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安乐哲、郝大维所译《道德经》为例,阐释哲学视域下的典籍英译研究。首先,把《道德经》置于中国自然宇宙观的大背景中,以德与道的点域理论来解读道家的关联宇宙观,以把握哲学性典籍的本质属性。其次,从关联宇宙观和过程哲学角度解读《道德经》的文本,并对其关键术语英译进行阐释,诸如"道""德""天""无为"等。最后基于译文文本揭示安乐哲的典籍英译观,包括"语言群"概念的提出,动名词的运用、类比在哲学和文化翻译中的运用等。

  • 标签: 道德经 哲学解读 宇宙观 典籍英译
  • 简介:本文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以丽江束河旅游景区英文翻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丽江束河古镇旅游景区英译中存在的失误和问题,提出目标读者更能接受的科学译文,进而提出改善景区翻译的对策.

  • 标签: 功能对等 丽江束河 旅游景区 英文翻译 问题与对策
  • 简介:宋词语言凝练优美、意境深远、内涵丰富;句子有长有短,有音韵节奏,便于歌唱,是意美、音美、形美统一的一种文学体裁。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使目的语读者充分感受到千年宋词之美,让中国古典诗歌走向世界,是每个译者的目标。我国翻译大家许渊冲教授提出的译诗"三美论",为宋词的英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

  • 标签: 宋词 《钗头凤》 英译 许渊冲 “三美论”
  • 简介:“恕”的英译仍是一个问题,尽管作为儒家的一个核心观念其意义十分重大.以“恕”译“恕”,做到“能近取譬”,以使译文生命化、生活化和日常化,同时保持其异质的特色.因此,可将“恕”译为“heart-to-heart”,使之适宜于独立的词语的形式要求.《童趣》和《一件小事》的译文,没有对“恕”的“以物观物”有基本把握.“恕”既是儒家思想的方法论,也能用于翻译批评及翻译研究.

  • 标签: heart—to-heart 儒家 英译
  • 简介:从变异学角度着手,对《孟子》的理雅各(Legge.J.)译本和查尔斯·马勒(CharlesMuller)译本进行比较与分析,梳理《孟子》两种译本在跨文化语境下发生的文化异质现象,并从文化误译、节译以及在变异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创造性叛逆"等方面探索《孟子》英译本中的文化误译现象。

  • 标签: 变异学 《孟子》 理雅各 查尔斯·马勒 典籍英译
  • 简介:随着海西经济的发展,闽南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漳州民俗是闽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状况值得关注。漳州民俗文化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地域特色鲜明、表现形式多样、具有口头性以及传承性。漳州民俗文化的英译应遵循功能目的论的"目的原则"及"忠诚原则",以译文功能以及预期目的为前提,在准确传达文化信息内涵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保留漳州民俗的内在文化信息。

  • 标签: 漳州民俗文化 功能目的论 英译策略
  • 简介:作为非文学领域的法律文本十分稳定,结构性特点明显,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应用价值。基于法律文本的语步结构分析,发现语步结构的功能对于非文学文本的翻译具有指导作用,成为指导翻译的一种方法。

  • 标签: 语步结构 非文学翻译 宪法
  • 简介:针对目前译学界对杨宪益、戴乃迭合译作品的研究与对戴乃迭独立完成的译介作品的研究的极不平衡性,结合一定的历史文献、传记文学和译介作品,从译者文化身份的角度对戴乃迭作为一名独立译介者展开研究,弥补一些译学界对于戴乃迭作为一名独立译介者关注的不足,引起译学界对于戴乃迭以自主姿态从事译介活动的研究兴趣。在研读王安忆《人人之间》英译本的基础上,以综合研究和译本分析相结合、宏观叙述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客观总结、归纳和阐述戴乃迭如何通过对拟译译本的选择、对源语国社会文化的理解以及翻译中所采取的策略,在其独立完成的译介作品中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

  • 标签: 戴乃迭 文化身份 《人人之间》
  • 简介:本文首先简要地分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翻译中国哲学术语要做到原义、他义、今义相契,以及意义与语境相契的原则,以期对中国传统哲学术语翻译有所启示。

  • 标签: 传统哲学术语 整体性特征 意义相契性
  • 简介:从“态度系统”的三个子系统,即情感系统、鉴赏系统和判断系统三方面,比较分析了《荒人手记》及其英译本《NotesofaDesolateMan》在同性恋话语态度表述上的异同,发现译者对同性恋的反对态度比原作者更加明显和强烈,而在处理与目标语文化有关的叙述时,译者多会以目标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加以美化,或是根据目标语的主流社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加以处理,从而可能影响译文读者评价态度的形成,弱化原著对同性恋内容话语的传播。

  • 标签: 态度系统 译者主体性 同性恋话语的传播 《荒人手记》 《Notes》
  • 简介:《匆匆》英译本的赏析备受学者的关注,《匆匆》一文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指的是在翻译中用最切近和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他认为有三种方式处理修辞手法的运用。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研究视角,以"保留原作的修辞格"的处理方式为依据,可阐释朱纯深《匆匆》的英译本中排比、比喻、反问等修辞风格的再现。

  • 标签: 《匆匆》英译本 功能对等 修辞风格 朱纯深
  • 简介:本文应用韩礼德三大元功能之一的人际功能对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友人》及其三个英译文进行对比分析,重点分析语气系统的差异对译文的影响,最后得出人际功能对于古诗英译翻译批评研究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人际功能在古诗英译评价体系中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送友人》 人际功能 翻译 古诗英译
  • 简介:少数民族典籍英译是中外跨文化交流中重要的一环,对少数民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培养策略是:以教师引导为主,强化跨文化意识和民族自我认同;整合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提供完备的跨文化知识体系,培养民族文化传承能力;实现地方文化特色与跨文化交流实践的有机结合。

  • 标签: 少数民族典籍 英译 民族院校 大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策略
  • 简介:在中国古代文论中,隐秀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隐秀》作为标题具有术语双字的性质。本文梳理了"隐"、"秀"的一般意义及其文学术语意义,并基于《文心雕龙》全文对一般意义、术语意义及相应的单、双字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结合《隐秀》全篇对标题这个特殊的双字术语进行英文文本细读。结合其他含术语"隐"、"秀"双字的分析,发现译者对术语单字和含术语双字的英译中实施了"因循本义、随适语境"的语义、语境策略。

  • 标签: 文心雕龙 “隐秀” 术语英译 语义 策略
  • 简介:口语较书面语而言,在人类发展史上同样占据重要地位。口语是一种语言的基础与发展源泉,却因为各种原因,其得到的关注与研究相对来说显得有些滞后。关于口语的研究显得更为必要。翻译美学作为科学与艺术互相结合的学科,其语言审美可分为形式系统与非形式系统。老舍先生是将口语引用于小说的先驱者。将老舍先生的得意作——《骆驼祥子》中的景物描写作为语料,将翻译美学与其相结合,旨在分析景物之美、汉语口语之"美",同时,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形式上的再现,还要兼顾原作者"情"的表达。

  • 标签: 口语研究 老舍 《骆驼祥子》 景物描写 翻译美学
  • 简介:在当下的多元文化语境中,对于“异”的强调似乎成了保留“文化多样性”的代名词。从理论上讲,源语文本中的“异质性”正是源语文化有别于他者文化的独特文化印迹,但与此同时这些文化印迹往往因为其唯一性和独特性,在现实层面却鲜有成功适译入目标文化的例子,尤其对于非学术翻译的文学翻译而言,情况更是如此。因此,这种单纯“存异”的翻译“表述”方式,姑且不论其在多大程度上背离作者“本意”,却往咎容易违逆目标文化的“文化常规”与“可接受性”。这种现象无疑是中国文学“走出去”过程中尤其需要高度警惕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 标签: “求同” “存异” 目标读者 可接受性 跨文化传播
  • 简介:作为改写的一种形式,翻译活动始终受到译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本文基于勒菲弗尔操纵理论中有关意识形态的阐释,以杨宪益的《聊斋志异》英译本为个案,将其翻译活动置于20世纪50-60年代这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意识形态对杨宪益在翻译文本选择、原文内容的改写以及翻译策略选择等方面有所操控和影响。

  • 标签: 意识形态 操控 改写 杨宪益 《聊斋志异》
  • 简介:《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在译者主体性理论的关照下,比较杨宪益和戴乃迭先生的合译本与刘士聪先生的译本,深感两者从题目的翻译、意境的传达到语言魅力的再现三个方面均有巨大差异.但是两者都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和文化内涵,而各自又发挥了译者主体的作用,均称得上是难得的翻译佳品.

  • 标签: 项脊轩志 英译本 译者主体性
  • 简介:该文以张培基的英译本《梦》(原作者:冰心)为例,旨在从语场、语旨、语式和体裁四个方面验证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英翻译中的效度和信度。首先,该文对豪斯的模式进行了阐释,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原文和译文做了对比分析,最后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肯定了该模式的成就但同时也指出了一些不足。

  • 标签: 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梦》 翻译质量
  • 简介:翻译学和语料库的结合产生了语料库翻译学,对翻译学习产生了很大影响。本研究通过自建《骆驼祥子》汉英平行语料库,节选部分章节,对其中81例"小"字英译进行探析与分类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汉英翻译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汉英平行语料库对文学翻译学习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骆驼祥子 平行语料库 文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