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约1/4的克罗恩病(CD)患者存在肠系膜脂肪增生,且可通过腹部超声进行检测。本研究旨在评估肠系膜脂肪增生与CD疾病行为和活动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2018年8月至2019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89例CD患者。根据腹部超声是否检测出肠系膜脂肪增生,分为有肠系膜脂肪增生组和无肠系膜脂肪增生组,分析肠系膜脂肪增生与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SES-CD)、血清学炎性指标以及粪便钙卫蛋白间关系。结果肠系膜脂肪增生与CD狭窄型(B2)存在显著相关(P<0.01)。有肠系膜脂肪增生组的CDAI(P=0.002)、血小板(P=0.001)、C反应蛋白(P=0.024)、粪便钙卫蛋白(P=0.004)、肠壁厚度(P<0.01)均明显高于无增生组,血清白蛋白(P=0.001)明显低于无增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有肠系膜脂肪增生组的红细胞沉降率(P=0.110)、SES-CD(P=0.115)较无增生组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肠系膜脂肪增生与肠腔狭窄有关、与疾病活动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信息化教育在延伸护理中的应用对克罗恩病缓解期患者的效果观察。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第二消化内科克罗恩病缓解期患者82例,对照组41例出院后给予常规出院护理指导及延伸护理,实验组41例在此基础上给予信息化教育延伸护理。通过出院随访,利用焦虑和抑郁量表、生存质量量表、BMI指数以及满意度情况来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出院第6个月的心理状态、生存质量、营养状态和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出院第6个月的心理状态、生存质量、营养状态和患者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信息化教育延续护理,实现了医护人员对克罗恩病患者缓解期健康状况的动态监控,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分析克罗恩病的初次手术与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4月至2015年7月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27例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原则为: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内镜下肠黏膜出现愈合、延缓病情进展、预防肠衰竭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早期给予药物治疗;若药物控制不佳,或合并肠梗阻、肠瘘、消化道穿孔、腹腔脓肿、复杂肛瘘等合并症,则施行部分肠段切除术。观察指标:(1)治疗情况。(2)随访情况。(3)影响克罗恩病患者初次行手术治疗的相关因素分析。(4)影响初次行手术治疗的克罗恩病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采用电话和门诊方式对手术患者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切口感染、腹腔脓肿、肠梗阻、吻合口瘘、肺部感染。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5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面±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和非参数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治疗情况:227例克罗恩病患者中,68例初次行手术治疗,159例采用非手术治疗。68例初次行手术治疗患者疾病确诊至初次手术间隔时间为(4.7±2.5)个月,其中28例行急诊手术治疗,40例行择期手术治疗;手术时间为(175±44)min;术中出血量为(285±110)mL;吻合方式:侧侧吻合47例,非侧侧吻合21例。159例非手术治疗患者,采用美沙拉嗪、氢化可的松、甲氨蝶呤、英夫利昔单抗克隆抗体治疗。(2)随访情况:68例初次行手术治疗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61个月。68例初次行手术治疗的克罗恩病患者中,术后22例发生并发症。9例患者发生吻合口瘘,其中6例为肠外瘘(5例择期手术治疗好转,1例进展为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克罗恩并的治疗中应用乌梅丸加减联合西药治疗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医院收治的82例克罗恩病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应用乌梅丸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评分和血清炎症指标水平变化,并对比两组的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的CDAI评分、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降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乌梅丸加减联合常规治疗克罗恩病可促进患者的恢复,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肠内营养(EN)治疗活动期克罗恩病(CD)并发不全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9月接受EN治疗的37例活动期CD并发不全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CD活动度评分(CDAI)均介于150分和450分之间.通过鼻饲管或经皮内镜下胃(或空肠)造口予以EN,每日总热量125kJ/kg.CDAI下降超过70分定义为临床有效,CDAI小于150分定义临床缓解.分别于开始治疗时、治疗后4周和12周对患者疾病活动度、营养学指标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估.结果本组患者病变位于回肠8例,回结肠19例,结肠4例,空回肠5例,十二指肠1例.治疗4周后,CDAI评分为(112.0±39.6)分,临床有效率43.2%(16/37),临床缓解率72.9%(27/37),与治疗前的(174.6±34.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CDAI评分为(70.2±32.9)分,临床有效率70.2%(26/37),临床缓解率78.4%(29/37);与治疗4周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疾病活动度指标(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和营养学指标(BMI、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亦呈现同样趋势.治疗期间有7例患者出现肠梗阻加重,予以手术切除病变肠管.11例患者因家庭EN输注不当引起腹胀或腹泻,遵医嘱后改善.结论EN用于治疗并发不全性梗阻的活动期CD可有效控制疾病活动度,并可减轻炎性反应以缓解梗阻,同时有助于改善营养状态,不良作用甚小,具有积极的治疗价值.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在克罗恩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应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检查的29例克罗恩病例进行统计,回顾性分析其CT小肠造影检查的影像学表现。结果:29例克罗恩病患者中,25例通过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检查诊断为克罗恩病,确诊率为86.2%;其余4例通过内镜活检后病理证实为克罗恩病。其中:男性16例,女性13例,男性略高于女性;29例患者年龄在6~73岁之间,分布如下:6~14岁4例,15~26岁15例,27~40岁5例,41~60岁3例,61~73岁2例。克罗恩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发病高峰为15~26岁,超过80%的患者在40岁前发病。结论: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检查在克罗恩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简介: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DCE-MRI)增强定量参数用于测评克罗恩病(CD)的活动度。 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1月前来我院就诊的95例CD患者,均采用MRI、DCE-MRI 扫描及检测容积转运常数(Ktans)值,采集入选患者的CD内镜评分(CDEIS)及弥散系数(ADC)等资料,参照CDEIS评分将患者分为静止组、轻-中度活动组与重度活动组,分别30例、37例、23例,比较3组患者ADC、Ktans检出值,解读活动期与慢性期CD患者MRI特征性表现及MRI、ADC、Ktans值的关系。结果静止组、轻-中度活动组与重度活动组ADC 依次为(2.83±0.43)×10-3、(1.45±0.22)×10-3、(1.16±0.17)×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8.13,P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1例多次被误诊为"克罗恩病"的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EATL)患者,重点探讨ETAL与其他肠病的鉴别诊断,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和误治。
简介:摘要狭窄成型术是克罗恩病手术中一种重要术式。本中心完成10例吻合器狭窄成型,结果显示手术时间缩短,术后无出血及肠瘘发生,随访期间未发现成型部位疾病复发及再发梗阻情况,证明吻合器狭窄成型术是安全可行的。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糖原贮积症Ⅰb型合并克罗恩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3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3例糖原贮积症Ⅰb型合并克罗恩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过程,并以"tumor necrosis factor α"、"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Ib"、"Crohn′s disease"、"肿瘤坏死因子α"、"糖原贮积症Ⅰb型"、"克罗恩病"为检索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自2002年1月至2021年9月的文献,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总结。结果纳入3例糖原贮积症Ⅰb型合并克罗恩病患儿,年龄6 ~ 9岁,男性1例,女性2例;3例内镜特征为病变主要累及回盲部和结肠,以溃疡和增生为主,使用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治疗后好转,症状明显改善。儿童克罗恩病活动指数均下降。共检索到8篇相关报道。结论糖原贮积病Ⅰb型可合并克罗恩病,需要临床医生及时鉴别。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结核与克罗恩病、肠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并作出评价对比。方法选取50例肠结核患者(肠结核组)、50例克罗恩病患者(克罗恩病组)、50例肠淋巴瘤患者(肠淋巴瘤组)纳入本次研究工作,并分析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点、病变部位等。结果肠结核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72.00%),主要受累部位是右半结肠(66.00%);克罗恩病主要表现为大便性状改变(52.00%),主要受累部位是回盲部(46.00%);肠淋巴瘤主要表现为腹部包块(70.00%),主要受累部位是小肠(44.00%)。结论肠结核与克罗恩病、肠淋巴瘤的临床症状表现以及疾病病变部位表现有显著差异,因此可以作为临床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