合与后路减压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均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前者优势更为明显,包括出血少、神经损伤风险低、良好的椎管间接减压,可作为部分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较好选择。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体终板骨软骨炎所致胸腰背部疼痛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双侧植骨融合治疗体终板骨软骨炎所致胸腰背部痛患者18例。结果1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根据Denis疼痛分级,手术后胸腰背部疼痛16例消失,2例明显缓解。植骨融合标准参照FDA推荐的Simmons法,手术后3个月融合良好。结论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体终板骨软骨炎所致胸腰背部疼痛,操作简单、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椎体终板骨软骨炎小关节融合椎板融合
  • 简介:摘要腰椎类病变,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类疾病。这类病症通常会给人们正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目前临床医学治疗中,已经可以运用非手术方法对人类的腰椎间盘疾病实现全面治疗。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患者,必须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救治。手术法治疗腰椎间盘类疾病,虽然有一定优点,但是也存在风险。目前医学界广泛采用的经皮镜技术能有效避免传统手术法存在的多种不良影响,完成对无法接受非手术治疗方式的病患的治愈。

  • 标签: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腰椎病变 治疗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X线平片和CT对颈椎退变变形原因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颈椎退变变形86例,对其X线平片和C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颈椎退变变形好发于C3~7,以C4~6发病率最高,多为钩关节及关节突关节的退行性变。X线平片能直观地显示颈椎形态,是诊断本病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而CT能清楚显示椎间盘、硬膜囊、关节突、钩关节和椎管内外结构的变化。X线平片及CT结合可清楚地显示小关节的解剖结构及病理改变,对颈椎变形原因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 标签: 颈椎 退变 椎间孔 变形 X线摄影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镜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作出分析。方法将自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期收治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纳入为本次研究工作对象;按照患者意愿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施行小切口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研究组施行镜治疗;治疗结束后跟踪随访一年并分析比较两组的治疗疗效。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优良率(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83.33%),P<0.05。结论镜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确切,而且手术切口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 标签: 椎间孔镜 腰间盘突出症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方法。方法搜集并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使用镜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历资料35例。结果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诊断明确,术后卧床休息2d,第3天下地活动,第5~7天好转出院,第10~12天拆线,住院期间无护理相关并发症。患者18个月后改良Macnab疗效评定结果,优27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达到91.40%,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术前指导及术后系统康复训练有利于提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腰椎微创手术的优势。

  • 标签: 椎间孔镜 腰椎间盘突出症 护理
  • 简介:目的:通过影像学测量观察,探讨经皮内镜手术入路与、神经根及邻近组织的解剖学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月在天津市天津医院行腰椎影像学检查的患者影像资料,按脊柱序列正常、无畸形、无移行的要求共纳入100例正常腰椎的横断面MRI资料和100例正常腰椎正侧位X线图像资料。选取L2/3~L5/S1节段椎间盘上下缘两个层面的MRI横断面图像的,分别测量椎间盘上、下缘的宽度最小值(Gs、Gi)、神经根-椎间盘距离(Hs、Hi)、神经根-关节突距离(Is、Ii)和入路靶角(Js°、Ji°)。选取L4/5和L5/S1节段正侧位X线图像,分别从正位和侧位测量分析髂脊-椎间盘距离(Qa、Qb)和入路靶角(Ra°、Rb°)。结果MRI横断面图像资料分析显示Gs均〉Gi,其中L4/5节段Gi最小[(2.72±1.40)mm],L2/3节段Gs最大[(5.16±1.53)mm]。神经根-椎间盘距离从头端向尾端逐渐减小,并且在椎间盘下缘层面距离最近。L2/3和L3/4节段神经根位于椎间盘的背侧;而在L4/5和L5/S1节段,神经根位于椎间盘的腹侧。Is〈Ii,其中L4/5节段Is最近[(-2.55±4.94)mm],L5/S1节段Ii最远[(-8.23±11.11)mm]。椎间盘上、下缘横断面入路靶角从头端向尾端逐渐减小。L2/3和L3/4节段Js°〉Ji°;L4/5和L5/S1节段Js°〈Ji°。正侧位X线图像分析显示L4/5节段位置与髂脊约处于同一高度,L5/S1节段靶角明显大于L4/5节段。结论下腰椎(L4/5和L5/S1)变小、神经根与椎间盘更近、入路靶角变大变陡,手术入路更复杂、难度更大;行经皮镜手术时需采用环锯扩大椎,使工作通道充分进入椎管内,减小神经根损伤的风险。

  • 标签: 椎间盘 磁共振成像 放射摄影术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内窥镜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下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疗效。方法入路手术治疗26例,远外侧或水平入路12例,后路或入路7例。结果本组43例均获满意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8个月,2例症状复发,其余症状明显减轻,生活活动无障碍,椎间隙无感染,无继续加重表现。结论微创下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很好地切除突出的椎间盘,解除狭窄、侧隐窝狭窄的几乎所有椎间盘突出的患者。

  • 标签: 椎间孔镜 微创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科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共 50例,均给予镜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和腰椎功能。结果:治疗后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和腰椎功能优于治疗前, P< 0.05。通过疗效评价,优良率达到 96.0%。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确切。

  • 标签: 椎间孔镜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 临床疗效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临床采用经皮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 2018年 2月至 2019年 2月期间接收诊断并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 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放式手术减压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采用经皮镜下髓核摘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通过采用不同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有一定治疗效果,其中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明显长于治疗组患者,同时术后 3个月、 6个月以及 12个月生活能力评分显著低于治疗组患者,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含义 (P<0.05)。结论 临床治疗经皮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具有良好治疗效果,对于改善患者临床治疗体验,恢复患者活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 经皮椎间孔镜 腰椎管狭窄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镜治疗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期诊治的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选取85例作研究对象,予以镜手术治疗,评估本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就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感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本组患者手术优良率是96.5%;②手术前,本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是(7.1±1.2)分,高于手术后的(3.2±1.1)分(P<0.05)。结论镜治疗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明显,不但能最大限度改善腰椎功能,还可消除疼痛感,值得借鉴。

  • 标签: 椎间孔镜 青年 腰椎间盘突出症 疼痛感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经镜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手术病人俯卧位头部摆放的方法。方法 选择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60例镜手术,常规摆放俯卧位,随机平均分为两组,第一组使用传统方法,即将被子叠成豆腐块放在病人头下;第二组使用可调节趴睡枕。观察两组病人在病人满意度、病人颈部疼痛评分和医生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第二组在病人满意度、病人颈部疼痛评分和医生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第一组,P

  • 标签: 可调节趴睡枕 椎间孔镜 腰椎间盘突出 俯卧位
  • 简介:摘要: 经皮腰椎间盘髓核切吸镜(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PELD)作为一种常见的脊柱微创手术方法,近年来在我国已广泛应用,获得良好的疗效。但手术量增大后,其并发症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文章报告 1例患者在麻醉后发生脊髓高压征的成功救治处理,旨为麻醉医师处理围手术期脊髓高压征患者提供参考借鉴。

  • 标签: 椎间孔镜 脊髓高压征 全麻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评价镜下髓核摘除病人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八十例患者接受了这项研究。根据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常规护理和围手术期护理。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对照组为85.0%。手术时间以及以及卧床时间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可以减少手术时间,缩短卧床休息的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 围手术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镜术后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19年5月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性的基本护理组(对照组)和超早期康复护理组(观察组),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1年的VAS评分、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良的MacNab评价临床疗效;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及ODI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常规性的基本护理方式,超早期康复护理更有利于改善腰椎功能,促进老年患者术后康复,缩短平均住院日。

  • 标签: 超早期康复护理 椎间孔镜 老年患者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取后路治疗疗效。方法:2018年12月-2020年12月选取3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样本,随机分组,A组后路治疗,B组常规治疗,分析两组疗效与VAS评分、ODI指数、腰椎JOA评分等指标差异。结果:A组疗效93.75%高于B组62.50%,P<0.05;A组术后3月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B组,腰椎JOA评分高于B组,P<0.05。结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后路治疗,可缓解腰椎疼痛,恢复腰椎功能,进而恢复患者日常活动能力。

  • 标签: 腰椎管狭窄症 后路椎间孔镜技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镜手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共60例,根据手术不同分为观察组、参照组,各30例。参照组应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应用经皮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围期指标。结果:与参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更高,差异明显(P<0.05)。与参照组相比,观察组围期指标更为理想,差异明显(P<0.05)。结论:镜手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效果显著,且能改善患者围期指标,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传统开放手术 椎间孔镜手术 腰椎椎管狭窄症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研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运用镜技术的价值作用。方法:将2020年12月到2021年12月期院内的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利用随机分配法划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小切口小开窗技术治疗工作)、观察组(患者接受镜技术治疗工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整体治疗效果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椎间孔镜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