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对6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发热的护理,皮疹的护理,积极的心理护理,合理的饮食护理等综合护理。结果通过配合积极治疗,控制住了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情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60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结论通过积极治疗,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合理的饮食等护理,提高了治疗效果,减轻了患儿的痛苦,降低了住院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对近年来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护理方法进行阐述,分析总结护理要点,为患儿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促进临床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经过对患儿的病史分析,提高对该病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水平。方法对我院儿科30例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诊疗方案进行归纳总结。结果30例患儿治疗有效率为100.0%,在治疗期间未发生已知的不良反应。结论经过对科室病案回顾性的研究总结,可以加强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治的认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对5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发热的护理,皮疹的护理,积极的心理护理,合理的饮食护理等综合护理。结果通过配合积极治疗,控制住了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情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50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结论通过积极治疗,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合理的饮食等护理,提高了治疗效果,减轻了患儿的痛苦,降低了住院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患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者,在合并冠状动脉扩张后所具有的特点进行探究。方法我们在首都一家儿童医院选取了在2015年5月到2016年12月这个期间内已经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儿童患者,然后对他们利用心电图进行一定的检查工作,再将他们的冠状动脉扩张的情况用数据表示出来,并进行一定的评估,进而对患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冠状动脉扩张的儿童患者,其表现情况进行专业的分析,并加以探究。结果根据临床观察发现在选取的这些患者中,共有344位患者患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中15位是患有伴冠状动脉扩张的患者,而在这15位患者中全部都具有发热和淋巴细胞比例上升的现象,还有产生淋巴结肿大等现象的患者14位。在患者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病之后,发生冠状动脉扩张的患者将时间数据求中位数,得到时间的中位数是5d左右,其持续时间的时间数据进行统计并求中位数为17,患者的Z值中位数在3到4之间,并且他们大多是以右侧的冠状动脉扩张为主。结论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随冠状动脉扩张的患者中,发生该症状是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病后的七天之内,并在三周以内便会恢复,主要以右侧的冠状动脉扩张为主,而且,对该类患者的预后状态非常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前、术前、产前抗-TP、抗-HIV1/2、HBSAg、抗-HCV4项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源,同时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输血前、术前、产前70例患者血液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四项感染性疾病指标检测,并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抗-TP、抗-HIV1/2、HBSAg、抗-HCV四项感染性疾病指标阳性患者6例,阳性率为8.57%;其中以HBSAg阳性率最高,3例,占50.00%,与其他三项感染性指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液虽然经过采供血机构严格的检测,但由于检测误差、试剂的灵敏度、疾病的窗口期以及存在着我们未知或未检测的感染性因素等原因,输血同样有可能发生感染经血传播疾病。输血前、术前、产前抗-TP、抗-HIV1/2、HBSAg、抗-HCV四项感染性疾病指标的检测可以确定患者在进行相关治疗前是否患有以上四种与输血相关的感染性疾病,同时在进行相关治疗前进行4项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对感染源采取必要的预防隔离措施,对避免医患纠纷,降低医院感染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近年我院输血前、产前、术前4项血液检测结果,为防止发生医疗纠纷,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本院所有输血前、术前和产前的80例患者血液进行4项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并分析。结果抗-PT、抗-HIV1/2、HBSAg、抗-HCV四项感染性疾病指标阳性患者50例,阳性率为62.5%,其中以HBSAg阳性率最高,35例,构成比例为70.0%,与其它三项感染性指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年来我院的非输血血液传染性疾病比例较高,为防止医疗纠纷,对受血者输血前检测很有必要,同时也可让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及检验过程做到心中有数,尽量避免职业性感染及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另外,HIV和梅毒的阳性比例上升也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警惕。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儿科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对策。方法在本院儿科门诊和住院部2015年2月到2016年2月间接收的所有患病儿童中挑选出210人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通过家长抽签法把210名儿童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划分到对照组的105名儿童要接受护理人员为其提供的基础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的105名儿童则进行预防传染性疾病管理。然后对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病孩子在接受儿科医生治疗期间所出现的传染性疾病在医院内部感染的实际情况并展开分析。结果通过对比分析,观察组孩子在住院期间所产生的医院内部感染发病率要比对照组低很多P<0.05。结论患儿在医院儿科门诊和住院部接受治疗期间,护理工作人员应对其展开预防疾病感染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传染性疾病在医院内部感染的发病几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管理与预防控制效果。方法选取我中心接诊的86例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进行管理控制,在观察组的管理控制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所规定的内容,分析呼吸道传染病管理存在的问题,制定防控原则,进行分级管理控制;评估两组患者的管理控制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管理控制后,观察组的管理控制有效率为95.35%(41/43),对照组的管理控制有效率为83.72%(36/43);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管理中通过制定防控原则,进行分级管理控制,可协同提高对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控制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我护理干预模式对提高传染性肺结核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影响。方法随机选择85例本院自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传染性肺结核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3)、研究组(n=42),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实规护理+自我护理干预模式,分析两组治疗依从性、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结果治疗依从性、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对比显示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传染性肺结核患者护理中实施自我护理干预模式,对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评分具有重要作用,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在药物机理的基础之上,研究阿昔洛韦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入院治疗的40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使用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而相应的对照组使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在排除其他药物干扰的情况下,通过对比体温恢复时间、异常淋巴细胞恢复时间等研究实验组以及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结果阿昔洛韦使用组患儿的体温恢复时间、异常淋巴细胞恢复时间以及淋巴结、脾脏缩小时间等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使用阿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能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临床症状以及异常实验室结果更快恢复正常,从而可以缩短疾病疗程,减少住院时间。